《1999互联网的时代》
第2节

作者: QQ圆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很快来到公交站。
  陈子山家不在萧然市内,而在郊区,稍微有点远。
  此时的萧然叫萧然市,一个县级市,不叫萧然区,等到2001年撤市改区后,萧然市才正式成为临州市下辖的一个城区。
  萧然在很多年前分为三块,分别是萧然、里畈、下萧然,这里面的区别三言两语没法说清,简单点讲,萧然和下萧然都是郊区,里畈属于城区。
  萧然和里畈是本来存在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世代安居在钱江海塘以内的安全地带,生活相对富足且有保障,聚族而居、重传统情谊、有祠堂庙舍、讲究长幼秩序。

  而下萧然则是因为20世纪大规模的围垦造的一切。
  萧然围垦规模浩大,举世罕见,萧然人民凭着双手,硬生生地在钱江岸边,克服重重困难,用简单的工具,从汹涌澎湃的钱江潮里围出了一片富饶之地。
  这一片富饶之地,是下萧然。
  当然,这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现在的下萧然并不落后。
  陈子山的家,在下萧然范围内的新塘,也是后世的萧然区新塘街道。
  姐弟俩赶到新塘,在以前常下的路口叫停班车,两人下车后,看见路边停着一辆小货车,俗称小四轮,载重不是很高的微型货车。
  尽管相隔了十几年,但陈子山依然一眼认出了自家的小车子,这是陈父用来送货的工具,高时代没少坐。
  “咿!爸呢?”

  陈丽丽凑近小四轮,发现车内没人。
  陈子山拖着拉杆箱,没有凑近看,而是指着斜对面的民居房说:“或许在里面凑热闹,你去瞧瞧。”
  陈父果然在里面,不一刻,被陈丽丽拉着走了出来。
  “爸!”
  陈子山远远地叫了一声。
  陈父叫陈建国,今年4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
  陈子山的心情并没有多么激动,毕竟在前世,父母都健在,身体状况也不错,除了父亲创业不理想之外,生活几乎没什么波澜。

  “哎,山子回来了,考得怎么样?”山子是父母辈以及亲人好友对陈子山的昵称。
  “还行。”
  陈子山没有细讲,反正等会回去还要商量估分填志愿的问题,到时候一并说了,省得现在多费口舌。
  车回家。
  镇到家也几分钟车程。
  现在农村的规划有讲究,萧然市政府对于新建的民居,都有修建要求,不能随意乱盖,否则属于违章建筑。
  陈家的房子没盖多久,陈父早几年起早贪黑忙活,才在两年前盖起了三层半的院楼,村级道路直接通到了家门口。
  这边建房子还有一个特点,堂屋门必须朝南开。
  堂屋门是正门,指的是房子的朝向,跟建好房子后修建的院子大门不一样,院门为了交通便利,一般都是朝向外面的道路。
  所以到了萧然这边,如果是路痴没有方向感的人,直接瞅别人家的正门,可以知道正南方在哪个方向。
  这个家,对陈子山来说再熟悉不过,闭着眼睛都能找准地方。
  三层半的小楼,独门独院,院子一隅还有一间庵堂,这是陈母供奉菩萨的场所,因为陈母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车开进院子里。
  还没下车,陈丽丽迫不及待地喊:
  “妈……我回来了。”
  没回应。
  陈建国说:“别喊了,她去包公殿拜菩萨去了。”
  “怎么又去了,明知道我今天回来,居然不在家等我,一点都不喜欢我。”陈丽丽嘟着嘴发牢骚。
  陈子山笑道:“妈这点爱好。”

  “说的是。”陈建国附和了一句,又交代说,“午的饭菜还有,你们自己弄点吃的,我先去店里。”
  “我陪你去。”
  “你去做什么?”
  “去瞅瞅!”
  “那先吃点饭,我等你。”
  “不饿。”
  陈子山拉开小四轮副驾,坐去,又摇下车窗玻璃,朝走进厨房的陈丽丽喊话:“姐,我跟爸去店里,你先吃,不用等我。”
  “知道了。”
  所谓的店,是一家小型的五金店,平日里都是陈建国和妻子一块儿管,不过陈建国还有一门手艺,是木工。

  陈建国是新塘附近远近闻名的木匠,时不时会有打造家具、门房、橱柜、衣柜等需求的熟人找门,生意好时,一年可以做好几个月。
  不过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养家糊口有余,发家致富不足。
  陈家依靠着小五金店和陈父的这一门手艺,才确保一家四口衣食无忧,还能盖起一栋崭新的楼房。
  真正说起来,陈家的经济条件等,大钱没有,小钱不缺,生活没什么波折。

  这是在陈子山大学前,大学后,陈家开始起了变化。
  变化先甜后苦。
  前世,陈父在2000年年初,把镇的五金店转让,又找亲朋借款凑齐10万资金,跑到临州西开了一家铝合金门窗店。
  这是陈建国两口子商量的结果,理由是陈子山前世读的大学在那边,只可惜了那一门木工手艺,此抛弃,一辈子都没有捡起来。
  事实,这一次转行的效果相当不错,陈建国凭借铝合金门窗店,四年多时间积累了200多万的资产,在新塘一带小有名气。
  2003年,萧然区规划临江新城,成立了一个临江工业园区。
  2004年,陈建国盘掉城西的铝合金门窗店,回到新塘,在临江工业园区批了一块地,转行做起了化纤企业。
  化纤行业属于南江省的支柱产业,大大小小的企业犹如过江之鲫,遍地都是,不管资本大小,全都是跟风者。
  两百多万的资本,一头扎进化纤纺织行业,如同一艘小渔船扎入了汪洋大海,风平浪静时收获还不错,陈家的资产一度突破千万。
  可是一旦大风起时,风浪滔天。
  2008年经济大萧条,化纤行业遭遇灭顶之灾,政府抓大放小,把重心放在拯救大企业,任由小企业自生自灭。
  那一年,破产跳楼的老板不在少数。
  陈建国没有跳楼,但企业破产倒闭,之前积累的原始资本全部化为乌有。

  家道由此落。
  2010年,萧然区政府在新塘街道投资新建了一个花木城,用来搬迁本位于萧然城区的花木城旧址。
  陈建国再次看到了机会,借资投资了花木城的门面。
  不曾想,命运再一次捉弄了陈建国。
  2013年,临州市建设大城市共荣圈,把萧然市东边一大截区域划分出来,成立了一个大JD区,直属临州管辖,与撤市改区之后的萧然区属于并列的关系。

  新投资的花木城,归入了大JD区,原萧然区花木城不再搬迁,所有投资新花木城的投资者,全部血本无归。
  一直到陈子山重生,新修建的花木城都没有投入使用。
  在此期间,陈子山本打算辞去宁大附教师的工作,回家协助父亲,却被陈父再三拒绝掉,不希望他辞去体面的教师工作。
  其实他知道,陈父是在为自己的儿子留一条后路。
  大起大落,年近花甲的陈建国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再也没有翻身,折腾不起来了。
  陈家落下的债务,压在了陈子山的身。
  所幸债务不多,再加陈丽丽一直单身没再结婚,所得收入全部用来填补这个窟窿,才慢慢地把陈家再一次经营起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