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民族与文明通史》
第55节

作者: 麟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潞氏灭亡,赤狄其它各部不能自立,前593年,晋灭甲氏及留吁、铎辰,前588年又与卫国联军攻打廧咎如氏,廧咎如氏溃散。从此赤狄余众大多被晋分赏诸将及诸大夫中的大族,其土地并入晋国。但狄人在晋仍有相当长时期合而未化。整个春秋时期,晋军中仍有“狄卒”的记录,晋国境内也有狄人的活动,公元前496年晋国诸大族矛盾激化,范氏、中行氏之党析成鲋、小王桃甲“率狄师以袭晋”。到战国初,公元前378年还有翟,,狄,,败魏师于浍的记录,此后被晋国拆散而分属于晋国诸大夫大族的赤狄余众,都已华化。

  在晋灭潞氏时,长狄酋长焚如也被俘,以后长狄不再见于记载,大概是由于随赤狄灭亡,部众离散,不复成为部族的缘故。

  分布在秦、晋两国之北的白狄,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公元前601年,“白狄及晋平”,即脱离北狄联盟与晋结好。晋国这一成功,不仅当年与白狄进攻秦国,还可以认为这实际上已拆散了以赤狄为首的联盟,从而可以利用众狄对赤狄役使的痛恨,拉拢众狄与晋结好。因此,白狄脱离赤狄与晋结好,是晋国在北狄联盟彻底瓦解以前所取得的关键性的胜利。在白狄与晋结好以后,白狄也曾与秦国联合进攻晋国。秦、晋两国,二方面都想拉拢白狄,同时又都一步步侵蚀白狄的土地,逼白狄东迁到太行山以东才得以存在。

  在白狄东迁以前,最重要的事件,是晋悼公“和戎”政策所取得的成功。
  公元前569年,分布在今河北省蔚县一带的无终部酋长嘉父,派人请晋国强族魏绛转送给晋悼公虎豹之皮,请求推行和戎的政策。魏绛向晋悼公进言和戎有五利:戎狄游牧,贵货轻土,可以用货物换取戎狄的土地;边鄙不再有惊恐,人民习于耕作,可以得到丰收;戎狄听命于晋国,四邻为之震动,诸侯就会屈从于晋国的威严;以德使戎狄安宁,晋国无军事的劳累,装备也不致损耗;以后羿恃其武力而亡为鉴,推行以德服人的政策,远方戎会来归附,国内也会得到安定。这主要以和平手段代替武力夺取以获得戎狄的土地,并得到戎狄的人力来加强其争霸实力的政策。推行八年,结果晋悼公“九合诸侯”,加强了晋国霸主的地位。自晋悼公以后,秦、晋两国的北面已没有狄人的活动。白狄的主力已转移到太行山以东。《左传》襄公十八年《经》:“白狄始来。”杜预《集解》:“白狄,狄之别种,未尝与鲁接,故曰始。”鲁襄公十八年,即公元前555年,这是太行山以东出现白狄最早的记录。白狄东迁以后,活动的中心在今山西省东北部的盂县以东至河北省石家庄市周围。

  到了春秋时期的晚叶,已不见白狄的名称,而以鲜虞包举白狄其它各部。《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述晋国灭肥,《春秋》记为“晋伐鲜虞”;《左传》昭公十五年记晋师围鼓,《春秋》也只记“伐鲜虞”。大概在春秋晚叶,白狄中鲜虞、肥、鼓等各部,虽有部名自立,实际上受着鲜虞的控制。

  鲜虞的名称,最早见于《国语》。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郑桓公问史伯何处才能得到安居,史伯说,在洛阳王城以北除有燕、卫等诸侯,此外还有“狄、鲜虞、潞、洛、泉、徐、蒲”。所提到的狄诸部落,除鲜虞属白狄,其余大体都属赤狄,所以史伯所说鲜虞实际上是代表了白狄。在史伯这一次提到以后,直到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鲜虞才再度出现于史册,其间244年,该部并非不存在,只是包括在北戎、狄、白狄等统称当中。白狄东迁,鲜虞迁到了河北省正定县一带。白狄东迁以后,仍不能得到宁居,肥、鼓两部先后被晋灭亡,鲜虞虽屡经攻击,却于公元前507年,向晋国进攻,败晋师于平中,,今地不详,俘晋大夫观虎。在取得平中战役胜利之后的下一年,鲜虞即以中山的‘名称出现于史册。可能在胜利之后,建立了中山国,并迁居中山城。中山城在今河北省唐县境,“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鲜虞之所以从今正定县北迁百余里,大概是为了避免晋的报复,迁到有险可守的地方以自固。以后晋国虽屡次伐鲜虞、围鲜虞,终于未能达到兼并鲜虞的目的。相反,在公元前497年一前491年晋国强族智、韩、赵、魏四氏联合起来兼灭范氏、中行氏的斗争中,中山国应齐、卫等国要求,出兵救范氏、中行氏。虽未能使范氏与中行氏免于灭亡,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山国俨然以诸侯的姿态与齐、卫等国并列了。

  在范氏、中行氏既亡之后,晋国赵氏、智氏都曾出兵攻中山。公元前489年“晋赵鞅率师伐鲜虞”。大约在公元前457年至前453年间,“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胜左人、中人”。此后直到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有三四十年,中山国大概被赵国打散,国虽未完全灭亡,也已非常残破。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以当地诸侯最高爵位自立,从中人迁于顾,今河北省定县,其后继者桓公迁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又一次从太行山东侧交通要道迁入山地。当时中山国可以说在邻近赵国的腹心地区,与北面燕国相距也不甚远,中山武公称公而燕、赵之君都称侯。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派乐羊假道于赵国进攻中山,于公元前406年才攻克灵寿。当时中山国可能桓公在位,他是一位较年青的国君,利用地势险要和兵民顽强守卫与战国初叶最强大的魏国战斗了三年。中山国灭后,魏文侯封太子为中山君,以著名的政治家李克,即李悝,治理中山,封乐羊于灵寿以镇中山余众。鲜虞中山自公元前506年建国,到前406年灭于魏,历时百年。

  魏灭中山,境土扩张到了赵国腹地,魏、赵、韩三家所结成的分晋联盟矛盾越来越公开化,只是慑于魏的强大未完全破裂。公元前383年,赵军攻卫,被魏国救兵打败,赵求救于楚。赵、楚夹击魏,占领了中山国的棘蒲和魏国的黄城,,今河南省内黄县西,,,于公元前381年战争结束,强大的魏国被打败。魏属中山自然不可能在赵国心腹地带继续存在,中山国故地要么为赵有,要么被中山余众复国。历史事实证明是后者。

  《史记乐毅列传》说:“乐毅者,其先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大约在前381年前后,中山桓公又得以复国。
  公元前377年,“赵敬侯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次年“赵伐中山,又战于中人”,是中山已复国与赵不能共立的证明。此后中山国大概存在了70余年,于公元前296年灭于赵国,公元前295年绝祀。
  中山国前期存在100年,后期也在魏、赵、燕三大强国的夹缝中存在70余年,是春秋战国之际至战国中叶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可观的诸侯,尤其后期中山国,运用其内政、外交,周旋于七雄之间,曾经称王,《战国策》有《中山策》,当时的纵横策士,颇看重中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实力,说明中山国足以立身于七雄之间。据记载中山国是由于统治阶级生活的腐败,日以继夜地歌舞才至于身死国灭,该国文化水平已经相当高。从出土文物看,后期中山国虽仍保留某种程度的戎狄之风,但已经华化,中山国的青铜铸器有很高的工艺水平,中山王方壶铭文,在迄今发现的铜器铭文中,有很长和很出色的铭文。这些出土文物,证实了历史文献所记中山国的存在是可信的,当时诸夏已经不以戎狄看待中山国了。中山国的王族攀附姬姓或子姓,也是鲜虞华化以后的一种与诸夏认同的表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