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民族与文明通史》
第43节

作者: 麟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宋襄公拉拢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南方的楚国,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大臣们以后,首先反对他的就是他的哥哥子目夷,他说:“宋国国力微弱,无力承受霸主的地位,弄不好还会招来灾祸”。但宋襄公不听大臣们的劝告,不自量力地于公元前639年向楚成王、齐孝公发出邀请,请他们于那年的农历7月在宋国的盂(今河南睢县)召开诸侯国会议,讨论订立盟约的事情。
  到时,宋襄公兴致勃勃的准备赴会,兄长子目夷又劝他说:“大王要多带些兵马,以防楚王不怀好意”。宋襄公却说:“那怎么行,我们开会就是为了不打仗,带那么多兵马干什么”在开会的时候,宋襄公和楚成王都想当盟主,双方争执不休,可楚国实力强大,附和楚国的诸侯国多,宋襄公还想争辩,结果被楚成王带来的将领抓了过去,后经鲁国与齐国在一旁劝解,同意楚成王作了盟主,才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回来后,憋了一肚子气,他恨楚成王,也恨同楚成王一个鼻孔出气的郑国国君。于是,他又决定讨伐郑国。公元前638年,宋国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带兵直攻宋国。楚、宋两国军队隔泓水(今河南柘城)对峙,楚军在北,宋军在南,楚军仗着人多,大白天强行渡河,向宋军进攻。这时,子目夷对宋襄公说:“趁楚军还未全军过河,现在我们冲杀过去,一定能胜利”。可呆气十足、愚不可及的宋襄公却说:“不行,我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结束,我们就杀过去,还算得上是仁义国家吗”。这时,楚军已全部上岸,正乱作一团的排队摆阵,子目夷又对宋襄公说:“趁现在楚军立足未稳,我们杀过去,可能还能胜利,否则,我们就危险了”。宋襄公说:“你这个人太不仁义了,人家的队伍还没排好,怎么可以进攻呢”。可是,话没说完,大队的楚军洪水般的冲杀过来,冲得宋军纷纷溃逃,宋襄公的大腿上也中了一箭,在几个忠心的大臣保护下,宋襄公才得以脱身。

  宋军大败的消息传遍宋国,人们议论纷纷,埋怨宋襄公不该和楚国交战,更不该那样打仗。公子子目夷把这些议论报告了宋襄公,宋襄公满不在乎地说:“依我看,讲仁义的人就应该向我这样打仗,比方说,见到已经受伤的人,就不要再伤害他;见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要抓他作俘虏……子目夷再也不想听他愚蠢的胡说,气愤的说:“打仗就要消灭敌人,如果怕伤害敌人,你何必打仗,如果见到头发花白的人不抓,那就干脆让他把你抓走”!

  宋襄公霸主没有当成,反而病势加重,过了一年(公元前637年)就死了。
  (4)弥兵之盟
  以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
  ①第一次弥兵之盟

  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因为和晋楚两国令尹有私交,又正当两国交兵疲惫之际,由宋国权臣华元发起和平大会,倡议弭兵,最终受到响应,在宋国召开十国参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国保证了十余年的和平时期,中原得到四十年较为和平的环境。但是,宋国内部权力斗争不断。
  但第一次弥兵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不久晋楚之间再次爆发鄢陵之战。楚国战败,并由此陷入危机。而晋国日子也不好过,内部诸卿家族之间以及国君与卿大夫之间内斗相当激烈,西方的秦国趁机屡攻晋国。
  ②第二次弥兵之盟
  第一次弥兵失败,以晋、楚为首的两大集团重启纷争,但由于各国都有深深内忧,无为对外争霸。于是他们都想弥兵。

  宋国作为晋楚两国争霸的受害者,希望再次得和平。于是大夫向戌在前547年开始牵线晋楚两国重臣,意图再次达成弭兵和议。
  向戌与晋国大夫赵文子,楚国令尹子木关系友善,他先亲自造访晋、楚二国,籍这两人在国内的影响力说服楚晋。并亲自拜访齐国,遣使秦国,使之答应会盟于宋,各小国亦响应。这样大多数国家开始会盟于宋。
  会盟初,晋楚之间对于礼仪细节以及谁为盟主的问题而争议,向戌加以调解,加上晋国赵文子考量情势决定退让盟主之位,使会议得以顺利在前546年召开进行,最后成功下盟约。秦国没有参加会盟,但宣布接受盟约。宋样,晋楚两大势力之间维持了数十年较为和平的日子。
  弥兵之后,宋国得到了几十年的和平环境。但宋国并未利用这几十年的和平趁机改革弊政。因此有了“宋聋郑哑”的说法。唯一的一次较大军事事行动是灭掉曹国。宋景公时,宋曹两国交恶,曹国叛晋攻宋,宋国伐曹,杀死曹国末代国君伯阳,灭掉了曹国。
  (5)齐国灭宋

  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发生卿大夫夺权,江山改姓或由旁支取代,像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宋国也发生了戴氏取宋,宋桓公被宋剔成君(戴氏)推翻,宋剔成君成为国君,即剔成。
  公元前318年,子偃称王,即宋康王。史称宋康王“行王政”,即实行政治改革,宋国遂强盛起来,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掉滕国,取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受到齐、楚、魏大国的忌恨,乃与齐、魏为敌国。
  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便联合楚国、魏国攻打宋国,宋国百姓四处逃散,城池没能守住,宋康王于是逃到倪侯的住所,齐军抓获并杀死宋康王,灭亡宋国,三国共同瓜分宋国的土地。
  日期:2018-01-04 07:05:48
  晋国(周代诸侯国)
  晋国(前11世纪—前349年),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
  (1)叔虞立国
  唐叔虞,姓姬,字子于,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母亲王后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传说叔虞的母亲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赐给他。”等到邑姜生下婴儿后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写着“虞”字,所以就给儿子取名为虞。
  前1035年(周成王八年),唐国发生内乱,周公灭了唐。一天,周成王和叔虞作游戏,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珪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分封你。”史佚于是请求选择一个吉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应如实记载下来,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于是前1033年(周成王十年)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叔虞之子燮继位后更国号为晋。

  (2)文侯勤王
  前785年(晋穆侯二十七年),晋穆侯去世,弟弟殇叔自立为君,太子仇被迫逃亡。殇叔四年(前781年),太子仇率人袭击殇叔自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文侯。
  公元前771年(晋文侯十年),烽火戏诸侯之后,周平王继位,而此时周幽王的余党虢石父又拥立姬余臣,史称周携王。周平王和周携王各自称王,周朝出现二王并立的情形。经过几次战乱的镐京早已残破不堪,于是周平王就决定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但此时王室的力量实在太薄弱,已经无法独自完成迁都之举。在这紧要关头,晋文侯会同郑武公、秦襄公合力勤王,共同护卫周平王完成东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