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民族与文明通史》
第8节

作者: 麟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传说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又中断肠草之毒,不幸身亡。
  1、事迹
  (1)炎帝神农文化与中华龙文化
  《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实际上炎帝神农氏应是新石器历史时期的一个延长时间很长的部落氏族。炎帝神农氏即神龙氏族,龙祖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及黄龙氏,龙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习俗及信仰中都有鲜明的印迹,成为华夏民族的标志。

  炎帝神农氏族崇拜神龙,与少典妃安登(亦称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创世传说有关。
  《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四库全书》、《帝王世纪纂要》均沿袭《竹书纪年》的记述。伊川古有“伊侯国”之称,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中牧于伊侯”的记载。
  “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第一代炎帝神农氏诞生即在伊,据《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这是流传千载的创世传说,历代经久不衰。华阳之华,指宜阳花果山的华山,今称岳顶山,亦称花山。华之阳,东南方。神龙即伊川龙头沟的天然石龙,位于华山东方约四十余公里,这里有常海山、羊(洋、杨)海山、常水、羊架坡、牵羊坡、姜沟(降龙沟),石龙在常水之源北侧沟壁。

  石龙全长九十多米,高九米五,头西身东,尾藏匿于山中,头、须、牙、眼、爪、翅、鳞俱全,头长方如鳄,利齿上下两排,张口长舌居中,印吻、吻前双须前伸上昂,下颌平,眉上龙颜,顶生双角,一角斜上,一角斜下,龙头平展仰起,龙颈向后复向下弯曲,又平与腹相连,龙背生巨翅,龙爪从龙胸向前伸出于颌下,落爪于地,通体连贯,三波九折,宛若腾云驾雾,为名副其实的“神龙首”。炎帝神农氏的母亲有蟜氏安登,在伊川“常羊”游玩时看到此地巨大的天然神(石)龙首,激动万分,竟有所感,生下儿子,长大后有盛德,教民种五谷,发展农业,尝百草,创中医中药,称为农业之神,“故人号曰神农氏”。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很可能来自这个传说。

  历代对少典妃安登(亦称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记载不绝于史:

  《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宋书符瑞志》:“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
  《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2)神农文化源头在中原的伊洛地区
  《周礼职方氏》载:“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这个华山不是西岳华山,而是少典氏祖居地熊耳山伊洛河之间的华山,称为“岳顶山”,即宜阳的花果山,是有熊少典氏和有蟜氏活动区域。据《大清一统志》云:“岳顶山,在宜阳县东南,峻极,不可攀跻,由龙屋至山顶六十里,又西为花果山。”对于此山,郑杰祥先生考察认为,“岳顶山今称岳山,位于宜阳县西南,海拔1900余米,为熊耳山主峰,……正位于《山海经中次六经》所述诸山范围之内,应当就是该经所记的岳山。如果此释不误,那么此山也应就是《诗经》所说申、吕二族发源地的崧岳山。”并说:“炎帝族因居于岳山有时又被称作大岳……炎帝族以岳山周围为中心,披荆斩棘,开发山林河谷,努力发展原始农业生产。”《帝王世纪》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世与少典氏婚。”

  熊耳山脉是伊河洛河的分水岭,北尽头就是伊阙龙门山,正是在“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的地方。伊洛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伊洛之水,涝有山丘可退,自远古时代中华先民少典、有蟜氏即居住于此,更把这里看作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国”一词也出自这里,如西周时期的“轲尊”铭文中讲到周武王定都洛邑:“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此中国”:

  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神龙首”,位于熊耳山脉的洛阳伊川龙头沟这里有九条沟溪,世称九龙之地。有泉曰龙凤泉,泉水长流不息。
  “自秦、汉以来,文献所记有蟜氏安登(女登)游华阳感神龙首于常羊生炎帝之说,学者均不知所指为何地,今伊川大莘常元羊家坡之石神龙,于此证实。故有炎帝本起烈山(厘山)之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中国社会出版社)
  远古时代先民四处迁徙,他们需要通天的龙来护佑自己。龙是人们敬畏的通天神灵和寄托的精神象征,不管后世龙的形象如何演变,但龙的功能和精神纽带作用没有改变。
  八代炎帝神农氏世居伊洛地区少典与有蟜氏,是中原地区两个著名的氏族部落。河洛文化研究院院长杨作龙先生著有《炎帝文化发端伊洛论》,对八代炎帝进行了认真祥细考证。通过对多种史料的综合疏理考证,得出“炎帝文化发端于伊洛”的结论,本段特引用杨作龙先生的一些研究。
  《帝王世纪》、《外纪》、《通志》、《路史》注引《古今通系》云:八代炎帝为炎帝石年、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宜)、帝来(釐)、帝哀(里)、帝榆罔。石年即第一代炎帝,“母有娇氏,为少典妃”。

  杨作龙先生亲临伊川平等乡大莘店之龙头沟巨型石龙,感叹说:“在布满植被的上古大地唯有石龙突显,定十分壮观。在盛行感生观念的母系社会,以巨型石龙为感生图腾,正符合炎帝神农诞生的传说,石龙与神农读音很相近,第一代炎帝的活动范围可以坐实在嵩山以南及以西地区。”伊川平等乡大莘店之石龙地区是第一代神农石年的故里。
  第二代炎帝临魁。据《山海经中次六经》载:“又西十里曰廆山”,廆山,古又称魏山。按古汉语通假规律,廆与傀,傀与槐,傀与块,槐与魁,块与魁,魏与廆,魏与隗俱可通假,所以廆山亦可称魁山,廆山或魁山在今洛阳之宜阳、新安一带。又《山海经中次三经》云:自青要山“又东十里,曰騩山。”騩与隗亦相通假。郭璞注云:騩,“音巍,一音隗嚣之隗”。山在宜苏之山以西四十里处,亦在新安县境内。本此,则第二代炎帝临魁或块隗即生长活动于这一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