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8-26 11:25:06
十二、九世之仇 11
集合诸侯伐卫,成功逼退王师,让齐襄公名声大振。
前686年夏,齐襄公会同鲁庄公联军攻打郕国—位于,齐鲁卫三国交界附近,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同母弟郕叔武—两军将郕国团团围住。迫于军事压力,郕国选择投降,充当他国的附庸之国。
前来攻打的有齐鲁两国,齐国实力更强,鲁国是自己同宗,而且都离郕国不远。二选一的情况下,卖身成为一个技术活,一个不好就会身死族灭。面对选择郕国上下认为如今这世道强者为尊,所以决定向齐国输成。至于鲁国,既然你自己先不讲亲情,那就一边凉快去吧。
双方共同出兵,眼见齐国赚的钵满盆满,鲁国却一无所获。鲁庄公之弟,年轻气盛的公子庆父请求攻打身为的同盟齐军,以泄心头之愤。
鲁庄公被吓了一跳,赶紧阻止道:“不行。是我们没有德行,怎么能诿罪于齐军?这罪过是由我们自己而起的。《夏书》说:‘皋陶迈种德,德,乃降。’—皋陶努力培养德行,有了德行,别人才投降他。我们姑且专心培养德行,等候时机吧!”
随即鲁国撤军回国。
时间没让鲁庄公失望,他等候的时机转眼就来。这年十二月,齐襄公因为诚信问题,被部下教做人,对外的风光止于迫降郕国。齐国随即陷入内乱。不过悲剧的是,鲁庄公即将面对的齐国新君是一代雄主、春秋首霸齐桓公,注定了鲁庄公的梦想只能成为一个美丽的七彩泡泡。
齐襄公最终没能成为一代霸主,不过他为齐桓公能够得以称霸奠定了结实的基础。如果说始皇帝是奋六世之余烈才得以一统六国,那么齐桓公则是集齐文公、齐成公、齐前庄公、齐僖公、齐襄公五世之基业才得以首霸天下。
日期:2018-08-26 19:26:55
十三、筚路蓝缕 1
当齐国在霸主之路上奋力前行时,位于江汉流域,被郑庄公视为洪荒巨兽的楚国,也踏上了通往巅峰的道路。
按太史公的观点,芈姓之国楚国有着极其高贵的血统,身世可以追溯到黄帝之孙、五帝之一的颛顼身上。
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的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帝喾时期都曾担任过的祝融(主管火的官员)。吴回生陆终,陆终的第六子名季连,楚国是其后裔。
季连部族在他孙子穴熊之后中道衰落。部族在中原和蛮夷聚居区域之间迁徙,史籍未能记载下他们的世系。
历夏商两代,随着商王朝逐渐没落,西方的周国在周文王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周文王礼贤下士,广罗天下人才。季连的后裔鬻熊闻讯前往投效。
不过鬻熊在周文王身边没任职几年就去世,地位也不太显赫,又没有赶上周武王灭商这一趟加官进爵的特快列车。—由此观之,楚武王的那句“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估计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因此,周初周武王和周公旦两次大行封建,把王室骨干宗亲、功臣宿将、上古先贤后裔和先朝后裔几乎封了个遍,鬻熊的后裔都没有赶上趟。
直至周成王亲政后想要“举文、武勤劳之後嗣”,也就是对服务于周文、周武两王,而未在前两次封建时得到赏赐的臣子及其后裔再进行一次分封,以酬其功。此时才想起周文王时代有鬻熊这么一个人,于是封其曾孙熊绎于南方蛮荒之地,建立楚国,定都丹阳,授爵为“子”。
周王朝的爵位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等,子爵看起来底下还压了个男爵,其实它和男爵都是一路货色,因为当时的诸侯阶位只有三阶:公侯一阶、伯一阶、子男一阶。故此楚国这个子爵只是看着好听而已,真的朝见周天子时还的和一大堆男爵混在一起,落在队伍的最后。
之所以会如此,除鬻熊在周文王身边没几年地位不高外,季连部族在穴熊之后与蛮夷杂处不无关系。
日期:2018-08-27 11:37:26
十三、筚路蓝缕 2
长期的与蛮夷一起生活,使原先的季连部族,现在的楚族形成了一种迥异于中原的文化,成为亦夏亦蛮的存在,因此为自认华夏正朔的周王室和中原诸国所诟病,并被长期歧视。
这份歧视从楚国建国起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楚蛮、荆蛮是中原诸国早期对楚国常用的称呼。鲁国国史《春秋》最早用“荆”称楚国,不书楚王,召陵会盟前后用“楚人”称呼楚王,直至前639年(僖二十一年)迫于压力臣服于楚国后才用“楚子”这个正式爵名称呼楚王。
《诗经小雅采芑》有“蠢尔蛮荆,大邦为仇。”之语,将楚国贬斥为“愚蠢不开化”的野蛮人。
创作于鲁僖公时期的《诗经鲁颂閟宫》更是用“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之句,直接把楚国与戎狄这些应当被讨伐的非我族类等同。北宋的改革家、一代儒学宗师王安石就被礼官拿这句坑过,他初封舒国公,其后由小国转大国进爵之时,得到的不是吴楚越等南方大国称号,而是荆国公,这两个爵位单看都没问题,但是联系起来就是“荆舒”,以此暗喻王安石是奸佞之辈,应当受到惩处。
但是不管怎样,鬻熊投奔周文王的举动让楚人得以重新崛起。所以他与祝融一起成为楚人最为尊崇的两大先祖,历受楚国祭祀。而鬻熊的“熊”字被历代楚族首领和楚国君主冠以名前,作为身份的象征。
日期:2018-08-27 19:24:08
十三、筚路蓝缕 3
题外话,说下楚王族的氏。如今普遍将“熊”作为楚王族的氏。但在笔者看来,楚王族若是要冠氏应当是“楚”,而不是“熊”。“熊”应当是如同鲁国出生公室的卿族主支家主名前所冠的“孙”字那样的敬称。理由有三:
其一:“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是先秦的通例。且“称国”也是在特殊情况下所使用的,特别是盟会时书写在载书上的国君姓名都以国号作为氏号。抛开东周,西周时期楚国必定参与过周天子主持的盟会,因此不应当例外。
其二:《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楚国灭亡夔国时,有“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语。先秦时期国人不会称自己国君的氏,因为氏是卿大夫用的,地位天然比国君低一等,用氏称呼国君属于对君主的不敬。而夔国与楚国系出同族,是由楚国公室的一个分支建立的。夔人称自己的先君为“熊挚”可以表明“熊”不是氏。
其三:《史记楚世家》有“熊渠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闲民和…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后为熊毋康,毋康蚤死。熊渠卒,子熊挚红立。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立,曰熊延。”及“熊严十年,卒。有子四人,长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熊严卒,长子伯霜代立,是为熊霜。…熊霜六年,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难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两段内容。从中可知“中子红”是在即位后才改称“熊挚红”的,其少子执疵改称熊延同样如此。而熊霜、熊徇两个称号的前面都用的“是为”,按《史记》行文是为两字等同于“史称”,也就是即位后的称呼,如同出《楚世家》表明楚武王即位的句子为“蚡冒弟熊通弑蚡冒子而代立,是为楚武王。”由此可知“熊”字只有历代楚子及楚王能用,也就是说是楚族首领的专用称呼,不是楚王族的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