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网购了一条手链,我居然把上司男神给壁咚了~@_@》
第16节

作者: 梨花海棠大榴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3-20 16:55:36
  能不能享受独处的时光,可以直观地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精神独立。
  或者反过来说,精神不独立的人,往往无法享受一个人的日子。
  比较典型的表现有:
  年轻女孩子上厕所都喜欢成群结队地去,她们不喜欢一个人吃饭,不能一个人看电影,更受不了一个人旅行,因为她们没有把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只有在群体中才能找到依赖感和存在感。
  在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年代,有些女性喜欢生孩子,一个接一个的生,一部分原因是她们爱孩子,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在幼小的婴儿身上,她们可以体会到完全的彻底的被需要。

  孩子大了,离开她们去独立,她们就会觉得失落,生命被掏空,旧时代女人缺乏自我的表现是必须附属于某一种角色和关系上。当男人让她们失望,她们就寄希望于孩子身上。
  还比如有的男人,喜欢呼朋唤友,天天灯红酒绿,谁家有个什么事他肯定第一时间到,看起来很义气,其实是内心空虚,不能接纳自我的存在,停下来就觉得寂寞,只有用不断的外界的刺激来将自己淹没。
  独立是一种被训练和培养的结果,它可不是有一天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立刻就可以跑到外面的世界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它是一个孩子必须在家庭和教育中体会到被信任的感觉,父母不是全都包办代替,也不是压制贬低,而是鼓励你可以自己完成一些事,让你相信你可以支撑自己的生活,你有能力选择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
  然后一个人才能逐渐的体会到自己身上所蕴藏的力量,在生活中体会成功和失败—既体会成功后的荣誉感,也通过失败了解自己的局限。经过这样长期不断的暗示和训练,一个人才会成为一个精神上可以独立存在的人。
  但在我们的教育中,缺乏这样的训练。
  很多父母都难以掌握爱的方式和尺寸,不是什么都包办代替,始终不放手,就是对孩子的成长过分焦虑,意识不到孩子的能力,控制了孩子的精神发育。
  尤其是对女孩的教育,更是区别于男性,另搞一套。比如女孩从小就被教育,“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因为你是女孩。”不断暗示女孩将来还是要靠男人,再努力,不好看也是没用,没男人要也是失败。
  很多父母和社会对女孩的教育中,都暗合着男人的需求,首先站在男人的立场上,用男人的标准来塑造女人,久而久之,很多女孩天然在精神上被压制了阉割了,都不是完全精神世界完整的人,都是一些继续渴望找到另外一半的残缺品。
  当这样的女孩在恋爱时,所谓爱情,并不是两个独立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是把爱情当成了逃避孤独,绑架对方的借口。
  就像你一样,在一起时卿卿我我,离开对方就不知道干什么好,空虚无聊,无法忍受对方在除了爱情之外还享有自己的爱好和朋友,一旦不能成为对方的核心,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被辜负的弱小感。
  这样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你敷衍自己那些宝贵的时间,而是你始终在以附庸的身份生活,无法实现自我成长,你总是希望对方赋予你生活的意义,不断侵入、霸占、争夺对方,慢慢的,你会令对方厌倦。
  最终,爱情会逐渐枯萎。
  努力实现精神独立,这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终极目标,而精神独立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孤僻、隔绝、抗拒,是自己对自己的接纳、信任和尊重,走到哪里,在任何人生阶段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一个人不孤独,两个人不拥挤。

  精神独立的人有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强烈的自我信念,知道人际关系中的边界,内心没有弱小感,更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他人。
  要训练精神上的独立,要从生活习惯上的独立开始,从一个人上厕所,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吃饭开始。
  然后寻找到自己的爱好,沉浸在自我实现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中,体会人生不同的状态、不同阶段下的充实和圆满。
  要做到精神独立,就是要重走一遍成长之路,将过去所欠缺的,没有来得及建立的东西都补充上来。这需要充分的自省,所以有的人一辈子都未曾意识到自己的缺乏,都不可能真正独立。
  独立的人不会活得更轻松,相反,有时候会更累。
  但最大的收获是,他们活在一种踏实的,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成就感中。
  日期:2018-03-20 17:01:05
  第一级:一个人去逛超市。
  第二级:一个人去快餐厅。
  第三级:一个人去咖啡厅。
  第四级:一个人去看电影。
  第五级:一个人吃火锅。
  上面的事情我不止一次一个人做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