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神话故事,还原真实历史——先古时期话沧桑》
第16节

作者: 东越陆孟明2017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从神话传说中发现,所谓女娲用黄土捏成人形,实际女娲真的是以作媒的形式或者是以拉郎配的形式构成了男女家庭,但孩子的成长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显然对于劳动力的要求是不足的。于是女娲以下命令的方式向各部落传达落实婚配制度,而传说中的柳条就是传达命令的信物。
  于是在大伏羲氏部落的各个部族,甚至是角落,都“热火朝天”地开始执行女娲的命令,到处都可以看见忙着组织家庭的男女。在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中有许多明显暗示男女交合的画面,画面中女子表现出轻松、欢快、愉悦欢畅的心情,而男子则多表现出强烈愉悦的心情。其中一幅一男一女刻画得十分醒目,男子正右臂平伸,右手上举,左手下垂,把持着被特别夸张了的粗大的、几乎与人等长的生*器,直指那细腰长腿、形体俏丽、通体涂红、头戴插有翎羽高帽的女性人像,整个画面表现出了男子的激情与女性愉悦的应和。

  而社会也就这样又一次稳定下来。但我们仍然从神话传说中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搏,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部族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通过狩猎的形式获取猎物。在每一次出征之前,全体部落成员都要聚集在一起,进行一定规模的祭祀仪式。祈求部族神灵护佑,祝贺部族成员出征平安,祈愿部族能够获取更多猎物,保护部族的兴旺和昌盛。在每次狩猎归来的时候,部族也要举行一定形式的庆典活动。他们由一部份人主持仪式,将猎获的动物杀死,取出内脏,进行最庄严、最神圣、最隆重的祭奠活动,他们用这样的方式答谢神灵的护佑和赐予。最后才将猎物切割成块,分成若干等份,分发给大家。在这样盛大而庄重的场面上,那些在狩猎中表现勇敢的部族成员成为部族英雄,受到部族成员的拥戴,在部族内部享有较高的权力,他们主持分发猎物和食品,逐渐发展成为部族内部的统治者。成为部落的最高决策者和行政长官。

  为了适应部族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部族内部的另一部份成员专门从事劳动工具、狩猎武器、工艺饰品的生产和加工,负责物化部落内部的名类繁多的图腾文化形象等,这部份群体发展成为能工巧匠。
  由于在猎物的分配上,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部族内部难免产生出这样那样的矛盾,本部族和外部族之间也产生各种各样的斗争和交流。于是就产生从事部族内部协调工作和部族与部族之间外交事务的人员,他们就演化、发展成为社会中的另一个阶层,成为协调部落内部事务和处理部落外交事务的大臣和谋士。
  部落的贫民阶层,他们是普通的劳动者,是重要的生产力大军,占部落人口的绝大多数。就发展成为又一个阶层。

  这是今天彝族社会中的一个缩影,但从这个缩影中我们看到了女娲时代在部族中逐渐形成了统治者与被统者的阶层分化。
  阶层分化产生于来自氏族社会伦理(丧葬和婚姻等)与灵魂观念的结合。本质上,氏族社会的传统伦理是规范个人的,而祖灵图腾崇拜则是规范家族的。对偶制和日后在部族社会中出现的专偶制家庭加速了财产的私有化。
  随着人口的增加,大伏羲部落终于又一次从战争和灾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部族社会又一次繁荣起来。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在不停地进行之中。此时,女娲得报,一支外部落的人群正辗转迁徙而来。
  日期:2017-12-05 17:21:30
  19、远客来访
  正当大伏羲氏部在女娲统之下在经历大战和大灾后逐步恢复之际,在遥远的西方,有一些原始欧罗巴人正在逐步向东方迁徙。他们从欧洲到达今天的伊朗、巴基斯坦,然后一直到今天俄罗斯叶尼塞河一带,然后南下来到了今天新疆一带。
  大伏羲部落的人们终于看见了这些远方的来客。他们看对长得有些古怪的对方,并且对方的语言也听不懂,无法进行交流,在本着一贯的友好接待之后,在大伏羲部落西方居住的人们便派人飞赶着向女娲进行了汇报。由于与共工部落之间的战争。初次听到这个消息的女娲对此相当地警备。在要求进行友好地对待对方的同时,也命令要求对对方予戒备,自己则率人向西方前进,准备一览对方及用意。

  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首次在新疆哈巴河县阿依托汗一号墓群发现了阿凡纳谢沃文化。阿凡纳谢沃文化主要分布于米努辛斯克盆地至阿尔泰山北麓。这是远古时代主要分布于俄罗斯的古人类群族。他们的文化人群属原始欧罗巴人种。长颅、略宽的颅宽、中等的颅高;突出的前额、额骨发育强烈;高鼻型。后来这些文化人群对中亚、南希伯利亚、南亚大陆有着深渊影响,这是后话,先表过不提。

  石器期间是人类的童年时代,新疆地域未无的旧石器期间的发觉次要是一批正在地表采集的石器遗存,其外最迟的遗址点是和布克赛尔县和什托洛盖骆驼石遗址。2004年,国外考古工做者正在和什托洛盖骆驼石高台两侧发觉一大片地表漫衍灭打制石器的区域,其分布面积达20平方公里,地面采集的石器成品无砍砸器、刮削器、薄刃斧和手镐,其外一类正在欧洲风行的名为“勒瓦娄哇”气概的石片和长而规范的石叶,具无旧石器时代外、晚期的明显手艺特征,并取我国宁夏水洞沟遗址和交河故城沟西地址的石成品显示出同样的风貌。该遗址由于一处形似“骆驼”的雅丹地貌较为夺目,所以被定名为此名。和什托洛盖骆驼石旧石器遗址是新疆迄今发觉的一处最陈旧的人类勾当地址,意义极为严沉。

  这些发现足以证明有欧罗巴人向东迁徙而来。而其中的一支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部族。《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有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在巴基斯坦的哈拉帕出土了一枚印章,尽管没有西王母的名字,但它与《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惊人一致,印章图0056完全是人面虎身,有文有尾,戴胜虎齿,有豹尾。

  国内多学科知名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考察和研讨后发表了学术共识,其中重要一条即认为“呼图壁天山岩画所展现的集体性、规模性的巫舞形态,是《山海经》等中国古文献及各地考古发现的西王母人物造型的重要文化原型,对中国古代特别是西南地区的西王母信仰观念的变迁具有深远的影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