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42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1-28 16:04:52
  6
  作为三国时期影响最大、遇刺者级别最高的暗杀事件,郭修成功刺杀蜀汉当朝宰相—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震惊三国政坛,也改写了此后的蜀汉历史。对于这一重大事件,陈寿在《三国志·费祎传》里只是以极其简短的一句话轻轻带过,其他各种史料对此记载也非常稀少,费祎遇刺事件至今仍迷雾重重。
  费祎于公元253年年初遇刺身亡,但曹魏方面直到这年的8月份才作出反应,对已故中郎将郭修“杀身成仁、释生取义”,刺杀敌方“伪大将军”费祎的英勇之举予以表彰。《三国志·魏书·少帝纪》原文:“八月,(魏帝曹芳)诏曰:“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窬,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夫追加褒宠,所以表扬忠义;祚及后胤,所以奖劝将来。”

  《三国志》裴注引述《魏氏春秋》记载:这个郭修在降蜀之后曾经试图刺杀蜀汉后主刘禅,但是始终没有接近后主的机会。每次遇到朝拜、庆典时,总是要“且拜且前”,目的是为了接近天子以图行刺,但每次都“为禅左右所遏”,实在找不到下手的机会,只好把行刺目标改为大将军费祎。现在看来,《魏氏春秋》关于郭修试图行刺后主的记载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刺客郭修在行刺之后便当场被杀身亡,他究竟有没有刺杀后主的意图,除了他本人之外谁都不知道。所谓“修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则完全是一种马后炮式的主观臆断,就像是坏人被抓了才想起来说:早就看他贼眉鼠眼的不是什么好东西!

  在历史,首先对郭修刺费事件提出质疑的是裴松之。裴松之认为凡是舍生取义的,必有其舍生取义的道理,为义而舍、死得其所。魏、蜀之间虽互为仇敌,但曹魏降将郭修所刺杀的蜀汉执政者费祎当时奉行的是绥靖求和的军事保守主义路线,客观上没有对魏国构成真正威胁。尤其是曹魏方面正处于高平陵事变后的时局动荡期,费祎对主战派姜维的北伐用兵予以严格限制,维持这种不战不和的局面符合曹魏方面的利益,因此根本犯不着采取这种玉石俱焚的手段予以毁灭。反过来说,除掉了费祎将直接导致主战派姜维上台,这是蜀、魏、吴三方都看得非常清楚的事情。姜维上台势必意味着战争的升级,这对于多事之秋的曹魏来说反而不是好事。姜维执政后接连不断地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确实给曹魏方面带来了很大麻烦。他郭修如果是这民报效魏国,怎么可能做出这种明显有违政治常理而得不偿失的事情?

  魏帝曹芳的那份表彰诏书也显得有些蹊跷。郭修刺费事件发生在公元253年的年初。按照当时的情报手段,曹魏方面应该在旬月之间就能获得敌国最高行政升官遇刺的情报。如果此事确为魏方有意而谋之,按理说大功告成,他们应该迅速将这一振奋人心的重大事件昭告于天下才是,何至于从年初而一直拖延到当年的八月份,才由皇帝下诏予以表彰?有人推测对于发生在蜀地的事情,北方政权似乎始终云里雾里,搞不清楚蜀汉高层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

  费祎遇刺的这一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已经年过二十,而且一直在蜀汉中枢做事。他在撰写《蜀书》时对此事一笔带过、讳莫如深,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诸多有价值的关联信息,为后人推敲事件原委始末提供了确切线索。
  日期:2018-01-29 10:35:12
  7
  费祎遇刺事件的一个确切线索,就是刺客郭修在降蜀之后在职务上的擢升。要刺杀像大将军费祎这样戒备森严的高级别政治人物,行刺者首先在空间上要有近距离接触他的客观条件,否则就没有任何下手机会。
  关于古代政治人物的安保戒备情况,《晋书·桓温传》里的有关记载让千余年后的读史者大为惊叹:“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

  东晋权臣桓温,有专家推断是三国时期的魏臣桓范之后—桓范在高平陵事变中曾经力劝曹爽到许昌避难并力图东山再起,但是曹爽不听,结果桓范本人也在此后的政治大清洗中被诛。史书记载这个桓范还被夷三族。司马懿父子的手段极为毒辣,但据说桓范家族却有人侥幸逃生,这便是后来的桓温一枝。这个东晋权臣桓温后来独揽朝政十多年,期间随意操纵废立,把司马氏家族的傀儡皇帝们玩弄于股掌之间。后人读史至此,联想起当年司马懿父子的专横与跋扈,难免生出些因果报应的宽慰与快意。桓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这是诸葛亮去世约百年后的事情,这事本身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却让后世很多人大惑不解:诸葛亮当年上殿时身后跟随侍卫便达百人,他何至于如此威风高调?

  根据相关史料分析,诸葛亮当年“甲仗百人入殿”的场面是可信的。史书明确记载,诸葛亮当年治蜀时“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其中的桥梁、道路应该普惠之于官府和民众,但整体而言这些当时都属劳民伤财的大兴土木,类似于今天的修筑楼堂馆所,工程所带来的负担肯定相当沉重。但是站在诸葛亮当年的立场看,这实在也没有办法的事情,蜀汉政权既偏居于益州而号称拥有整个天下,则无论是出于宣扬教化还是为了强化民众的政治认同,天命政权需要有相应的皇家威仪。否则的话,政权既偏居一隅而又搞得破落简陋,这就完全失去了大汉正统所应当具有的威仪荣耀,很容易被认为是一个七拼八凑的草台班子。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应该是大汉丞相按照特殊规制所享有的安保措施,其中既有仪仗色彩,也是为了“以戒不虞”。与这种丞相级的要员相比,天子所享有的安保级别则要更高得多:“汉制,三公不与盗贼,若领兵人见,皆交戟叉颈而前…使虎贲执刃扶之也。魏武为司空,破张绣,入觐天子,亦行此制,汗流洽背,自此不复朝觐也。”

  像曹操这种级别的人物在觐见天子时,两边有宫廷护卫用戟交叉架在脖子上,另有禁卫军手持利刃站在身边防备,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如果从彰显皇家威仪和确保天子绝对安全的角度考虑,当时除此之外确实没有更好的安保手段。文中所记载的戟,是在长矛的侧边另外配置以弯月状的利刃。读过这段记载,顿时感觉这种兵器最适宜于宫廷安保。两个侍卫把战戟交叉着往重臣的脖子一架,便封死了所有挣扎的角度。遇到不测之时,无论前推、后拉还是横扫,都足以使谋弑者遭受重创而没有任何顽抗能力。

  三国乱世,刺客横行。蜀汉大将军费祎生前纵然达不到“甲仗百人入殿”的规格,但是可以推想他的安保措施也势必会森严到针插不进、水波不入。而曹魏方面的中郎将郭修在进入蜀汉之后便得到火箭式提拔,既不符合三国时期的政治常理,也明显有背于蜀汉臣僚的职务晋升逻辑,却在客观上为他成功行刺创造了机会。那么,究竟是谁把这个降将郭修由较低级别的中郎将迅速提升到左将军这样的重要职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