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35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1-05 17:43:13
  蜀相蒋琬执政十年而没有发动过一次大规模北伐,一个直接的原因是政权内部对于伐魏战略的分歧,蒋琬所提出的东征计划遭到朝廷方面的否决而没有付诸实施。但是如果蒋琬在北伐复汉方面具有强烈的进取意志和决心,缘何期间面对东吴方面的多次军事行动而始终沉寂不应?
  蒋琬后来在上表后主的奏折里说:“吴期二三,连不克果,”这种说法其实不够准确。按照史书记载,蒋琬进驻汉中之后,东吴方面先后两次发起对曹魏方面的大规模进攻,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公元241年,吴方当时派出全琮、诸葛瑾、诸葛恪、朱然等四路军队攻打曹魏。但东吴这两次军事行动都不见有蜀汉方面呼应配合的记载。
  作为当世一流的政治人物,蒋琬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一味地坚持“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则蜀汉政权事实上就沦为偏居一隅、保守自安而自绝于中华主流文明之外的偏安势力,这不仅完全背离了“武嗣二帝、龚行天罚”的政权基本纲领,也势必将形成“汉、贼”同存、“王业偏安”的政治混乱,这样的局面不仅违背法理,也是明显的不义。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面在于,他蒋琬远远无法和前丞相诸葛亮相比。诸葛亮治蜀,以其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高度赤诚的殷殷之心和高超公允的执政平衡能力在蜀汉全境具有至高无上的威德声望,这使他即便出现重大军情失利和超负荷的战争损耗也不会遇到来自政权内部的指责与诘难。而蒋琬只是一位资历尚浅、破格提拔的大将军,他还没有足够的声望和威势足以承担重大战略失败的政治责任。更重要的是,以巴蜀之地的幅员物产,蜀汉方面有机会在蓄积实力之后看准时机重拳突破,比方说完成攻取凉州或者东三郡的阶段性军事拓展,却实在无力担负几乎没有胜算的连年征战和人力物力的无为空耗。在经历了诸葛亮时代的连年征战之后,蒋琬应该对此非常清楚。

  蜀汉大将军蒋琬既受制于益州地区幅员狭小、国力相对有限和民众不堪承受连年大规模战争负担的客观社会现实,又必须要面对“嗣武二帝、龚行天罚”的政权基本纲领和“汉、贼不两立”、“王事不偏安”的基本意识形态和“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压倒性舆论压力。处于当时的局面,作为蜀汉政权的当家人确有进退失据的两难之处。他比先主刘备和前丞相诸葛亮所面临的政治局面都要复杂得多。

  《三国演义》对于古代战争的描写高度写意,显得壮怀激烈、唯美动人。实际情况则无非如此。只有了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之残酷、血腥,以及战争机器对于国力、财力、物力和运力的庞大消耗,才能更进一步理解蜀汉大将军蒋琬所当时面临的两难选择。如果不讲时机、不计代价地连年征战,那种近乎无底洞般的庞大战争消耗甚至可能使政权陷入被拖垮的境地。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数以万计的军兵在战场上对阵,手持利刃,相互砍杀、射击,其血腥和残酷程度是后人所无法想像的,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影视、动漫手段最多只能模拟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阵势,却无法再现当时实际的战场环境。按照史书及相关出土文物之记载,从中原到巴蜀森林遍布,并不象现在这般地势开阔,农田一望无际。甚至到了北宋,还有史书记载:“有象自至京师。”当时的京师在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也就是说到了北宋时期,中原地区还有大象出没。这在当时虽属特异现象,但也足以表明其时的自然生态与现在完全不同,中原地区如果不是森林交织,大象决无法流浪到此。由此可以想像当时两军交战,并不像现在这样具有四向开阔的区域可供双方排兵布阵,数以万计的军士往往是在相对狭小的区域里砍杀、射击,伤亡状况比在开阔地带要惨烈得多。战端一开,人的生命如同草芥。尤其是进入酣战阶段,所有的队形、阵形可能全部冲乱,骑兵在战场上冲撞疾驰,万千将士交错厮杀,在这种混乱而血腥的杀戮环境里,即使置身于后方相对安全区域的统帅级人物也没有办法确保绝对安全。

  三国时期的霸主级人物袁绍、曹操、刘备等都有过在战场上死里逃生的记载。在袁绍与公孙瓒的界桥之战中,公孙瓒的一支残余骑兵曾经攻至对方统帅袁绍的军营,袁绍身边只有少数亲兵护卫,一行人被团团围困,乱箭齐射,如同下雨,情势极为危急。好在公孙瓒骑兵不知道被围困的正是敌方核心人物袁绍,没敢持久攻战便四散而去。在刘备发动的汉中之战中,刘备本人也有在乱箭之中撞死冲杀的记录。由于刘备不肯离开战场,法正只好挡在他前面作为掩护。史书记载刘备当时大声疾呼:“孝直避箭。”法正答道:“明公您也要冒着箭雨、飞石,何况我呢?”刘备只好率军撤退。

  其实,在冷兵器作战中真正在两军交战过程中伤亡的人员比率并不算很高。根据有关史料推测,一般情形下在对攻中的伤亡比例只有百分之十五左右。兵士厮杀达到一定程度,便会有一方主将为了保存实力而鸣金收兵。略有智识的军事将领在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听任自己的军队出现过于惨重的兵员伤亡。《三国志》记载东吴诸葛恪重兵围攻曹魏方面的合肥新城,魏将张特在诈降时说:“魏法,被攻过百日而救不至者虽降家不坐也。”就是说当时的魏国也有规定,如果城池被围攻超过百日而救兵仍然未到,守城将士在这种情况下投降,其家属可以免罪。从这一记载看,古代军规也有其人性化的一面,并不是要求所有将士在战场上必须拼杀到最后一刻。在实际交战中,如果冲突过于惨烈,也总会出现一方兵士由于畏惧或者其他原因而四散而溃逃的情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