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55节作者:
唐封叶 日期:2017-11-26 23:16:33
至此,各种能想到的镇抚殷人的软硬手段,武王都已经施展了一遍,他一时也想不起更多的招数了。伐纣胜利后,周人和各国联军将士都思乡念归,而且商王畿一带毕竟是商人的聚居区,武王带着并不算压倒优势的军队留在这商人的汪洋大海中,心中也觉得不够安全,于是他决定打道回府,返回镐京。武王命令主管祭祀的宗祝官在军中设酒宴大宴四方宾客,并祭奠阵亡将士的亡灵,然后撤兵西归。
武王的归程并非沿着当日进军朝歌的路线,而是从朝歌一路南下,从今河南新乡西南一带南渡黄河(商末周初时的古黄河从今天河南武陟南就开始向东北方向流淌、流经今新乡南、濮阳西)。二月二十九辛未日,武王车驾来到了金文中所说的“阑师”,也即文献中的管地(今河南郑州),并短暂停留下来。在管地,武王对随驾的灭商功臣做了一次奖赏。前面我们曾介绍过,武王的大臣“利”,就是在这里得到了武王赏赐的铜和锡,后来将之铸成了记载武王伐纣历史的“利簋”的。
话说这管地(阑师)是黄河以南的军事重镇(所以金文中带个“师”字),因此武王最初将自己最大的弟弟、三弟管叔鲜分封于此。而蔡叔度的封地蔡,传统说法认为在今河南东南部的上蔡;但也有人根据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的记载考证,认为蔡叔度最初居住的蔡城在汉代山阳县,也即今天河南修武一带。修武临近朝歌,方便监视商国新君禄父,这种说法可能更接近事实。据《逸周书》的《大匡解》、《文政解》两篇文章记载,武王之所以命令管叔鲜、蔡叔度这两个王弟“辅佐”武庚,担任“三监”中的“二监”,并掌管东方诸侯,是因为他们在灭商后曾主动请缨镇守东方。两位弟弟积极替哥哥分忧,武王当然很高兴。但鉴于管叔鲜和蔡叔度二人的任务极其重要艰巨,武王还是放心不下,因此在管地停留的短短间隙,他特地谆谆教导这两个弟弟,在殷商旧地镇抚,一定要宽缓节俭,恭敬有礼,尊重老人,亲近正人君子,疏远奸佞小人,谨慎选官,赏罚分明,让民众安居乐业,以不负自己的职责。千叮咛万嘱咐后,武王这才离开管地,踏上西归的路程。
日期:2017-11-28 21:48:47
三月四日乙亥日那天,西归途中的武王又登上嵩山的东峰—太室山,祭祀上帝和文王。在这场祭祀中,武王立在太室山之巅,望着群山环绕的伊洛盆地,兴起了在这“天下之中”的位置营建新都的打算。
1963年于陕西宝鸡出土的周初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何尊”上面,记载了武王对上天暗暗许下的愿望:“唯珷(“武王”的合写)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yì)民。”也就是说,武王克商后,就在太室山上向老天报告:“我要在这天下之中建都,从这里来治理人民。”而何尊铭文,也成为“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当然这里的“中国”,还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之意,而是“天下之中”的意思。
日期:2017-11-28 23:12:51
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二字特写
甲骨文和金文里的“中”,像一个带着飘带的旗子,插在一个圈圈中间,表示“中央”之意。
甲骨文和金文里的“國”,其实写作“或”,无外框,像人执戈守卫一个小城邑(口)。在上古,或、国、域其实都是一个字。何尊中的“中国”,其实解释为“中域”更合适。
日期:2017-11-28 23:17:15
武王为什么想要在伊洛盆地建都呢?其实这里本来就是前代君王定都之所在,王气十足。前面我们介绍过,史载夏朝第三代君主太康和末代君主夏桀的都城斟鄩(读真寻),就位于伊洛盆地内。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洛阳市偃师县西南约8公里处的二里头村,发现了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很多史家认为这就是夏都斟鄩。而史书又载,商汤灭夏桀后建立的新都“西亳”,也在河洛之间。1983年,考古学家在洛阳市偃师县西约1公里处发现了一座商代城邑遗址,很多史家认为这就是商汤所居的“西亳”(二里头和偃师商城仅相距5、6公里)。因此周武王想在有“天下之中”称号的伊洛盆地建都,显然有“正统”观念的考虑—夏商两朝都在此建都,周人自然不能例外。不过除此之外,武王显然还有更多的迫切现实打算:1,周人的都城丰镐远在西方的关中地区,统治东方鞭长莫及,而伊洛盆地这里作为“天下之中”,方便周人统治新征服的殷商遗民和广大东方区域;2,在那个交通落后的时代,在“天下之中”的地区建都,也方便征收四方诸侯国的贡赋;3,古人迷信,认为太室山可以上通天神,定都于此方便求得圣灵助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