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唐朝讲给你听——历史就是一本正经的八卦》
第34节

作者: 皮唐先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2-21 12:03:30
  [76]
  枭雄
  “将军,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您先听哪一个?”
  “好消息吧”

  “瓦岗军自相残杀了”
  “哈哈,好。坏消息呢”
  “翟让死了。”
  笑容瞬间在这位将军的脸上凝固。李密赢了?这实在是个难缠的对手啊,为什么死的不是他呢。他情不自禁的感叹道:
  “李密天资明决, 为龙为蛇, 固不可测也。”
  这位大发感叹的将军就是隋唐时代的著名枭雄—王世充。
  所谓枭雄,就是别人打架最多打脸,他却专往裤裆招呼的那种人。王世充毫无疑问属于这种人。如果要在隋唐时代出一个枭雄排行榜的话,他排第二应该没人能排第一。因为,他真的是个阴险狡诈又身负奇才的人。
  据史书记载,王世充是西域的胡人,字行满,号不是释放。

  其实王世充本来不姓王,而是姓“支”,没错就是支付宝那个支。这个姓不多见,但查到其主要源流并不困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就是出自月氏—汉代西域那个非常有名的部落。考虑到月氏里的“氏”字就念做“zhī”,它被转写成发音相同的“支”应属正常现象。再考虑到王世充的胡人身份,他家祖上出自月氏部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王世充的家族世代在西域生活,过得并不算差。但是爷爷去世很早,奶奶一个人生活不易,便带着父亲支收来到中原打工了。然后,她改嫁到一个姓王的男人家里(隔壁?)。从此,父亲支收就随了继父老王的姓改叫王收,他的儿子世充自然也就叫王世充了。
  王收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身为一个异族,居然在隋朝当上了官,而且做到了级别不低的汴州长史(正厅级),这段顽强奋斗的经历实在让人佩服。他也以自己的努力给儿子庇荫了一个小官。
  王世充外表长得很不怎么样,高鼻深目、卷发浓须(豺声卷发, 颇具胡风),想来是比较寒碜的。但他好像很早就懂得人丑就要多读书这个道理,从小到大一直很努力,发愤读书、涉猎经史,知识面非常广。精通阴阳八卦之学,对律法颇有研究。能言善辩,无理也能争三分(利口饰非,众虽知其不可而莫能屈)。而且擅长舞文弄墨、邪门歪道、溜须拍马、坑蒙拐骗.这些官场上最需要的技能。

  当时的隋政府也十分开明,对外来的少数民族同胞不仅丝毫没有歧视。相反,为了营造万国来朝、四海归附的虚假盛世,对他们还颇有些优待政策。
  因而,王世充在隋朝官场混的如鱼得水,不仅用小恩小惠把领导哄得十分舒服,同时把同事属下也都笼络的服服帖帖,一路当上了江都丞兼领江都宫监。
  在这里,他跟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杨广搭上了关系。
  日期:2017-12-21 20:33:50
  [77]
  我们知道杨广后来是常驻江都的,江都其实就是隋王朝的临时首都,也是事实上的权力中枢,王世充在江都做官就等于一步登天,成为了拱卫首都的重要角色。
  杨广这个人刚愎自用,享乐无度,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王世充对这些都明白,于是使出浑身解数揣摩皇上的心思,建了很多豪华的园林供他玩乐,搜罗许多奇珍异宝供他挥霍。每次入朝奏事都竭力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杨广不爱听的坚决不说,爱听的可着劲儿说,因此经常得到表扬(世充善候人主颜色,阿谀顺旨,每入言事,帝必称善)。
  到了后来,王世充更是凭借着缜密的心机立下了护驾之功。
  雁门救驾
  大业十一年(615年),杨广在雁门巡视东突厥的时候,突然遭到了始毕可汗的包围。这次围困是如此凶险,以至于杨广本人都无计可施,只能抱着儿子日夜哭泣,连眼睛都哭肿了(抱赵王杲而泣,目尽肿)。附近的勤王之师听说急变之后,纷纷前去救驾。
  此时王世充尚在江都,隔着少说有个几千公里。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按理说这是没他什么事儿的。但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王世充这样的有心人也总是善于把握机会,他竟然真的参与了这件事儿,并且狠狠的表现了一下。
  得知杨广被围之后,王世充立刻搞了一个大新闻。把江都的士兵全都召集起来,大张旗鼓的宣称要去雁门救驾。然后,便带领大军马不停蹄向北赶去。
  在行军路上,王世充放弃了洗脸、戒掉了刷牙、不再洗头,整日不脱盔甲,晚上睡觉就进草堆,弄的蓬头垢面简直就像个叫花子。而且悲泣无度、日夜以泪洗面。每当夜晚将士们出来上厕所的时候,总能听见王将军凄厉的哀嚎。
  这哪像救驾呀,简直就是奔丧。
  但不得不说,这一套确实很有效果,因为官场上一条不言自明的惯例就是,大家越看着肉麻的领导反而越喜欢。而杨广身为一个虚伪做作的领导,显然会更吃这一套。
  王世充还没走到雁门,突厥之围幸运的解了。这倒不能感谢王世充及时出手,而是要感谢突厥的一位故人—义成公主。
  义成公主是隋朝宗室的女儿,早年和亲嫁给了启民可汗。启民可汗死后,又跟了他的儿子始毕可汗(义成公主和始毕可汗没有血缘关系,请大家务必理解)。义成公主虽然身在东突厥,毕竟对故国还是有感情的。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她对故国的感情仅限于隋朝,这一点很重要。
  杨广身陷重围之后,马上在第一时间给她写了求救信。义成公主也很够意思,赶紧编了个瞎话,派遣使者告诉始毕可汗国内有军情,才把突厥大军给骗了回去。
  到这里,搞得杨广狼狈不堪的雁门之围就算解除了。
  不过,虽然杨广解围靠的是义成公主,但他还是很快听说了王世充的感人事迹。杨广因此深深感到自己发现了一个大忠臣,于是任命他为江都通守(炀帝闻之,以为忠,益信任之。十二年,迁江都通守)。
  在通守的任上,王世充表现的更加卖力,除了继续溜须拍马,还竭力的绞杀起义军,在一次押着数万俘虏回到江都之后,杨广甚至破天荒的亲自设宴招待,并拿起酒壶给他斟了一杯酒。
  这个西域的胡人,俨然成了杨广倚重的心腹大将。

  日期:2017-12-21 20:34:26
  瓦岗军围攻东都洛阳的时候,城防岌岌可危,求救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般飞到江都。杨广不得已,调集全国各地的精兵驰援,并统一接受越王杨侗集团节度。在各路援军中就有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的江淮劲卒二万人,而且他一不小心还当上了援洛大军的总指挥。
  隋军人多,瓦岗军战斗力也很强,双方围绕东都反复争夺,大大小小打了一百多仗。就在战况非常胶着的情况下,发生了李密火并翟让的一幕。
  王世充虽然还有些忌惮李密,但无论如何,根据常识来判断,瓦岗军的军心必然会有些不稳,于是决定趁火打劫。
  打吧,先打一家伙再说吧。
  日期:2017-12-21 20:39:02
  [78]
  鏖战
  大业十四年(618年)冬,正月,王世充带领十万大军进逼到了洛口。
  这一回,他格外的有耐心,没有从正面硬攻,而是把军队绕到了洛水北边,然后一点一点的架设浮桥。

  李密静静的看着他假设浮桥,却没有做出任何阻击的举动,仿佛这个桥从来不存在一样。一直到浮桥修好,瓦岗军的营寨还是静悄悄的没有动作,就像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两耳全然不闻窗外之事。好吧,事实证明李密这不是在摆酷,而是真的没有料到王世充架设浮桥的后果。
  正月十五日,王世充突然派出了全部兵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过了浮桥。隋军推进的速度很快,快到等李密发现时都已来不及应对了。
  仓促之中,李密只抽调出了一千多人迎击。尽管这一千人抵抗的很顽强,但在隋军优势兵力的猛扑下还是显得势单力薄,渐渐的,他们无可奈何的往后退却。
  隋军在前锋王辩的带领下,越战越勇,乘胜逼近到了洛口城边,并且突破到营外的栅栏,让瓦岗军将士大为恐慌。
  胜利的天平正悄悄向隋军倾斜,只要在砝码上吹一口气,瓦岗军就会被打的一败涂地。
  但就在此时,王辩却猛然听到了退兵的号角声。不错,那就是王世充下令吹的。

  原来王世充只看见隋军和瓦岗军在混战,却并不了解前线情况,他想的只是隋军大战已久,害怕大家太过疲劳,就准备让将士们收兵歇息。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王辩是不想从命的。胜利的机遇转瞬即逝,一旦收兵岂不太可惜了。但怎奈战场上军令如山,是不可违抗的,他只能无奈的停下攻势,向后撤退。当然了,王辩这人脾气很不好,一边退着还一边破口大骂。
  就在他撤退的当口,李密已经迅速组织起了一支敢死队,这支敢死队趁着混乱形势展开了追击。他们拿出了必死的勇气,向隋军发起了暴风骤雨般的进攻。
  战场的形势马上逆转了。措手不及的隋军顷刻溃败奔逃,争先恐后抢着上浮桥逃命。但那道窄窄的浮桥又能容纳下多少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踩踏,让桥面不仅剧烈摇晃还变得十分湿滑,更多的隋军掉落进了冰冷彻骨的洛水中。隋军在水里挣扎,呼救,场面一片狼藉,光是淹死的就有好几万人。本有希望抢得头功的王辩也在混战中阵亡,一同被杀的还有其他五员大将。
  最后,王世充本人只带着几万残兵败将逃出了战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