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46节

作者: 唐封叶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伐商之事对周国来讲毕竟事关生死存亡,谨慎的武王一时下不了决心。《吕氏春秋》说,他紧接着又召太师吕尚来问计。武王时吕尚担任的这个“太师”的职务,可与前几段中我们提到的抱着乐器投奔周国的商朝“太师疵”的“太师”职务不同。“太师疵”的“太师”一职,是指管音乐的官职;而吕尚的“太师”,主要是指武职,而且是最高武职。当时周国已经整训了六个师的军队,统领一个师的将领叫“师氏”,而管理指挥这些“师氏”的武官,就叫“太师”,古文中写作“大师”,即武装部队总司令的意思。不过因为战国之前,中国的官职文武区分不严格,所以当时的太师其实也管政事,所以我们说吕尚的太师一职主要指武职。

  太师吕尚面见武王后,也从政治上分析,认为商朝此时已经奸佞当道、百姓怨望,表示伐商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不过这时的武王,对伐商作战的具体军事问题,更为关注。根据传说为姜太公吕尚所作的兵书《六韬》记载,武王曾就伐商的军事忧虑求解于吕尚:“现在如果我们引兵深入商王畿,与敌人对峙的时候,被敌人断绝我粮道,且对我前后夹击。到那时我们想打打不了,想守守不住,该怎么办呢?”
  见武王担心的是这个,吕尚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深入敌境用兵,一定要根据地形来考虑,必须要依靠山陵险要并有水草的地方安营扎寨,谨守关口、桥梁、隘口、要塞。敌人如果仓促来攻,太急了则后援难至,阵势必然混乱,我们迅速出击,定能以少胜多!”接着,他又详细向武王讲解了步兵如何在平原地区利用各种器械战胜敌军车骑包抄的战术。
  吕尚的一番阐述,使得武王彻底打消了军事上的顾虑。
  日期:2017-11-11 22:23:12
  不过好事多磨,据东汉王充的《论衡》说,周武王在下“是否伐商”的最后决定前,依照当时的惯例在太庙让太史卜了一课,结果却是大凶之兆。周人君臣不禁面面相觑,犹豫起来。正在这时,暴脾气的太师吕尚跳了出来,胳膊猛一挥把卜筮用的蓍草和龟甲从神案上扫到地下,然后用脚用力踩着龟甲大吼道:“枯骨死草,知道什么吉凶!”其实武王内心本已经决定出兵,见此情景,决心重新被坚定下来。于是武王最终拍板,下令按原计划的备战方案行动起来,也即趁大量商军被牵制在东夷地区尚未回师、商王畿相对空虚之际,对商纣发起先发制人的致命军事打击。周人贵族大臣们见国君和太师都无所畏惧,自然也重新振奋起来。

  当然在具体行事时,武王依旧格外谨慎周密。《逸周书丰谋解》记载,他特别强调,要注意团结同宗、任用贤能、严格保密、控制物价、稳固边关等。就在为出师紧张筹措准备之际,周人的信使也早已经扬鞭四方,通吿诸侯“殷商有重罪,不得不全力讨伐”,并邀约各反商盟国起兵会师。
  日期:2017-11-11 22:26:42
  一切准备停当,武王于毕地郑重祭祀文王(一说祭祀天上主管兵事的毕宿),祈求伐商必胜。受命十年十一月戊子日(前1047年10月16日),周国出征大军集结完毕。随后车辚辚马萧萧,将士弓箭各在腰,伐商的周人先头部队踏上了征途。(武王伐纣的阳历时间,自古说法众多,这里暂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说法,认为在前1046年。)
  大约2个月后,也即受命十一年一月二十一癸巳日(前1047年12月20日),武王车驾也出了镐京,向东进发。(之所以周人大军先行,武王车驾后发,是因为大军中携带辎重,又要通过沟壑纵横、险峻异常的崤函古道,行军速度很慢。)
  据说武王此次出征,不以王的身份自居,而是自称太子发。武王的车驾队伍中,还有一辆车子专门载着文王的木牌位。传统史籍说,武王此举是向世人表明,此次伐商,乃继承文王之事业。实际前面我们已经论证过这个问题:《周礼》和《礼记》两本古书上都已经讲明,上古君王亲征,都是要带着祖先神位的;殷墟也有很多块卜辞证明,商代君王在出征时,确实都是带着先王牌位的。所以武王伐纣带着文王牌位出征,不像某些人大胆猜测的那样,是暗示文王被纣王杀于羑里,其实武王此举就是遵循古老的传统,即表示祖先神灵与大军同在,祈求先祖保佑军事行动一帆风顺、马到功成。

  日期:2017-11-11 22:29:38
  话说大军前行到离丰镐不太远的“鲜原”这个地方时,停下来宿营休息。想到昔日天下盟主纣王因为众叛亲离将要遭到自己的讨伐,武王突然感慨万千。他对同姓贵族召公奭、弟弟毕公高说:“唉,一定要重视老百姓啊!不与老百姓争利,他们才会忠诚。小民很难抚养,所以事事都要兢兢业业。君王施恩惠给百姓,老百姓就会归服。如果口惠实不惠,就无法取信于民、无法成事。有微小失政的时候不重视,等到民怨沸腾,还怎么收拾呢?”

  接下来,武王率师继续沿渭河东行,出后来的潼关一带,通过自古被誉为天险的崤函古道,于受命十一年二月四日丙午日(前1046年1月2日),抵达现在伊洛平原的洛师(地名,即今洛阳一带,“洛”表示地名,“师”意思是这里为驻扎军队的军事重镇)。
  日期:2017-11-11 22:34:16
  周人大军在洛师稍事休整,又向西北进发,准备横渡黄河。就在大军即将抵达黄河渡口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时,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两个人突然跳出来,如螳臂当车般企图阻挡大军前行!
  这俩人是谁呢?原来他们就是我们先前提到过的、子姓孤竹国的两位公子—伯夷与叔齐。那这哥俩又为什么来拦武王车架呢?我们简介过,孤竹国这哥俩因为互让君位,从位于今天河北一带的孤竹国出走的。后来他们听说西伯姬昌尊老养老,就西行来到周国。不过他们到周国时,文王已经去世,周国已经是武王在位。在周国住下没多久,他们就发现,其实这里并非清净的养老之所:周人正磨刀霍霍,时刻准备跟商朝开战。本来这哥俩就是最反对争名夺利的,对于武王欲讨伐诸侯共主、争夺天下的行为,更是十分鄙夷。这次眼见武王真的出兵伐纣,他们在镐京就想阻止,但没逮到出发的武王,于是就一路尾追而来。这时他们哥俩刚好追上周人东征大军,就上来拉住武王御驾的马头,大声说:“父亲去世却不安葬,又大动干戈,能算是孝吗?作为臣子却想弑君,能算是仁吗?”

  大军既出,何况关乎国运,岂是伯夷、叔齐几句话就能阻止得了的?武王的左右侍从觉得这哥俩真是脑子被踢坏了,更感到晦气,想杀了这不识好歹的哥俩,太公吕尚见了赶紧拦住了。吕尚深知此次伐纣,必须争取天下人心,尤其是诸侯、贵族之心,孤竹国的公子是万万杀不得的。他就圆场说:“这两个人都是义士。”然后让人把这死脑筋的哥俩硬拉到一边去了。现在河南孟津,还有一个地方叫“扣马村”,据传说就是当年伯夷、叔齐阻拦武王的地方。再说几句后话。后来武王灭了商纣后,伯夷、叔齐隐居在首阳山,“义不食周粟”,不吃周朝的粮食,而是“采薇而食”,只吃野菜。他们还做了一首讽刺周武王“以暴易暴”的诗歌,整天吟唱:“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没多久,光啃草的这哥俩就饿死于首阳山中。

  日期:2017-11-11 22:40:42
  回过头来,且说撇开伯夷、叔齐二人的周国大军继续前行,很快到达黄河岸边的盟津。盟津一带的黄河本来河面较窄,水流平缓,所以周人选择在此处渡河。不过《论衡》一书说,周人到来时,却赶上天色阴晦,狂风大作,河水也暴涨起来。原来,这又与商周之际正处于气候学上所谓的“仰韶温暖期”(距今8500-3000年间)的末段,气候要比今天温暖几度有关。当时黄河流域的温度跟现在长江流域差不多,所以盟津一带的冬季就出现了类似今天江南的连绵阴雨天气。一些周国将士面对不利的天时地理,脸上现出了难色,认为这是不吉的征兆。武王也十分气愤,传说他挥舞黄钺大骂:“我在这儿,看谁敢违逆我的伐商之志!”可巧的是,武王挥钺后,狂风一时减弱了很多。众军士自然相信这是“天助我也”,士气又重新振奋起来。

  风退之后,太师吕尚左手挥舞着金灿灿的青铜大钺(青铜器本是金黄色的,锈了才现青绿色),右手握着白牦牛尾巴为饰物的旗帜,誓师曰:“如苍(青色)兕般的神勇将领们(这里指主管舟楫的将领),集合你们的队伍,给予你们舟船,务必争先前进,有晚到的必斩不赦!”
  在这里,我们还有必要插一杠子,解释一下“兕”是什么动物。因为自古以来很多人、很多书里都把“兕”解释为犀牛,好像已经成了定论,其实这是错误的。“兕”并不是犀牛,证据有很多。首先《山海经》里多次把犀、兕并提,显然不是一种动物;其次,犀牛是喜欢“独居”的动物,而从甲骨文卜辞我们可以知道,兕是成群活动的;甲骨文里有用射箭方式猎杀兕的记载,但犀牛的皮太厚,是很难射杀的。那兕到底是什么呢?1929年考古工作者曾在殷墟遗址里,挖出一个大水牛的头骨,而这个头骨的上面正好就刻着“白兕”二字!现在真相大白了,原来兕就是一种今天已经灭绝的水牛品种,生物学家后来将这种已经灭绝的大水牛命名为“圣水牛”。原来兕不是犀牛,而是一种叫“圣水牛”的已灭绝动物,大家不要再搞错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