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第22节

作者: 历史票友_康永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明安赶紧随手抓过一匹马,骑上就跑。那匹马比较弱,又没有马鞍,一走三颠。他也顾不上抱怨,管它黑马白马,能逃命就好马。
  突如其来的变故,多少打乱了努尔哈赤的部署。不过,倒也无所谓,胜利已经向他招手,只需随机应变,把原来的围歼改成追击即可。
  于是,他率领主力部队,全面出击。

  转眼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此一战,史称“古勒山大战”。
  努尔哈赤大获全胜,斩杀九部联军士兵四千余人。当然,这些人可能也不全都是被建州兵所杀。可以想象,当时现场一定也发生了踩踏事件。有一部分,说不定是被自己人踩死的。缴获战马三千余匹,铠甲一千余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俘虏了乌拉部贝勒布占泰。
  刚才这些战争结果,主要是从努尔哈赤的角度来计算的。如果从九部联军这边算,更为惨重,你想啊,光死亡的就四千多人,那么,像什么负伤的、逃跑的、失踪的、被俘的、投降的、不知道去哪的更不计其数。由此可见,真正逃回去的,其实没有多少人。可以说,九部联军,至少扈伦四部,损失相当惨重。
  古勒山一战,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建州和海西的力量对比。扈伦四部的贝勒们从此失去了与努尔哈赤抗衡的能力(至少心理上),而且,提前好几百年证明了那个经典的理论,NO ZUO NO DIE(不作不会死)。
  日期:2018-08-08 19:27:30
  (50)【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还有个问题。

  古勒山之役毕竟发生在辽东,虽然万历皇帝不务正业,而且据努尔哈赤的观察,大明朝廷对他的扩张持放任态度,但对于发生在自己地盘上的大规模火拼,大明朝廷不应该一点反应没有吧。
  对此,有一种解释比较合理,大明朝廷有更重要的事要管。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而且所谓“更重要的事”,其实也是一场火拼,只不过发生在别人的地盘上。
  就在古勒山之战的前一年,也就是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对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按朝鲜的说法,叫做“壬辰倭乱”。因为当时除了日本自己之外,周边的一些国家受到中原王朝的影响,都习惯叫它倭国。朝方记载按字面解读为,壬辰年,倭国,引发的动乱。
  前面我们也提过,小日本从来没消停过。倭寇一直滋扰大明东南沿海,当然,属于民间行为,其主要成分是日本国内失业的武士。直到戚继光的出现,情况才有所好转。尽管他们之前总喜欢闹事,也不过只有小打小闹而已,发动如此大规模国家级战争,从来没有过。

  那么,为何日本选择在此时突然对朝鲜动手呢?
  因为,就在不久前,它们刚刚完成了统一。
  统一全日本的人,名叫丰臣秀吉。他的名号,我想大家一定听过,尤其那些喜欢玩战略游戏的朋友们。当然,没听过也不要紧,只要知道他在当时的日本绝对是牛人就够了,因为他在本文中的出场机会实在不多。
  在此之前,日本一直处于混战的状态,日本史称“战国时代”。
  “战国”这个词大概取自中国的“春秋战国”,但无论从战争规模,还是激烈程度,甚至所产生的文化碰撞,日本所谓的“战国”跟咱的那个都不可同日而语。
  单从最容易量化的战争规模来看,也简直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拿我们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为例,秦国累计投入兵力六十余万,赵国投入大概四十余万。战争的结果,秦国胜,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将士四十万。这样的战争,听起来已经相当惨烈。然而,单就规模来讲,长平之战,在整个战国时期,也只能算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
  反观日本的“战国时代”,基本上千八百人就能打一仗。如果兵力能达到上万人,再死个一两千,那就得算顶级规模的战役了。
  像这种在我们看来村镇级的武装械斗,他们都好意思叫“战国”,也许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拍出《绿水英雄》和《排球女将》那样的神剧。
  不过,此次进攻朝鲜,丰臣秀吉表现的不错,没有小家子气。从兵力上来讲,史无前例,号称二十余万。
  如此兴师动众,志在必得。
  朝鲜也果然不负众望,表现出了一贯稳定的水平,不堪一击。很快首都就被攻占,眼看就要亡国,当时的朝鲜国王李昖赶紧哭着喊着向大明求援。
  日期:2018-08-09 19:55:04
  (5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那么,可能有人觉得奇怪,为啥大明朝廷放着自己家里的事不管,偏要去管外人的事?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简单介绍一下中原王朝和朝鲜的关系。
  长期以来,朝鲜一直作为中原王朝的附属国存在,就连换个国王,都得向宗主国请示。到了大明统治时期,两国关系更为紧密。用朝鲜国王的话来说,彼此应称为“父子之国”,他们愿意把自己比作大明朝廷的“儿子”。
  不过,这“儿子”似乎被惯坏了,平时不怎么听话,有事儿才想起还有个“老爹”,而且总给“老爹”添麻烦。

  关键大明这个“老爹”还不能不管,往大了说,边境危险,唇亡齿寒;往小了说,就像咱自己家的孩子,再怎么不好,也轮不着外人教训。
  于是,在关键时刻,连平时不怎么管事的万历皇帝也出来发话,必须得管。
  有了皇帝的指示,下面办事自然积极,立刻派出了援军。领军的人,名叫祖承训,是当时辽东的副总兵。
  这里要介绍一下。
  祖承训,字伟绩,号双泉,辽宁宁远(今辽宁兴城市)人。他原来是李成梁手底下的小兵,一直跟着李成梁混,在万历十年就混成了副总兵。可见李成梁有多猛,连手下的小兵丁都能叱咤辽东。
  当然,这里介绍祖承训,还有重要个原因,他有个儿子,名叫祖大寿。

  他这个儿子后面还要隆重出场,故事比他老子还精彩。他不仅跟努尔哈赤能扯上关系,纠缠了努尔哈赤祖孙三代,绝对堪称明清之际的重要将领之一。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
  带着皇帝的嘱托,祖承训同志带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朝鲜方面相当重视,派遣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宰相)柳成龙出城好几里地迎接。当柳成龙看到祖承训的队伍时,以为他是先锋,也没客气,直接便询问主力部队何时赶到。
  祖承训也很惊讶,因为自己就是主力部队。
  得知这一答复,柳成龙惊讶乘二次方,差点晕过去。
  既然双方都如此惊讶,那么祖承训到底带了多少人呢?
  五千。
  是的,你没看错,就五千人,可能还有水分。可是,我们刚才说过,日本方面有二十万人。五千对二十万,兵力相差四十倍。这仗还有得打?理论上,日本人根本不用使用武器,只要全军列队,向前正步走,就能把明军硬生生推进鸭绿江。
  不过,大明朝廷认为可以打。因为根深蒂固的“天朝”思想,压根就没把小小的倭国放在眼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