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第15节

作者: 历史票友_康永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或许说明这段“实录”并不实,可能经过篡改的,按照努尔哈赤的喜好。当然,也有可能确有其事,因为历史常常惊人的相似。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总而言之,我仍然认为,不需要争论,因为不影响结果:努尔哈赤扬长而去。
  日期:2018-07-20 19:22:34
  (35)【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两个月后,努尔哈赤卷土重来,正式进攻界凡。
  这次他带了多少人呢?答,八十。

  你没看错,只比上次多了三十人。当然,并非努尔哈赤过于轻敌,恰恰相反,他这回比较重视,原本带了五百人,想和对手好好打一仗。无奈遭遇不可抗力,赶上大洪水。于是努尔哈赤在其中挑选了三十铁骑、五十绵甲兵,总共八十人同行,让其他人先行回去。
  有人可能疑惑,发大水跟打仗有啥关系,为啥不能一起渡河?具体原因,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当时的情况可能比较复杂,只有努尔哈赤自己最清楚,但他没告诉我们。
  按我的理解,就一点:即使放到现在,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也不是所有的部队都有能力参加抗洪抢险任务。
  更何况,兵不在多而贵精,大概努尔哈赤深知这个道理。
  只带了八十人,那么,真正参战的主力又有多少呢?只有四个。分别是努尔哈赤、穆尔哈齐(异母弟)、颜布禄,兀凌噶。
  对方有八百多人。
  最开始,兵力相当于对方的一半多一点儿,遇到洪水,变成十分之一,最后变成只有二百分之一。这仗打得显然有点冲动,也确实因为冲动。

  我们都知道,努尔哈赤的队伍,属于家族式经营,特点就是亲戚多。不管支持他的,还是反对他的,多少都沾亲带故。这回出征队伍里,打头阵的有两个人,一个叫扎亲,一个叫桑古里,都姓爱新觉罗,是努尔哈赤的五叔包朗阿的孙子。这两个孙子一看对方人多势众,就准备逃跑,可能觉得铠甲太重,影响速度,竟然脱了扔给别人。
  碰上这种情况,努尔哈赤大怒,骂道:“你们这帮人,平时在族人中间装的人五人六、称王称霸,今天碰到这么点小事,就害怕成这样儿?丢盔卸甲,成何体统!”可能骂的太过激动,努尔哈赤扔下他们,领着穆尔哈齐和两个近侍,一头扎进了八百多人的敌阵。
  冲动的努尔哈赤是魔鬼。
  经过一番拼杀,敌人死伤二十余人。对方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直接被打懵了。虽然人数众多,但对凶猛的努尔哈赤,都望而生畏,纷纷溃逃。
  大获全胜之后,努尔哈赤感慨地说:“今日凭我四人大胜对方八百,实在天助我也!”

  这种胜利,实在可信度不高。
  不过,我们也不必要纠结,历史从来就是“成王败寇”的游戏,对于胜利者的说法,失败者无权申辩。
  日期:2018-07-21 21:14:22
  (36)【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忙活完这些临时出现的状况,努尔哈赤终于有机会处理自己的深仇大恨。因为他得到可靠消息,尼堪外兰逃往鹅尔浑城(今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东、浑河北岸)。

  所谓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刚一得知仇人的下落,努尔哈赤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直奔鹅尔浑城。
  攻克城寨之后,结果并没有找到尼堪外兰。对此,努尔哈赤倒不意外,毕竟前面已经不止一次扑空。不过他并不甘心,因为此时内鬼已经铲除,家族也比较团结,正是报仇雪恨的好时机。更何况自己一路上片刻不敢休息,哪怕万一走漏风声,也应该比送信的人先到。
  带着郁闷的心情,努尔哈赤登上城楼瞭望,发现城外不远处一群人正在逃窜。其中有一人,特别像尼堪外兰。根据科学分析,当你在急着找人的时候,人群中总有一个人,无论穿着、身形都跟你要找的人特别像,但当你走近时,结果往往不是你要找的人。
  努尔哈赤来不及分析,第一时间选择出城追击。

  结果,陷入重围。
  大概由于复仇心切,努尔哈赤忘记思考一个问题,这些人为什么逃窜。
  正因为努尔哈赤攻城,他们才逃离现场。现在又追出来,明显有赶尽杀绝的意思。这就犯了兵法大忌,穷寇莫追。俗话说,狗急了也会跳墙,何况四十多个大活人。而且,此时此刻,有一个让他们不得不“跳墙”的理由,追兵只有一个人。
  看来,努尔哈赤不但来不及分析,甚至来不及多叫几个人。
  如果让一个人追着四十个人跑,换做谁,都会觉得有些尴尬。为了避免尴尬,四十个人决定就地反击,将其团团围住。

  这是对冲动,最好的惩罚。
  围住努尔哈赤之后,其中一人放冷箭,射穿中努尔哈赤的肩膀,贯穿了铠甲。
  面对绝境,努尔哈赤毫不畏惧,奋勇拼杀,以自己浑身上下重伤三十余处的代价,换取对方九人死亡,一举冲散了包围圈。只可惜,其中并没有尼堪外兰。
  事后,据可靠消息,尼堪外兰已经逃进抚顺城(今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附近)。这样一来,事情变得有点复杂,因为抚顺城已经离开了努尔哈赤的势力范围,属于大明的地盘。当然,就当时来讲,努尔哈赤的势力范围理论上也属于大明的地盘。只不过,在这里他至少有一定的自治权。而在抚顺城,别说权力,恐怕连“义务”都轮不上他。

  不过,努尔哈赤仍然做了大胆的决定,让人捉来鹅尔浑城内几个受箭伤的汉人,把尚未愈合的伤口处又重新插上箭,然后让他们带上自己的亲笔信送进抚顺城。
  信的大致内容:“我与尼堪外兰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他逃到了贵地,如果您能把他押送给我,则皆大欢喜。如若不然,我难免会采取过激的行动,到时伤了和气,大家都不好过。”
  没过多久,抚顺使者便送来回复:“既然尼堪外兰已经到了我们的地界,送回去恐怕不可能,如果有仇,你可以自己过来报。”
  努尔哈赤冷笑道:“让我过去?还能活着回来吗?”
  使者轻描淡写地说:“如果你自己不敢去,可以派人去嘛。”

  话说到这个份上,努尔哈赤还真一点脾气也没有,显然抚顺方面并不怕他。而且如果真的让他进攻抚顺,恐怕也没这个实力。不过,他经常跟汉人打交道,知道大明的官员官僚作风严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肯定也不想惹他。
  努尔哈赤面对现实,和大明官员达成默契,派侍卫斋萨带着四十多人混进城去杀尼堪外兰。
  当尼堪外兰看到斋萨时,很意外。
  斋萨没有意外,手很快,一刀斩杀尼堪外兰,并将人头带回给努尔哈赤。
  大仇终于得报,努尔哈赤拿尼堪外兰的人头祭天,以告慰祖先。这一年,努尔哈赤二十八岁。然而,努尔哈赤十分清楚自己真正的仇人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此时此刻,他的心底已经暗暗盘算,如何对付李成梁以及他身后的大明。
  不过,努尔哈赤深知,现在的自己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如果想要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此之前,他必须想办法完成另一件事——如何把一盘散沙聚成坚硬的石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