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人们普遍迷信于所谓坟地“风水”,以为出现一座孤坟,会影响家宅后代的昌盛。当时有些“风水家”(古称“堪舆”)为了多挣几个钱,也多竭力怂恿搞这种冥婚。冥婚多出现在贵族或富户,贫寒之家绝不搞这种活动。
冥婚在汉朝以前就有了。由于冥婚耗费社会上的人力、物力,毫无意义,曾予禁止。《周礼》云:“禁迁葬与嫁殇者。”但此风气,始终没有杜绝,甚至有的直接表现在统治者身上。例如:曹操最喜爱的儿子曹冲十三岁就死了,曹操便下聘已死的甄小姐做为曹冲的妻子,把他(她)们合葬在一起。
宋代,冥婚最为盛行。据康誉之《昨梦录》记载,凡未婚男、女死亡,其父母必托“鬼媒人”说亲,然后进行占卦,卜中得到允婚后,就各替鬼魂做冥衣,举行合婚祭,将男、女并骨合葬。
《元史·列女传》载:“子弟死而无妻者,或求亡女骨合葬之。”《明史·列女传》亦载:杨□死而其未婚妻殉;刘伯春卒,而其聘女亦如之,后皆迎柩合葬。
清代,这种妇女殉葬冥合的习俗,随着贞节观的加强,仍很盛行。直至晚清封建礼教受到西方精神文明的冲击才逐渐消失。
明末清初的北京、天津等地仍有冥婚风俗的残余现象,还有个别家庭办死人与死人结婚的“喜事”,谓之“搭骨尸”,男、女两家亲家,谓之“骨尸亲”。
早年,这种“婚礼”的迎娶仪式多在夜间举行,有时,人们正在安睡之际,忽被街巷里的鼓乐吵醒,原来是“搭骨尸”的。抬着一顶纸轿子,由单鼓、单号、单唢呐吹奏前引。有的则不用这种形式,仍用八抬大轿,全份金灯执事,原来只娶一张女人的照片。三十年代以后,还有仿照“文明结婚”仪式,用西乐队前导,后边四个人抬着一个出殡用的影亭,内挂“新娘”照片。
日期:2017-11-17 09:58:50
因此,武氏幺妹和郭孝慎的婚姻是冥婚,郭孝慎应该也是英年早逝,所以才以武氏幺妹死后配对,这在古代官员,大富之家可谓是司空见惯,就算到了民国,部分落后地区依然存在着冥婚这样的习俗。
所以一切有了答案,为什么幺妹年幼早逝,又写着嫁予郭孝慎为妻,这是冥婚,主要是希望自己的女儿日后有供奉,不得不说古人早逝讲究太多东西,估计武氏也下了旨赐封自己早死的妹夫妹妹,只是找不到他们的墓穴在哪,于是他们的封号也不得而知。
魏国夫人贺兰氏的死是不是真的如蒙曼老师所说的那样松了一口气,不是,应该是提了一口气才对,武氏很担忧自己老公对自己的看法,这一次真的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如果说自己没下毒,谁会信,王氏萧氏的死给武氏建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那就是武氏对付情敌都是非常残酷,武氏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扭转这些不好的印象,会不会随着贺兰氏的死,让武氏先前所做的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接下来发生的事证实我的推论,那就是贺兰敏之和高宗的话证实武氏并非杞人忧天,据资治通鉴唐纪18的记载:初,武元庆等既死,皇后奏以其姊子贺兰敏之为士彟之嗣,袭爵周公,改姓武氏,累迁弘文馆学士、左散骑常侍。魏国夫人之死也,上见敏之,悲泣曰:“向吾出视朝犹无恙,退朝已不救,何仓卒如此!”敏之号哭不对。后闻之,曰:“此儿疑我!”由是恶之。
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也记述了这点“初魏国卒,敏之入吊,帝为恸,敏之哭不对。后曰:‘儿疑我’,恶之。俄贬死。”
高宗那句“向吾出视朝犹无恙,退朝已不救,何仓卒如此!”似是证实贺兰氏被武氏毒杀,实际上这些几乎都是司马光所写,是不是高宗说的还有所疑惑,但是足以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似乎是魏国夫人贺兰氏明明上朝还好好的,退朝后就死了,这话里虽然没有说贺兰氏的死跟武氏有关,但表现出来这样的意味,那怎么回事,正如武后怀疑是不是武氏兄弟下毒,那么是不是说高宗也怀疑贺兰氏的死根武后有关,肯定不是,那为什么这么说,自然是高宗太伤心了,所以口不择言,也就是无心之过而已。
贺兰敏之的反应时嚎哭不对,也就是不回答一个劲的哭泣,武氏由此不喜,说道:此子疑我,翻译过来就是这个小子怀疑我,武氏不喜的确有些夸张,但是不高兴肯定的,任谁被冤枉为凶手都会不舒服,武氏自己也很委屈,这么一个人在自己面前死去,这么一个人在自己面前没了,她自己也不好过,还是自己的外甥女,虽然对她和高宗的私情的确有些膈应人,但自己还不至于对她下手,我讲过无数次贺兰氏和武氏他们之间的差距,不管是名分还是别的贺兰氏远远不如武氏,武氏根本没有杀死贺兰氏的动机。
武氏不喜,自然做出了要查证一切,高宗也应允了,他想知道贺兰氏怎么死的,经过御医的查证和判断,贺兰氏是服用河鲀过量致死,相信御医应该知道河鲀才对,就算不知道也尝过,比任何人了解河鲀毒素的致命可怕之处在哪。
至此,高宗和贺兰敏之噤声了,相信他们就算没尝过河鲀,对河鲀的毒性也应该听父辈提及,高宗打消疑虑,贺兰敏之也不哭了,随即高宗传下谕旨不得进贡河鲀,预防发生这样的悲剧,而武氏兄弟则被武氏和高宗彻底迁怒,如果不是他们送来如此有毒性的食材,贺兰氏怎么会死,贺兰敏之估计也气的牙根痒,他们为了讨好武后把自己小妹的一条命都给搭上了,于是彻底悲剧了,就有了上面的事。
而为了补偿贺兰敏之,他被赐姓武,承袭周国公,自此,未来的武敏之彻底走进了大唐宫,走进了唐宫众人的眼底,当然,他心里还有没有对武氏和高宗的怨恨这就不得而知了。
日期:2017-11-17 14:18:41
不过,情敌死了,政敌没了,武氏是否否极泰来,答案自然不是,因为贺兰氏的死,高宗再度病了,很正常,高宗本来就是腹黑+多情集合体,他如果不伤心那才不正常,因为儿子也长大了,于是高宗打算让武氏长子太子弘监国,于是乎就是:44岁,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监国,改封殷王李旦为相王。
我们从武氏年谱看出这么一件事,太子弘监国,同样的殷王旦变成相王旦,可见高宗和武氏对子女寄予厚望,而太子弘,历史上这个患了痨病而死的太子就此登场了,因为痼疾的缘故,太子弘的皮肤和身体显得比一般少年还要苍白和瘦弱,似乎就是一吹就倒的样子,相比相王旦那健康的身体,太子弘他的身体可谓命运多舛。
而隔了一年后,就是总章元年,高宗欲建明堂,可惜的是在高宗死前明堂也未完成,因此为何日后做了武周帝国皇帝的武皇要建造明堂,因为这是她丈夫的心愿,她要完成自己丈夫的心愿,可能是不合天理,明堂在武周帝国时期就争议纷纷,不管是建造前还是建造后都是话题不断,尤其是最后一把火,更让人觉得天意难违,明堂本就不应该来到世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