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的不战而战,皇太极又占了上风,至此袁崇焕可谓招招受制,对于他极为自负的心理自然有巨大的冲击,相信袁崇焕充满了挫败感,一腔愤懑,无处发泄。潜越蓟州是袁崇焕悲剧命运的开始,从这一刻起,崇祯对他的信任严重动摇,进而失望、猜忌、恼怒、憎恨。
后金潜越蓟州之后,袁军在河西务也没有截住敌军。袁崇焕重新审视了敌我形势,毅然决定间道驰援北京,背捍神京,力挫狂虏。这是一个痛苦、无奈而又唯一可取的选择。后金越过蓟州之后,一路向西,所过之处,如同摧枯拉朽,皇太极就等着袁崇焕率军来追,正好将其一鼓而歼。袁崇焕保持了冷静的头脑,顶着拥兵不救京郊州县的罪名,没有意气用事,和后金决一死战,率领九千骑兵抢在皇太极两天之前抵达北京。
孙承宗面见崇祯时就如何抵御后金,提出他的方案:即袁崇焕所部驻扎蓟州,昌平总兵尤世威驻扎密云、大同总兵满桂驻扎顺义、宣府总兵侯世禄驻扎三河。三位边镇总兵驻守三处要地,梯次防御、势若排墙、层层接应。纵观孙案,其原则是将后金阻止在北京之外。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政治家,孙承宗深知一旦后金军兵临北京城下,各方面的后果极其严重。这个方案甚是周密,如能实现,时局不至于进一步恶化,但其实现也有一定的困难。首先是满桂和袁崇焕的隔阂一直未能化解,不愿接受袁崇焕的指挥,侯世禄据说也不大服袁崇焕。尤世威倒是听话,袁崇焕把他调回昌平,守护陵寝,也无大错。万一皇太极挖了崇祯的祖坟,谁担待得起。事实也是如此,袁满侯三人并未形成有效合力,而是各自为战,袁直奔北京,满侯在顺义战败,也逃回北京,孙承宗的方案未能实现。
袁崇焕从河西务率军间道疾行一百五十里,比皇太极提前三天赶到北京城下。崇祯马上召见了他,表面上慰劳备至,赏赐有加,内心对袁崇焕的信任和倚重已经动摇。此刻的崇祯既要依靠袁崇焕保卫京师,又对袁崇焕怀有戒心和不满,更为严重的是关于袁崇焕及辽军勾引后金入犯的谣言甚嚣尘上,明朝政府没有公开澄清,导致北京的一般军民对袁崇焕军充满敌意,再加上崇祯重用太监掌管城门,在对袁军的后勤供应上多方设障。崇祯登基以来骤逢大敌,神经高度紧张,动作变形,除了太监出城宣旨之外,城内城外官员出入都不让开城门,一律坐在筐子里面吊上吊下城头,连袁崇焕这样的统兵大帅、督师尚书也不例外。
袁军远道而来,时值隆冬,露宿城外,饥寒交迫,自然极大降低部队的战斗力,放其入城,休歇士马,培养军力,以御强敌,似乎是理所当然,但崇祯就是不放袁军进城。种种举措,都显示出明显的不信任,对于袁本人及辽军将士的心理挫伤可想而知。
来到北京城下,袁崇焕对形势有了冷静而理智的判断,宁远、宁锦两次大捷后的骄气和对皇太极原有的几分蔑视一扫而光。终于 认识到这是一个相当可怕的对手,凶狠狡诈、智勇双全,不亚于乃父努尔哈赤。广渠门一战,全凭九千辽军将士的一腔忠愤和袁崇焕亲自上阵冲杀的激励之气,拼死血战,加上后金军在宁锦连败两战后对袁崇焕心存三分畏惧之情,阿巴泰、阿济格、豪格各自为战,分散了后金军的兵力优势,方才杀退强敌。如果皇太极在德胜门击败满桂后和莽古尔泰合兵一处,掉头围攻辽军,袁崇焕必无幸理。
广渠门战胜之后,袁崇焕并不欣喜若狂,反倒觉得是邀天之幸,甚至有些后怕。他感到欣慰的是,辽军将士面对强敌,最终激发出了强大的潜能,表现的如此英勇,就如师长看到自己呕心沥血培养的子弟在强手如林的考场之中奋勇夺魁。此一战后,袁崇焕对辽军的野战能力有了彻底的自信,觉得只要饷械充足、假以时日,辽军必然成为一支无敌劲旅,完全可以和后金铁骑旷野争锋并战而胜之,五年复辽,定可成功。
广渠门一战,袁崇焕大挫后金军骄狂之气,皇太极一时不敢轻举妄动,两军在北京城外形成对峙。袁军获胜,明朝朝野又为乐观情绪笼罩。崇祯本来性子就急躁,又是一国之主,京师被围、连陷城池,黎民涂炭,他作为大明国总负责人,不能不感到压力。一见袁崇焕获胜,立即严令其马上追击后金,即使杀不得片甲无存,也要重创之。崇祯先后数次催袁崇焕进兵。
面对皇帝严命出战,袁崇焕陷入两难。从感情上讲,对后金军迎头痛击、大加挞伐之心他不亚于皇帝,但理智又告诫他,此刻出击,非但不能重挫敌军,反而必遭大败。
两军交战,决定胜负不是热辣辣的感情,而是冷冰冰的实力。
中国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国家,从春秋开始,和平时期只占三分之一,战争年代却占三分之二,有多少生灵死于战火、多少财富灰飞烟灭,无人能够精确统计,经常用的词汇就是死伤无数、不计其数,用模糊论一笔带过。以此为代价,产生了许多经典战例,总结出了宝贵的军事经验。
一方攻入另一方领地之时,被攻方如何应对,古人总结出了以下策略。
如果进攻方实力弱小,问题就很简单,防守方不用动什么脑子,直接点起兵马,对其进行反攻,自然杀得其大败亏输,来犯者运气好的可以落荒而逃,运气差的不是被杀就是被擒,接下来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残酷惩罚。
如果进攻方实力强大,防守方就要慎重。一般的原则就是深沟高垒,先不与其交战,而是与之对峙。进攻方进不能突破,求战又不得,此时防守方如有余力,还会派出兵马去抄截地方的粮道。时间一长,进攻方一来锐气渐消,二来后勤补给困难,无法再攻,只得退兵而回。很多时候,进攻方会出现军心混乱,此时防守方再主动出击,往往大胜。
三国时,蜀汉在关羽荆州败亡、刘备彝陵大败之后元气大伤,诸葛亮经过惨淡经营,为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壮志毅然率师北伐。当时三国之中,蜀汉地盘最小、力量最弱,唯一占有优势的就是主帅诸葛亮个人能力傲视当世。面对弱国攻打强国,按说曹魏不假思索会调集重兵主动出击,可是曹魏主帅司马懿却采取了深沟高垒、相持不战的防守战略,虽然听起来窝囊,但却是稳操胜券。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死活不战,无计可施。为了引诱司马懿出战,派人送去妇人胭粉钗裙,以激怒之,没想到厚黑功夫已至化境的老狐狸,坦然受之,并在蜀汉使者面前穿戴起来翩翩起舞,就是不出战。诸葛亮空负天下奇才,也无可奈何,最终饮恨五丈原。
百年之后,十六国的冉魏皇帝冉闵,勇冠天下,经过一番苦战,终于灭尽其养祖石虎诸子荣登皇位,雄踞河北。这时盘踞辽东的前燕慕容儁见中原大乱,意图浑水摸鱼,乘机兴师南下,前锋直抵冀州。冉闵统兵北上,与前燕名将慕容恪相遇于魏昌城。冉闵大将董闰、张温献计:“鲜卑南下,气势正盛,我军不可立即与之争锋,先退避三舍,等其锐气渐消,再伺机出击,必可获胜。张董二将此计,是稳妥起见,先立于不败之地,再行破敌。因为在冷兵器时代的古代战争,实力相近的两军交锋,有太多的偶然性,胜负往往难料,有时候一阵狂风,一场大火,主帅马失前蹄,士兵突然受惊,都可能在瞬间使得战争胜负翻转。因此,只有先为己方之不可胜,才有战胜对方的机会,先屈后伸,是兵家智慧,而不是胆怯懦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