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39节作者:
唐封叶 日期:2017-11-03 14:33:03
认为文王死于非命者的推断依据,其实主要是《尚书》中一句话和《史记》记载的武王伐纣时的一个所谓“怪异”行为—那句话,就是西汉《礼记·坊记》篇摘引的《尚书·泰誓》中的一句话:“予克纣,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那个武王伐纣时的“怪异”行为,则是指他不自称王而自称“太子发”,尤其是出兵时还把周文王的木主(主即牌位)载在车上带着。
主张文王死在羑里并未能归国的人,就说武王带文王木主伐纣,意味着文王身死尸骨却不在周人手里、武王此行是去替父报仇;《泰誓》中的话,一再说“朕文考(我的先父)无罪”,就是暗示文王是无辜被纣王捏造罪名所杀。
由上面的一句话和一个行为,真的能得出文王是被纣王杀于羑里的结论吗?我们首先来看看那个行为,也即打仗带木主(木牌位)这种事在上古算不算“怪异”。
日期:2017-11-03 17:43:12
其实据古籍记载,古代君王出兵亲征时,是一定要带着祖先牌位随行的。一般认为编纂于战国时期的《周礼》一书云:“若大师,则帅有司而立军社,奉主车”。这意思就是说,君主大举出兵,必定要召集有关官员(太祝)在军中立祭祀土地的社坛,并安奉载有祖先牌位的马车。《礼记·曾子问第七》还讲了一个君主出兵带木主但闹了笑话的具体故事:春秋时齐桓公屡次出师征讨四方,另做了一个副本牌位带着出征,回来以后又把这个副本牌位放进宗庙里,导致出现一个祖先两个牌位的现象,因此遭到孔子的讥笑。
殷墟甲骨文显示,君主出征带祖先之“主”(牌位)的这种军礼或习俗,至迟在商代就形成了。甲骨文中无“庙”字,只有“宗”。“宀”像一个大屋子,“示”则像供桌上供着东西,也即“主”。卜辞有“甲申卜,令以示(主)先步”、“示(主)其从上涉”等记录,研究者认为这就是商王在行军时占卜祖先牌位该先走后走、从什么地方渡河的问题。
显然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都证明,商周时期君主出征带祖先牌位是当时军礼的一部分,是正常事儿,不带反倒“怪”,反倒不合于礼。它表示祖先神灵与大军同在,君主们以此来凝聚军心(当时军中将士多是同族),更方便随时祭祀祈求先祖,保佑军事行动一帆风顺、马到功成;反过来说,带祖先牌位并不是说该祖先被所讨伐的敌人杀害、所以要带着牌位去复仇的意思。
日期:2017-11-03 17:51:58
有人可能又说了,我看过《礼记》,你不要蒙我,武王带着祖先木主(木牌位)虽是对的,但是带文王的木主则是不合礼的,因为按《礼记》说,君主出征只能带“迁庙主”这种特定的牌位。
《礼记·曾子问第七》云:
曾子问,“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孔子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
那这“迁庙主”是啥意思呢?《礼记·王制》说,周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天子七庙”,即天子只修建供奉七代祖先牌位的七座庙。可如果一个王朝建立很久,已经为七位先祖立了七座庙,当时的老天子又驾崩,新君继位,该怎么安放新君亡父的牌位呢?汉人说,那就保留始祖庙,把始祖之外关系最远的那位祖先的庙象征性毁掉(一说是把高祖之父的庙象征性毁掉),把他的牌位从该庙中拿出,放在始祖庙(或祧庙)里,后几位祖先的牌位依次向前挪一个庙,空出最后一个庙,装进继位新君的父亲的牌位,以保持“七庙”之数不变。这就是“毁庙”、“迁主”。那个本庙已毁、被挪进始祖庙(或祧庙)中的祖先牌位,就叫“迁庙主”。显然,“迁庙主”只能是当时在位君王的远祖。
日期:2017-11-03 21:32:45
所以主张文王死于羑里的人说,按《礼记》记载,武王伐纣时文王作为周国新死之君、武王之父,其牌位不可能是“迁庙主”。为啥武王伐纣不带“迁庙主”而带文王木主?这种“非常规”的举动,不是暗示武王伐纣是为死在商人手中的文王报仇是什么?
在此笔者要提醒大家:《礼记》所讲之礼基本是周礼。传统史书说周礼是周公所制,但那些繁杂的礼仪显然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完成的。西周金文显示周代礼仪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周礼的真正成型要在西周中期以后。而武王伐纣在商末,周公还未制礼作乐,周礼还未开始制定更谈不上成型,所以你不能按《礼记》上的周礼规定去检验武王的举动是否合礼、是否是“非常规”。要辨别武王举动是否不合常礼,我们得用商礼来检验,即看看商代是否有君主出征必须带“迁庙主”的规定。(多说一句的是,《礼记》作为战国人编辑的古书,它上面记载的一些规范井然的制度,在周代是否真正实施过,还有待讨论。比如有人考证,春秋时期上至天子下至诸侯,其实都是一君一庙,所谓“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的制度在周代尤其是西周时期是否真的存在过,目前还不能确定。)
日期:2017-11-03 23:25:49
谈商代出征时所带神主是否必须是“迁庙主”的问题,首先得从商朝的宗庙制度说起。《礼记·王制》篇说商朝是“六庙”,比周人少一庙。但殷墟甲骨文却证实这是不对的。卜辞显示,商人把某王的宗庙叫做“某宗”,殷墟里至少有十几“宗”,如大乙宗、大丁宗、祖乙宗、武乙宗、文武丁宗等等(都是直系先王而非无后代的旁系先王)。商人甚至还给一些女性先祖立“宗”,如妣辛宗、母辛宗。殷墟的宗庙区遗址也显示,可能为宗庙建筑物遗址的数量有二十余个。故而学界普遍认为,商人的宗庙远远多过“六庙”、“七庙”,是实行一王一庙制度的,并没有毁庙、迁主的做法。既然商人不毁庙、迁主,不把某远祖的牌位挪到始祖或其他远祖庙中,那自然就没有《礼记》中所谓的“迁庙主”了。商王出征所带的祖先牌位,又怎么会固定为“迁庙主”?笔者猜想商王出征所带的祖先牌位,应该是他们通过占卜选择的有大功业或亲缘关系近的祖先牌位。我们知道,周国在商朝时只不过是文化落后的小国,一直在亦步亦趋地学习追赶商朝的文化制度,商朝没有毁庙做法、没有“迁庙主”,周武王恐怕也不会懂得这些道道,他伐纣时带祖先牌位,怎么会按后世《礼记》所规定的那样只选“迁庙主”?
所以在商朝时期,商王或周君出征带祖先牌位,是不会限定为“迁庙主”的,那时还没这概念。武王伐纣时在那么多祖先牌位里之所以选择带文王牌位,古人都说了,是武王表示自己继承的是文王的遗志和功业;当然我们也可以想到,这也是武王希望父亲保佑自己伐商成功之意。武王伐纣带着文王牌位,这虽不合后世《礼记》所记的周礼,但并不违背商末之礼。武王的这种行为显然其中没有多么复杂或者隐晦的含义,并非是暗示文王死于商人之手、武王要替死于纣王之手的父亲报仇。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