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乱悠悠—讲述春秋战国五百余年乱中有序的历史》
第50节

作者: 村人老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2-14 21:30:41
  卫惠公即位后就连烧好几把火,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可惜都没能取得理想效果。比如应齐僖公之邀派人参与针对纪国的战争,可惜在那场多国混战中,志在必得的齐僖公遭遇大败,卫军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比如兴高采烈地送郑昭公回国复位,满以为人家会因此感恩戴德,没想这主儿复位后根本不提这茬事儿,因此卫惠公恼羞成怒,遂派人与鲁、宋、陈三国策划攻打郑国,但是又遭遇了大败。

  “及朔之生,卫顷不宁。”—《史记》
  日期:2018-02-14 21:51:51
  这几位不甘心失败的诸侯发挥屡败屡战的大无畏折腾精神,决定再度联合讨伐郑国, 而且这次诸侯决定升级规格,都是国君亲自前往,卫惠公也不例外。
  可惜他不知道,在他的背后,有两双眼睛紧紧地关注着他的动静,当他动身那一刻,这两双眼睛的主人就凑在了一起,他们就是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当初左右公子分别辅佐公子寿和急子,两人可以说是各为其主,但当卫惠公阴谋杀害急子和寿之后,两个愤怒的人走到了一起,决定联手除掉卫惠公。
  卫惠公在外作战,左右公子趁机将急子和寿的旧班人马召集起来,假称卫惠公伐郑失败,而且死在了异乡他国。
  国不可一日无君,既然国君死了,那当务之急就是赶快确立新君。两人联手推出唯一人选—公子黔牟。
  日期:2018-02-14 22:35:59
  公子黔牟也是急子的同母弟弟,秉性仁厚,在卫国也很有威望,而且他是周天子的女婿,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身份,可以为其争得道义制高点。
  其实,大夫们对于惠公死在国外的说法心存疑虑,但是却没有人出面质疑,大家都不齿于他的弑兄之举。就这样在卫惠公与其他诸侯推杯换盏的时候,卫国国君之位易主了!

  黔牟即位后首先从舆论上取得攻势,他对外宣布了卫惠公杀死兄长气死父亲的罪行,然后重新为急子和寿发丧安葬,并上报天子。没办法,人家就是有这个便利。黔牟另派人屯兵边境以阻遏卫惠公回国。
  日期:2018-02-15 10:15:16
  急子和寿的遗体被迁回朝歌,莘野的墓地就成了空坟。但是,后世之中,莘野民众悲悯二子行为,仍然每年都为其坟墓添土,二子的墓丘不断增大。后来寿之墓被平毁,无遗迹可寻,但急子之墓一直存在。据当地老人讲,邻近急子墓的李楼村曾名“孝伋洼”,如今的莘县文物管理所还存有一块石碑,就是从急子墓前发掘的,上刻“孝伋墓”三字,但是没有年代标识。
  日期:2018-02-15 10:28:27

  倒霉的卫惠公直叫晦气,这次伐郑又没讨着便宜,只得原路返回,结果在回师的途中得到更倒霉的消息,卫国已经确立新君了。卫惠公叫苦不迭,去管人家的闲事,结果自己的老窝都被端了。他思虑再三不敢回国,只能出奔。好在他有选择,那就是投奔舅舅齐襄公。
  齐襄公对外甥的到来十分欢迎,表示一定会助他复国,但是现在不行,他刚向王室求婚,希望王姬下嫁,转头就去讨伐周王的女婿,不合适呀!
  日期:2018-02-15 11:12:33
  但是宣姜还在卫国呢,虽然她被黔牟安置出居别宫,还享受着之前的生活待遇,那是因为卫人担心杀掉她会引发齐国的不满,可是要真有死心眼的人非制她于死地,那也没有办法,听说卫国左公子洩就曾过有这样的提议。为了有一天外甥能够复国,为了保住姐姐不被杀掉,齐襄公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主意。
  当初卫惠公即位时,急子的另一名同母弟公子顽为之不齿,就离开卫国躲到了齐国,齐襄公的主意就打在这个公子顽的身上,只是这个主意真的令人瞠目结舌—他要安排宣姜与公子顽成婚。齐襄公理由很充分,宣姜本来就是要嫁给急子的,急子虽然死了,可是婚约还在,就由他的兄弟代替他完成婚约吧!
  日期:2018-02-15 14:38:31
  齐襄公派遣公孙无知协同公子顽回到卫国,拜见卫君黔牟。公孙无知私下将齐襄公的意思传达给卫国君臣,也包括宣姜,宣姜竟然答应了,至于卫国君臣更是求之不得,他们早想惩罚宣姜但又碍于齐国不好下手,这下好了,宣姜下嫁那就是自贬身份。反而蒙在鼓里的公子顽是最后知道的。他听完后眉头紧皱,坚决不肯答应。娶父亲的遗孀,这叫什么事?
  不怕不屈服,公孙无知约见右公子职,这事要是办不好,我可无法回去交代,你好好想想后果吧!
  公子职不敢得罪齐国,就私下里定下计策,设宴邀请公子顽,将其灌得烂醉,然后扶进了宣姜的别宫。清晨醒来,悔之晚矣。公子顽不得不和宣姜成婚,就像齐襄公说的那样替兄长急子完成了婚约。
  真是可笑的理由,当初宣姜被卫宣公霸占,婚约又在哪里?
  齐国当时并没有兴师问罪,反而是默认了他们的关系,因为承认他们的关系就是承认齐国在卫国的利益。
  卫惠公被废黜,宣姜地位就受到了威胁,齐襄公利用大国身份强迫公子顽与宣姜结合,因为这样就能部分保障宣姜的地位,也就保障了齐国在卫国的利益。
  道义?
  礼制?
  全是利益!
  八年后,公元前688年,齐襄公又帮助外甥卫惠公卷土重来,诛杀卫国左右公子,卫君黔牟出奔洛邑,卫惠公重新登上君位。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卫惠公紧跟齐国步伐,广泛参与诸侯会盟。在未来齐国的称霸之路上,卫国多次作为齐国的同盟国出现,东征西讨,忙得不亦乐乎!
  日期:2018-02-15 18:01:43
  另外,当我们评价宣姜的婚姻时还要注意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比如在春秋时代还残存着收继婚制度,也就是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将父亲的妾收归己有,兄长、叔叔死后,作为弟弟、侄子也可以将寡嫂婶娘娶为己妻。
  这种收继婚制度起源于氏族族外婚时期,彼时,人们认为嫁到本氏族的女子不仅属于夫家,也属于夫家所在的氏族,若丈夫死了,其妻嫁往别处则本氏族就会随之失去相应的财力和劳动力,而收继婚则可将其约束于本氏族内。所以收继婚制度其实是一种财产继承的转移和变异形式。
  华夏正统民族传统上不鼓励收继婚,特别是后来儒家兴起之后,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乱伦,不少朝代均有立法加以禁止,但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这种情况依然残存。而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收继婚制度就比较盛行了,如匈奴。西汉王朝,昭君出塞以和亲,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三年后,呼韩邪死了,按照匈奴婚俗,昭君要转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为妻。当时汉朝法律已经明文禁止收继婚,但这制约不了胡地,昭君上书请求归汉,汉成帝直接就拒绝了,勒令她“从胡俗”,昭君无奈只好遵命,复嫁于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另外,西方国家也长期存在这种情况,只是称法不同,叫做“利未婚”。而且这种情况在现今的非洲也依然存在。

  还有,诸侯联姻多是出于政治目的,女人只是联系政治的纽带,因此宣姜混乱的婚姻关系也不是她自己能够做主的,里面有太多身不由己的成分。
  然而宣姜参与政治斗争,以卑劣的手段构陷急子,使人们失去了对她仅有的一些同情,只剩下厌恶和讽刺了。
  据传她与公子顽婚后生活还是很幸福的,卫人为之不齿,接连作诗《君子偕老》、《墙有茨》、《鹌之奔奔》讽刺他们。
  日期:2018-02-15 19:07:00
  值得一提的后来宣姜为公子顽生了三男两女,除了长子早夭,其余的两个儿子先后做了卫国的国君,两个女儿则分别婚配宋、许两国,长女嫁于宋桓公为夫人,其子就是高举“仁义”大旗的春秋第二位霸主宋襄公;次女嫁给了许穆公,就是大名鼎鼎的许穆夫人,她是中国文学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女爱国诗人。数十年后,北狄大举入侵卫国,卫国山河破碎,几近灭亡,许穆夫人希望穆公能够为卫国出兵收复故土,然而许国国小力微,许穆公害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许穆夫人悲愤交加,不顾许国君臣的反对,亲自驾车驰援卫国,行到卫国边境的漕邑,她驻足远眺母国,写下了千古名篇《载驰》,驳斥了许国君臣胆小畏事的行为,表明自己的坚定意志及决心。

  载驰载驱,归唁卫候;
  驱马悠悠,言玉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仅;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祝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虻;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忧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帮,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到卫国后,许穆夫人同其兄长也是新立的国君卫戴公一起招募士兵,一边整军习武,一边安家谋生,同时派人向齐国求援。最终卫国得到以齐国为首的中原联盟的援助,宋、许两国也派兵接应,狄人退去,卫国重建,得以再延续国祚四百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