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世界五千年》
第49节

作者: 海鸥飞呀飞o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要整顿,这次的重点是思想领域。
  日期:2018-01-16 09:31:29
  10、分水岭

  公元前215年,是大秦帝国的分水岭。
  前六年,秦始皇新政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内推行的很顺利,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
  前六年,除了秦始皇进行了三次巡游,除了在南方作战的几十万秦国大军,建设“秦驰道”这个大工程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战争和超级工程。
  完全可以这样说,在这段时间里,六国的百姓已经接受了新的帝国,秦始皇是得人心的。
  在史书中,这一段时间基本上是空白。所有的坏事全是在公元前215年以后干的,并且主要是公元前213年以后干的。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秦始皇的变化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博浪沙遇险带来的影响可能比荆轲刺秦更大,因为后者发生时,秦始皇还年轻,统一大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他还有奋斗的目标。
  可是,前者发生时,秦始皇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主要目标已经完成,他的工作重点不再是打天下,而是坐天下。

  这一年,秦始皇恢复了已经停了三年的巡游,发现北方的边疆很不稳定,除了派蒙恬北击匈奴之外,还下令修建长达七八百公里的“秦直道”。
  回到咸阳,他发现东西南北都走了一趟,巡游的目的基本达到,心想我终于放心了,可以有别的追求了。
  能够拥有的都在自己的手中,害怕失去成为他的心病。他要多活一点时间,最好是长生不老。
  这时,很多的方士术土来到秦宫,大肆鼓吹:“东海里有三座岛,岛上有神药,吃了后成仙,长生不老。”
  也许秦始皇真的相信了这些无稽之谈,也许他是宁可相信其有,不可相信其无,抱着试一把的心态派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出海了。
  事情的结果我们非常清楚,连人都消失了,秦始皇的心愿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受骗后的秦始皇心态慢慢的失衡了,一辈子叱咤风云,纵横于疆场,却栽到了小人的手里。
  心中怒气冲天,却不能发作,他要维护自己的权威,不能让天下人看他的笑话,只好吞咽下自己种下的苦果。
  既然神仙做不成了,那就好好修建自己的陵墓,虽然从自己成为秦王的那一天开始,骊山的陵墓就开始建设,过了三十多年,进展却极为缓慢,现在可以加快速度了,因为自己的时间可能不多了,别出现自己死了,陵墓却没建成的状况。
  公元前214年,南方的战事终于告一段落,北方的战争也有了眉目,秦始皇就下令迁民,把国内犯了法的犯人,还有受到贬谪的人和他们的全家发配到边疆,巩固新得到的地盘。
  无论是在中国和外国,无论是在古代和现代,移民都是一个大工程,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要制订详尽具体的迁移计划,还要有补偿,不用十年八年是拿不下来的。

  可是,秦始皇却这样想,商君的制度是说一不二的,说好的没用,就来硬的,六国都让我拿下了,你们就是反对,能够掀起多大的风浪?
  不到一年,那些该走的人都走了,秦始皇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明显感觉到朝廷中的非议声音。
  他不动声色,心想我要找到一个机会,只要你们中的头头露出来,就把你们一网打尽。
  日期:2018-01-16 11:30:17
  11、焚书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终于找到了机会。
  这一天,秦宫举行宴会,秦始皇大宴群臣,有博士七十多人参加。咸阳宫内,君臣把酒言欢,气氛很融洽。
  周青臣端起酒杯给秦始皇敬完酒后,率先发话:
  “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德。”
  秦始皇大悦,博士淳于越却站了起来。
  “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商周以来,分封子弟已经有千年的传统,周王室之所以传承近千年,就是因为子弟和功臣与君互相照应。现在朝中忠臣倒是不少,可是一旦发生战乱,把希望寄托在地方官身上可不行。周青臣一个劲的奉承,对可能要发生的危险视而不见,作为一个大臣来说很不应该。”
  秦始皇不高兴了,但没有发作,只是说:“好,在座的大臣都说说吧,看看谁说的有道理。”

  李斯说话了:“三皇五帝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是因为他们根据当时的形势制订合适的政策。淳于越搬出了周武王,现在的形势和他那时一样吗?陛下召集读书人,让我们坐在这里,是谈正事的。现在国家统一了,如何让老百姓遵纪守法,安居乐业,巩固江山,是陛下考虑的主要问题,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多出点主意。而不是拿出书中的条文,说以前多好,应该用以前的方法,迷惑陛下,扰乱人心。”

  看到秦始皇露出了赞许的神色,李斯又说:“我有一个建议,把民间的诸子百家的书籍和史书都收上来,除了皇宫中的史官可以研究之外,民间的人不要看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免得是非不分,上了某些人的当。当然,那些医药种树等技术方面的书要留着,老百姓还要学习。地方的官吏应该向老百姓解释法律,让他们知道怎么去遵守。”
  秦始皇说:“好,就照你说的去办。”
  于是,在大秦帝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收书运动。
  在原先的六国地区,主要是王公贵族的家里,保存了很多的古书。至于普通百姓,识字的都找不出几个来,家里也肯定没有这类没用的东西。
  再说,那些书全是笨重的书简,全运到秦宫中,也没有地方保存,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干脆一把火烧了,收书变成了焚书。
  当然,秦始皇也搜集到了能够找到的六国史书,束之高阁。那个时候的书籍种类本来就不多,多余的烧了也不可惜。
  只是有这么一点,如果秦朝的统治持续下去,那些书籍也许能够流传更长的时间,也许会让更多的人看到。即使是改朝换代,如果进入秦宫的人识文断字,知道这些书籍的价值,这些书籍会有一个良好的结局。

  只可惜,这两个结果都没有出现。
  所以就出现了我们知道的结果,书籍不在了,文化也出现了断层。
  万幸的是,这些书籍不仅被烧掉和被收藏,还保存了个别人的脑子中。多年之后,这些人凭着记忆让它重见天日。尽管不完整,只是片断。
  还有的书籍在多年之前就进入地下,陪伴主人去了。多年之后,随着主人的墓葬被打开,那些书籍又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中国的文字载体是竹简,是纸张,遇水遇火都是在劫难逃。不像西方的文字,变成了泥板,变成了刻在石头上的碑文。如果遇到西方的毁灭性打击,文明就会中断消亡。
  可是西方的文字流传下来了,文明却中断了,我们中国却成为五千年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要感谢秦始皇,他对于文化的贡献远远大于对文化的摧残,书同文是他提出的,却不是只有他干了焚书的事,虽然是从他开始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