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他声名远扬的就是那部只有五千字,但内涵极为丰富的《道德经》了。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全文共81小节,其中前37小节论述的是“道”,后44小节是“德”。前者是基础,只有悟道,后者才不是无源之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道德经》的开篇,老子就把“道”讲得非常清楚,“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存在于天地之间,不管你认识到认识不到,它就在那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有把那个最本质的东西抓住,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极大的勇气和极强的胆识,历经磨难才能看到最后的彩虹。
做到这一点,还要有一个前提,呆在家里是不行的,读万卷书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行万里路。
进入汉代之后,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强大冲击,道家的精髓只剩下了这个,于是,很多人的追求就是修仙,长生不老,远离灾祸。
当然成仙的代价也是很大的,不能照顾父母,不能娶妻生子,不能享受天伦之乐。在现在人看来,这些人无疑是自私的,为了自己,什么也能放得下。
可是,如果一个真正了解《道德经》的人来说,那些人是不可能悟出天地之道的。因为学习方法出现了偏差,结果只能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行为要遵循大地的法则,大地要遵循上天的法则,上天要遵循道,道要遵循自然万物中那个永恒的规律。
只有找出那个规律,才能悟道,才能处理好个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反过来,如果人们忘乎所以,为所欲为,无视道的存在,必然会遭到报应。
这一条对于今天的社会,无疑是最好的警示。
我们如果仍然不放手,仍然醉心于灯红酒绿之中,那么我们将没有明天。
我们如果仍然不放手,为了个人私利斤斤计较,跟大自然讨价还价,我们将面临普希金笔下那个贪得无厌的老太婆同样的命运,一无所有。
我们如果仍然不放手,说得天花乱坠,行动步履蹒跚,我们也许能混完这一辈子,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无立足之地。
我们敬爱的常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有三层含义:
一、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菜,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二、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调料的添加。
三、"小鲜”像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必须要把握力度。
这一条对于管理者是最好的启示。
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很多管理者的通病。死而后已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鞠躬尽瘁的方式就不可取了。
举重若轻当然是有前提的,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历练,充分把握事物运行的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如果想当然,一知半解,解决了一些小问题就洋洋自得,面临的结果就是先甜后苦,做事情越来越吃力。
《道德经》包罗万象,牵涉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真要是展开论述,恐怕要数十甚至上百万字,限于篇幅和本人的学识水平,只讲这三个方面。
老子行踪不定,毕生的思想都凝结在短短的五千字之中,当年的孔子对老子是五体投地,今天的后人更是仰慕万分。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译成外文后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在我们中国,老子被誉为东方三圣之首。
当然,在那个战乱时代,人们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改变社会,让人们幸福安康,还要做事,治国修身平天下,从一点一滴做起。
坐而论道不如挺身而出。
日期:2017-12-23 10:55:06
1、天地之道(续)
战国时期的庄周写成的《庄子》十多万字,发展了老子的学说,道家学说能够与儒家学说齐名,深入国人心中,庄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道德经》言简意赅,而《庄子》文笔优美,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现在,《庄子》中的《逍遥游》等文章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在这里就不再多说,只想说一点,那就是庄子的人生态度。
潇洒自在,并不是玩世不恭,在洞察万物的基础上抱着乐观的态度,而不是看破红尘,否定一切。
不要让情绪扼杀了童真,不要让经验扼杀了想象力。
顺从天道,顺势而为,把事情简单化,才能克服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的心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危险)已!”,“清静无为”并不是消极避世。
应当指出的是,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几乎所有的道家传人久居山间田野,与统治者若即若离,基本不问世事了。
也有些人打着道家的旗号,蛊惑人心,想实现个人的目的,远离了两位圣人的初衷,基本上都遭到惨败。
所以,在后来的岁月中,道家的光辉不仅被儒家思想遮住,也被外来的佛教压住。
日期:2017-12-23 20:47:15
2、至圣先师(1)
同老子不同,孔子出生在鲁国,由于父母结合不被当时的人接受,父亲死后,母亲带着他远离家乡独自居住,与家里人断绝了关系。
颜征在确实不简单,没有给孔子种下仇恨的种子,把过错推给其它人,而是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难题,笑对人生。
童年的孔子饱受人间冷暖,饱受耻笑和屈辱,却志向不改,矢志不移。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偶像,那就是鲁国的开国君主周公旦。
确立了“克己复礼”的奋斗目标,在母亲死后,他走出家门,向着梦想出发!
一开始还算顺利,他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也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官,由于做事认真,与同事们和上级磨擦不断,一气之下辞官而去,第一次周游列国。
在国外的日子也好不了多少,他又回到鲁国,自己的弟子南宫敬叔把他带到了周都洛邑,见到了老子。
在老子“上善若水”的启发下,他修身养性,三十五岁时到了齐国,在齐景公问政时发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言论,收获了一些名声,可是却没找到用武之地。
他非常清楚,鲁国要走向富强,必须把盘根错节的“三桓”势力连根拔除,让国君真正管事,官员和百姓各行其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下大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