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主要战争》
第49节

作者: 小克TY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8-20 00:17:33
  赤壁之战的失败,使曹操急剧发展的势头遭到遏制。战前,曹操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让曹操引以为傲,也是孙、刘两家所共认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割据势力自感在道义上难与争锋。第二,曹操挟北方大胜之余威南下,轻取荆州,威震海内,气盛势锐。第三,人多势众,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孙、刘、曹三家的力量对比,是两弱对一强,孙权、刘备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刘备与曹操势不共存,没有任何退路和回旋余地。孙权的出路,鲁肃、周瑜也已分析透彻,战则有望获胜,可图大业;降则寄人篱下,不知所归,甚至羁縻异地而亡。

  在三角斗争中,只有两弱联合共抗一强,才是至善的战略。若两家各自为谋,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孙权、刘备和鲁肃、周瑜、诸葛亮都看到了联合抗曹的重要性。刘备势孤力弱,败走当阳,逃奔夏口,投靠孙权。当时他处境艰难,几无立脚之地,如果不与江东联盟,共同抗曹,势必只有南走苍梧。联合孙权是他解脱当时困境的唯一可采取的战略。而孙权也感到曹操兵势强盛,只有孙刘联盟,增强力量,才有争取胜利的条件。这些都是关键性的决策。孙刘联盟虽然是由曹操大军压境的客观形势所促成的,但正是由于孙、刘两家在战略设想上有共同的看法,都认识到两家联合的战略意义,因此才一拍即合,全力以赴。而周瑜、鲁肃、诸葛亮诸人,不为曹操的虚声恫吓所吓倒,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从分析对手的弱点中,战胜对手的有利条件,作为孙权最后定下决心的依据,对取得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

  赤壁交兵,水战是关键。也可以说是大规模水陆联合作战之始。北方人不习水战,周瑜在作战指导上善于以长击短,发挥己方水军的威力,争取劣势中的优势。他采纳黄盖的建议,先歼灭了曹操的水军,这样在战争的关键点上,使兵力的优劣对比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弱者变成了强者。曹操水军覆灭,步军虽众,然不能克服长江天堑,则大势已定。***在讲主观指导的作用时说:“在斗争中,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与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化优势为劣势,化主动为被动。”(《***选集·第二卷》)赤壁之战的胜败情况,便是历史上的一个典型例子。诸葛亮和周瑜向孙权的几番陈词,可以说是古代战史中很好的敌情判断。

  刘备志在略取荆州作为他创业的基地,所以他趁曹操败走北方、周瑜与曹仁相持于江陵之际,迅速渡江,略取了荆州南部四郡,并上表朝廷,请以刘琦为荆州刺史,另派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诸郡赋税,以充军实。这是利用刘琦作招牌,而自己收其实惠。继而又以“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和共同抗曹为借口,向孙权求得荆州北部的南郡,扩大了地盘。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击败曹操,赢得最丰硕胜利果实的,应该是刘备。裴潜向曹操论述刘备的才能时说:“使居中国(盘踞中原),能乱人(只能生乱)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三国志·魏书·和常杨杜赵裴传》)实为识人之论。

  日期:2017-08-21 00:18:43
  曹操拥兵数倍于孙权、刘备,在赤壁折戟沉沙,丢盔弃甲,败走北方。分析他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的估计了敌人的力量,及至兵不血刃,进据荆州,更是因胜而骄,以为只要大兵压境,即可所向披靡,想乘胜再下夏口、兼并江东的战略方针失策,以及一路进军的战役布势失当和以短击长的战役指导错误。他兵下江南,以“间行轻进,掩其不意”的行动袭取了襄阳,迫降刘琮,击溃刘备,进占江陵,基本上控制了荆州的江北地区,第一步是可取的。那么第二步应当如何走呢?当时他的谋士贾诩曾对他说: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荆州地区)之饶,以飨(犒赏)吏士,抚安百姓,使(之)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兴师动众)而江东稽服矣【《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贾诩的建议实质就是劝曹操进行战略休整。从曹操的角度看,应在夺占江陵后,暂缓兵下江东,趁机先略取荆州在江南的四郡,占领全部荆州,取得西可以进窥巴、蜀,东可以威胁江东的优越战略地位,然后扼守江陵战略要点,巩固占领地区,进行战略休整,安定内部,训练水师,静观孙权、刘备的动向,仍然采取统一北方战争中所善用的离间、分化、各个击破的策略。在政治上,以天子的名义封官进爵,拉拢孙权;在军事上,集中兵力,打击兵败势穷的刘备,迫使他南蹿。然后再与孤立的孙权较量。诚如是,则江东的统一可能不会等到六十年后“王濬楼船下益州”,才使“金陵王气黯然收”(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了。

  曹操计不出此,在主观上犯了骄傲轻敌的严重错误。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只看到自己的部队是在北方久经战阵的胜利之师,又收编了荆州水军,兵多将广;而未看到北兵不习水战,荆州水军新附,心有猜疑,内部不稳,战志不坚。虽然攻取了荆州,但人心未附,而长江天堑,北马克服不了南船,没有优势可靠的水军,是不能顺流而东下的。他以为趁北方战胜之余威,破荆州,下江陵,一举可以兼并江东。在取得荆州北部后,既不进行战略休整,也不调整战略部署,就轻率地进军江东,舍长就短,置部队于不能用武之地,这是极大的失策。

  曹操当时占领了长江北岸的广大地区,又兵多将广,在战略部署上,正应该多路进军,迫使孙权分兵应付,不能集中全力与刘备会合,决战于赤壁。曹操在这里同样犯了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以十万大军使用于一个战略方向上的错误。他留重兵于江陵、襄阳,在江陵一个战略方向上轻敌冒进,既打刘备又打孙权,促使孙刘两家紧密联盟,增加了敌对力量,并以己之短攻敌所长,决胜负于波涛汹涌的长江之上。曹操在统筹全局的基本战略上运筹失策,是在赤壁失败的主要原因。

  宋代诗人苏东坡凭吊赤壁古战场,赞叹曹操当年“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的浩大声势,“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雄壮军容,称曹操是“一世之雄”(《赤壁赋》)。可结果呢?因骄傲而轻信黄盖的诈降计,因麻痹而疏于防范周瑜的火攻,在周瑜和诸葛亮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曹操连江的樯橹就“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了。
  史载,曹操在赤壁兵败回去后,曾哀叹地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他在吃了败仗后,为什么想起郭嘉?曹操当年击败袁绍,占领黄河北岸的战略要点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后,曾想乘胜进攻邺城(今河北磁县南),一鼓作气扫荡袁氏在北方的残余势力。而郭嘉却不赞成他这个不进行战略休整的作战意图。他当时采纳了郭嘉“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的策略,回师休整,暂缓进攻。果然不久,袁氏兄弟互相争夺地盘,使他取得各个击破的胜利。曹操南下用兵,因胜而骄,忘记了这条记忆犹新的成功经验,赤壁兵败后,才发出哀叹。骄兵必败,历史的教训是发人深思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