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第50节

作者: 琴心剑胆何足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太昊庖牺氏。《帝王世纪》曰:疱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没,庖牺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都陈,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庖牺氏,是为牺皇。后世音谬,故谓之伏牺,或谓之密牺。《尚书序》曰: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诗含神雾》曰: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牺。《左传》曰:伏牺氏以龙纪官。

  帝女娲氏。《帝王世纪》曰: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其末有诸侯共工氏,任知刑以强,伯而不王,以水承木,非行次,故易不载。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
  炎帝神农氏。《帝王世纪》曰: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妊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至榆冈,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古史考》:炎帝有火应,故置官师皆以火为名,陆景《典语》曰:神农尝草别谷,蒸民乃粒食。

  榆冈便是末代炎帝了,后被黄帝取代,就以上所述,我估算了下,女娲时代大致在黄帝之前1500年上下,黄帝即位在公元前2697年,则女娲时代可推为公元前4200年上下,距今6300多年,伏羲时代紧挨在女娲时代前,也可这么认为。那个时代正是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的鼎盛期,其文明形态是城邦制,即同我说的神州大地上的邦国制,其所称的王便同神州大地上所称的帝,剩下的我就不说了,不然我就不是在说海经了,小伙伴们去翻资料吧,你会有所发现的。皇甫谧的用语已经很谨慎,但我们依然能闻到伏羲、女娲、神农身上浓郁的神之气息。伏羲女娲更可能是神造的神,或是人神混血种,从文献看,伏羲、女娲、神农在位寿命都不到二百岁,而女娲在伏羲时代已然现身,似乎寿命更长,但仍相去海经述轩辕之国“其不寿者乃八百岁”远矣。今天能看到的关于三皇的记述不详,多来源于民间传说,然上文可知,除了三皇,还有众多的帝,像女娲之后的十四世,神农之后的七世,但基本不为人提,为何?实因三皇身份特殊,又有开辟之功,女娲乃是承庖牺制度,为何对她如此推崇?述为造人始祖?又述伏羲女娲乃是兄妹?伏羲、女娲实为同一波次的传道者,神农则为后一波次的传道者。实际上,神对野人的直接教化到此为止,这就够了。伏羲女娲传说流行甚广,而传说和记述中从未说过其有乘龙车啊骑虎豹啥的,其是凭空忽然而来,联想到烛阴和烛龙,我想伏羲女娲乘的亦是宇宙舰,个头纵比不得烛龙,想必也是不小,亦或就是烛龙的前身,将之称为天亦不过分。“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在一次大地震动过后,伏羲出现了,野人不知道原因,只知道他从东方而来。大地震动是由于伏羲女娲乘坐的宇宙舰来了一次硬着陆,女娲未出现是还在宇宙舰中待着,或者搞维修,或者处于休眠状态,“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文中四极乃指四根擎天柱,即是宇宙舰停泊于地面的支撑腿,很可能着陆不慎,宇宙舰支撑腿出了问题,致使宇宙舰重重坠地,造成大地震动,地裂地陷,亦使宇宙舰受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炼五色石便是炼多种金属矿了,以用来修补宇宙舰硬着陆所毁坏的部分,四极自然也要重新立起,好托举住宇宙舰,但四极显然不好造,女娲只得打鳌的主意,以我看,伏羲是舰长兼驾驶员,女娲是副舰长兼维修师。鳌是何物?从前边摘录《列子》的一段文看,鳌乃是超级宇宙舰的海上停泊装置,五座海上仙山即是五艘超级宇宙舰,三只鳌即能稳稳托住超级宇宙舰还能极好调节宇宙舰的平衡,宇宙舰总是悬浮在空中浪费能量肯定不行,停在海上荡来荡去,里面的仙圣犯晕乎,那也受不了,鳌仰首顶着宇宙舰,随海面起伏伸缩脖子一上一下的,诶,问题就解决了。鳌是生物吗?不好说,那也是有可能的,想想山经中的异形。会有那么大的鳌吗?想想恐龙,再说鳌也不一定要多巨大,能托得稳宇宙舰就行。我会把鳌想成是机械和生物的复合体,其骨乃高强度金属,所以龙伯要钓鳌归国灼骨取用,龙伯何人?我不晓得,一切皆有可能,把其想成变形金刚也没啥错。由于龙伯一下钓了六只鳌,六鳌支撑的两艘超级宇宙舰猝不及防,能量一时供应不上,无法顺利升空,只得滑行于海面,最后沉入北极海里,当然以后想办法还是会升上来的,不过当时就很狼狈,里面的仙圣纷纷逃离宇宙舰,我怀疑这是一次有预谋的闪击战,不然超级宇宙舰不至于败落如斯。鳌是帝提供给仙圣的,闻听此事那是大为震怒,遂狠狠处罚了龙伯。真是如此吗?我们细心再读原文(略去些碍眼文字),会有愕然的发现:

  日期:2017-07-23 09:06:26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而五山…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 厄。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