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很有趣儿——大宋三百年长篇历史小说连载》
第46节

作者: 月润江南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7-29 21:25:55
  【暗流涌动】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柴荣驾崩,梁王柴宗训即位。
  新皇登基,例行封赏,赵匡胤被任命为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这就是后来赵匡胤立国号为“宋”的缘由)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仍兼殿前都点检,并进封开国侯(注意:封侯了!)。
  而此时,朝廷的另一项任职不禁让赵匡胤心中一阵窃喜。

  小皇帝下诏任命慕容延钊为中央殿前禁军副总政委(殿前副都点检)。
  慕容延钊是谁?
  赵匡胤的老熟人兼死党—两人一直兄弟相称,好得就差穿一条裤子了,简直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史载:“素以兄事”。)
  慕容延钊来做赵匡胤的副手,真是天大的喜讯,熟人好办事嘛,何况,慕容延钊与赵匡胤一直是无话不谈、倾心以交。

  而殿前司的另外两位大佬—中央殿前禁军总司令(殿前都指挥使)和中央殿前禁军总参谋长(殿前都虞候),则分别由石守信和王审琦担任,这二位均是义社十兄弟的成员,关系自然好得没的说。
  于是,这一项任职的结果也就没有了悬念,从此,中央殿前禁军就成了名符其实的赵家军。
  而另外一项任职,更是为赵匡胤扫清了障碍。
  柴宗训即位后,李重进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仍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但是,与张永德一样,辞别京城,即刻赴任。

  这样,张永德和李重进,一个驻扎北部重镇澶州,一个坐镇南部要地淮南,前朝的两位元勋宿将均被调离了权力核心。
  这样一来,韩通成为了侍卫司事实上的最高统帅。
  作为后周王朝中与殿前禁军相抗衡的重要武装力量—中央侍卫禁军,承担着保持中央军事力量相对制衡的重任。
  不过,在这看似平衡的军事格局之下,形势已经在悄悄的发生变化。
  日期:2017-07-29 21:26:40
  【乾坤大挪移】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后周的军制。
  后周中央军分为两支,殿前司和侍卫司,这个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

  其中殿前司下辖铁骑军和控鹤军,侍卫司下辖龙捷军和虎捷军,这四军是为后周中央禁军四大主力。
  这四大主力又各分左右两厢,按照“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推断,一厢的兵力大约有两万五千人,四大主力共有二十万大军。
  这就是当时后周帝国所向披靡的精锐部队。
  其中,韩通统领的侍卫司兵力约为十万,分属龙捷左厢、龙捷右厢、虎捷左厢、虎捷右厢四大兵团。
  这四大兵团的首领中,时任龙捷右厢兵团司令(都指挥使)的刘廷让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一,时任虎捷右厢兵团司令(都指挥使)的赵彦徽则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可见当时赵匡胤笼络人员之广,拜了多少把子啊)。

  这样以来,韩通手下一半的人马就不知不觉姓了“赵”。
  而韩通的左右手:时任侍卫司骑兵总司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的高怀德,以及时任侍卫司步兵总司令(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的张令铎,则一直是赵匡胤竭力拉拢的对象,并且终于在一年之后,修成正果—张令铎的女儿嫁给了赵匡胤弟弟赵光美,而高怀德则娶了赵匡胤的妹妹。
  由此看来,这两人也一直与赵匡胤保持着不错的关系。
  不过,还有一个更好的消息。
  日期:2017-07-29 21:27:27
  赵校长早在六年前播下的种子—韩令坤此时已经升任中央侍卫禁军总参谋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炙手可热的侍卫司二号人物,与韩通共掌侍卫禁军。

  如此一来,身为中央侍卫禁军副总司令(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的韩通基本上就成了光杆司令。
  而且,韩司令本人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性格缺陷。
  史书记载其“振迹戎伍,委质前朝,彰灼茂功,践更勇爵”,是一个出身行伍的大老粗。
  韩通其人有勇无谋,刚愎自用,性格暴躁,盛气凌人,总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模样,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睛,故得名“韩瞪眼”。
  韩瞪眼瞪来瞪去,把满朝文武都给瞪了个遍,终于把自己瞪成了一个孤家寡人,大家基本上对他是“惹不起,躲得起”,没有什么人买他的帐。
  军中的力量已经明显失衡,而朝中的文官集团此时却在闹分裂。
  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魏仁浦同志的学历问题。

  早在柴荣继位之初,提拔小魏同学时,满朝文武就曾极力反对,因为小魏不是进士,非科班出身,不过当时柴荣意在革新,于是力排众议,用人不疑。
  有皇帝做靠山,小日子当然过得滋润。
  如今柴荣病逝,靠山轰然坍塌,出身小吏的魏仁浦,由于没有混个科班的身份,威信不高,难孚众望,到底还是吃了学历的亏。(文凭真是个要命的事,没办法,这个社会就这么现实!)
  而那位威望甚高,曾经被柴荣倚为国之柱石,深受朝野尊重的王朴,却早在北伐契丹之前先柴荣而去了,这位唯一可以令赵匡胤“唯唯而退”的后周重臣兼五代第一才子,因为脑溢血突发而猝死,赵匡胤又凭空捡了个大便宜。
  至于后周的另外两位宰相—范质和王溥,则属于典型的书呆子类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每天只是按部就班,规规矩矩。
  于是,后周帝国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循规蹈矩中波澜不惊地走过了显德六年。
  日期:2017-07-30 07:51:11
  【第二十五章 超级模仿秀】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京城开封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之中。
  然而,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打破了安乐祥和的局面,后周皇宫的空气登时变得紧张起来。

  帝国北部重镇—镇州(今河北正定县)、定州(今河北定州市)递来紧急边报:北汉贼寇联合契丹铁骑,大举南犯,边关告急!
  毫无政治经验的符太后被吓得手足无措,立刻召集三位宰相入宫议政。
  就在范质等人紧急商讨对策之时,赵匡胤的府第里也在酝酿着一幕惊心动魄的贺岁大戏。
  【年度贺岁片】
  这部贺岁片的名字叫《都是黄袍惹的祸》,主创人员如下:
  原著:郭威
  改编:赵匡胤(注:改编自郭威先生作品—《都是黄旗惹的祸》)
  导演:赵普
  执行导演:赵匡义
  领衔主演:赵匡胤
  天文学家:苗半仙
  近视男:楚昭辅
  心机男:李处耘
  士兵甲:罗彦环
  士兵乙:郭延赟
  …
  拟定好剧组成员名单之后,赵匡胤、赵匡义、赵普三人不禁相视而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份皇宫的急诏怎么还不来呢?
  大周帝国的国家安全紧急工作会议终于有了结果。

  在宰相范质的极力举荐下,后周帝国以小皇帝的名义下诏命赵匡胤为北征军元帅,率领大军,北御契丹。
  手忙脚乱之下,三位老实巴交的辅政大臣,居然忘了去核实一下这条边关急报的真实性。
  事实上,作为战争的发起方,契丹人的国史—《辽史》—这部讲述契丹人自己的故事的典籍中都没有任何关于此次契丹出兵的记载。
  况且,此时的契丹主耶律述律,号称“薈hong王”,这位仁兄,本来就不问政事,无志南侵,甚至对于后周收复三关也毫不在乎,说:“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介孩子真懂事!)
  这么一个“坚持”十年如一日,喝酒睡觉的活宝,你不去搅他清梦,他就谢天谢地了,哪有闲工夫来骚扰你啊!
  很明显,老范被忽悠了。
  于是,一场超级模仿秀正式上演。
  Action!
  日期:2017-07-30 07:51:34
  【我不想说我很纯洁】
  赵匡胤迅速调兵遣将,集结三军,并命令副手—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率先锋部队先期出发。
  就在此时,京城内开始谣言四起。

  关于“策点检为天子”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大街小巷,十年前郭威兵变,京城遭劫的悲惨局面再次浮现在开封百姓的眼前,一时人心慌慌,满城风雨,整个京城,乱作一团,而高墙壁垒的皇宫内院却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时都下讙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廷晏然不知。”)
  显然,有人在故意制造舆论,扰乱民心。
  但是,负责京城防卫工作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等人并未将这一异常状况向帝国的中央政府汇报,原因很简单—他们也是这场帝国重组的原始股东,甚至,不排除这种可能—谣言就是他们负责散播的!
  来势汹汹的谣言已经可以被视为政变的序曲了,而唯一有可能阻止事态发展的韩通则再次错过了最后的时机。
  大年初二的晚上,赵匡胤亲自登门,向韩通辞行。
  韩通的儿子韩微虽然模样长得不帅—是个驼背,人称“韩橐(tuó)驼”,可是脑子显然比他老爸好使,这位身残志坚的小伙子极力劝说韩通趁此机会除掉赵匡胤,挽狂澜于既倒。
  然而,刚愎自用的韩通该瞪眼的时候不瞪眼,根本就听不进去,何况,先斩后奏,擅杀三军统帅,那可是大大的忌讳,于是,最后一个机会就此溜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