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第55节作者:
泪痕春雨 问题是,如果在关键时候,哥舒翰率领的潼关守军突然打出清君侧(收拾奸臣杨国忠)的旗号,和唐玄宗玩兵谏,唐玄宗当时就有翻船的可能性。
因为相关的历史,主要是站在唐肃宗的角度所写,所以潼关守军这种蠢蠢欲动的造反行为,总被写得轻描淡写极了。
问题是,处于唐玄宗的角度,现在的哥舒翰随便朝前迈一步,就和安禄山没有差别了。
如果真有什么差别,无非是安禄山的叛军想推翻大唐帝国;而潼关守军会利用清君侧的机会废立皇帝。
日期:2018-07-02 10:14:13
面对此情此景,唐玄宗一定在反复问自己,应该怎么办?!
上策,自然就是后来的选择,那就是狂赌一把,与其坐等潼关守军和自己玩兵谏,还不如驱赶他们与叛军开战。而且从理论上,这种玩法也未必多危险,因为20万政府军,面对几万叛军,输得再惨也有个样啊!
下策,自然是引咎辞职,让太子提前上位。这种选择,从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际上是无法操作的。因为唐玄宗身边的人,肯定都会纷纷劝阻唐玄宗。如果唐玄宗引咎辞职了,唐玄宗身边的人,有几个能平稳着陆呢?
中策,就是按既定战略进行。反正在西线、南线,叛军已寸步难前了;河北战场上,郭子仪、李光弼节节胜利,随时可以攻克叛军老剿范阳了。在这种背景下,大败安禄山是指日可待了;潼关守军会不会突然玩兵谏,也是可以赌一下的,因为万一他们不敢、不会玩兵谏呢?
最后唐玄宗选择了上策。结果潼关守军直接败出了国际水平,于是20万政府军,瞬间就让几万叛军打得灰飞烟灭了。面对此情此景,唐玄宗当时就傻眼了。
日期:2018-07-02 10:14:46
在这种背景下,继续坚守长安城的结果是什么?
从理论上,叛军肯定是无法攻克长安城;而且大唐帝国依然可以打败叛军。对此,我随后会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多说了。
问题是,我还是前面的话,大唐皇帝的对手,并不是只有安禄山。现在坚守长安城,虽然还是可以打败叛军的,但是清理大奸臣杨国忠的呼声,隐隐约约一直回荡在上空,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依然还得做一个艰难的选择,那就是应该坚守长安城吗?
其实,坚守长安城最大的危机,并不是长安城有可能被叛军攻克。而是唐玄宗随时会被西北军用兵谏的方式逼退位的。
在整个平叛过程中,唐玄宗一再昏招不断,主要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这个阴影。
因为类似的原因,唐玄宗经过简单的权衡利弊,终于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选择,那就是直接放弃了长安城,开始向四川转进了。
唐玄宗的这种选择,更让人只能想起一件事,那就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因为最初,唐玄宗一味信任安禄山,弄得渔阳颦鼓动地来;后来自毁长城杀了西北军著名统帅高仙芝、封常清;后来不听众劝逼哥舒出战,弄得潼关失守;现在连叛军的面都没有见,就不声不响的弃守了长安城.。这真是昏招一个接一个啊;如果他没有老年痴呆,怎么会玩的这样失败呢?
日期:2018-07-02 10:15:15
我在评论历史时,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拒绝以脑残弱智的理由,解释历史当事人的行为。
还真不是吹,我初中时学现代史,就总感觉许多内容用情理都无法解释,而且本能的感觉它完全不可信。并且后来做了大量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
后来呢,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可以看到的资料越来越多。我终于发现,我以前的猜想大多是正确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我学习历史时,渐渐有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那就是任何历史内容,只要历史当事人一个比一个脑残弱智,我就认为,相关内容肯定隐藏许多重要的细节。因为那些能在青史中留名的人,哪个能是脑残弱智呢?
他们也许会失败,也许会犯错,但是如果说他们一再犯脑残弱智的错误,也未免把他们说得太不堪了。
这就好像,一个九段棋手,在落关键一子时,可以想到的各种变化,对于不入流的棋手而言,恐怕就是一个海量的信息。最后他的选择,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是这种错误,永远也与幼稚脑残无关。
更主要的是,在那种一脚天堂、一脚地狱的选择之中,谁敢轻易落子呢?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皇帝为什么会派封常清到洛阳
[注1]:右羽林军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右金吾大将军程千里为上党郡长史,以讨安禄山
[注2]: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采访使。壬申,伊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以讨安禄山。丁丑,荣王琬为东讨元帅,高仙芝副之。
[注3]:九原郡太守郭子仪为朔方军节度副大使。
[注4]:壬辰,上下制欲亲征,其朔方、河西、陇右兵留守城堡之外,皆赴行营,令节度使自将之期二十日毕集。[注5]:命崔安石等徇诸郡云:“大军已下井陉,朝夕当至,先平河北诣郡。先下者赏,后至者诛!”于是河北诸郡响应,凡十七郡皆归朝廷, 兵合二十余万。
[注6]:丙午,以瑱为颍川太守。贼屡攻之,瑱前后破贼甚众,加本郡防御使,人谓之“来嚼铁”。翰伏地对曰:「臣肉眼不识圣人。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李祗在东平,鲁炅在南阳,陛下留臣,使以尺书招之,不日皆下矣。」
[注7]:山大同军使高秀岩寇振武军,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击败之,子仪乘胜拔静边军。大同兵马使薛忠义寇静边军,子仪使左兵马使李光弼、右兵马使高浚、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右武锋使浑释之等逆击,大破之,坑其骑七千。进围云中,使别将公孙琼岩将二千骑击马邑,拔之,开东陉关。
[注8]:光弼遣使告急于郭子仪,子仪引兵自井陉出,夏,四月,壬辰,至常山,与光弼合,蕃、汉步骑共十馀万。甲午,子仪、光弼与史思明等战于九门城南,思明大败。
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
[注9]: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注10]:郭子仪﹑李光弼亦上言:「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潼关大军,唯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
[注11]: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尚﹑庄惧,数日不敢见。
待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