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第45节

作者: 泪痕春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6-22 09:56:39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再更新一节。
  第四节 安禄山的上中下三策 
  对安禄山而言,开局最大的优势,就是他握有先下手为强的主动权。

  但是这个优势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五六天后,帝国政府就会确定安禄山已造反了;十多天之后,帝国政府就会进入全面备战状态;而一个多月后,帝国就会完成基本的战争动员。
  在这个阶段内,安禄山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标准的先下手为强。
  过了这个阶段,安禄山的军事行动,就是和大唐帝国硬桥硬马的开战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造反开始后,安禄山最大的困惑就是,在这个优势消失之前,他应该全力夺取山西?还是全力夺取河南?抑或是兵分两路,山西河南一块夺取呢?
  谁处于安禄山的位置上,肯定也会对着地图反复的分析这个问题。
  安禄山的智囊团,肯定也会对着地图反复的分析这个问题。
  当然了,在这个问题上,安禄山集团的高层,也一度产生各种分歧。毕竟,各种选择,都是利弊参半的。[注1]

  人生永远会面对类似的困惑。
  因为你的能力永远是有限的,你的目标永远是众多的,你应该优先实现哪个目标呢?
  你集中力量实现某个目标,就会暂时丧失实现其它目标的机会。
  你如果分散力量,哪个目标也想实现,最后通常是一无所获。
  日期:2018-06-22 09:58:29

  安禄山可以选择的上策,就是趁帝国政府没有防备之时,先集中兵力夺取山西。
  这种选择,有三个好处。
  第一、山西军区(河东节度使),从理论上是安禄山的管理的,如果安禄山趁中央政府没有防备的时候,就大举进攻这里,相对容易夺取这里。而等他反迹明确时,再想夺取这里,难度就会成倍的增加。
  事实上,因为安禄山没有选择上策,所以直到安史之乱结束,叛军也从来没有真正控制过山西。至少山西境内的两大军事重镇太原、潞州,安禄山从未夺取过。

  太原的战争价值有多重要,只要我们知道北齐的高洋、大唐的李渊、后唐的李存勖、后晋的石敬瑭、后汉的刘知远,发家之地在什么地方不可以了。这些王朝的发家之地,都在太原。从这里,我们大约可以看出,在那个历史阶段,太原的战略价值有多大了吧。
  潞州的战略价值有多重要,我们只要知道长平之战就可以了,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就在潞州进行的。相关战争本身证明,潞州何去何从,值得西北、河北军政集团打一场倾国之战。
  直到安史之乱结束,叛军也没有占据过这两个地方,他们对山西的控制力有多强,大家可以看出来。
  在平定安禄山之乱时,太原一直是李光弼的大本营;虽然在政府军大反攻之前,潞州最高军政长官程千里被叛军俘虏了,但是叛军终于还是无法攻破潞州。
  日期:2018-06-22 10:00:03
  第二、占据山西才可以拥有地缘上的优势。
  翻开中国地形图,我们就会看到,安禄山的老巢所在地河北以平原为主;而紧临河北的山西却是以高原为主。占据河北的叛军,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山西,政府军就可以一直拥有居高临下的战略的主动权。
  事实上,因为安禄山没有选择上策,所以山西两大军事重镇太原、潞州,一直控制在政府军手里。在这种背景下,郭子仪、李光弼拥有居高临下的优势,随时可以率军插入河北。
  事实上,颜真卿可以劝说河北官员大批反正,主要说词就是,山西还控制在政府军手里,所以西北军随时会大批从山西杀入河北的。希望大家必须得认清形势;否则政府军杀过来,你们可别怪政府军和你们秋后算账。[注2]

  总的来说,叛军不能占据山西,除非他会集中兵力困守河北。否则,河北就是会成叛军最大的空门。
  一切是显然的,只要叛军敢分兵南下中原,或是从中原西进关中;控制山西高原的政府军,就可以随时进东下进攻河北;兵力分散的河北叛军,面对政府军这种进攻,通常只能一败再败。
  所以造反三五个月后,安禄山从洛阳回望河北,似乎只有范阳为中心的地区,孤零零的悬挂着安禄山的旗帜。面对此情此景,安禄山一时都绝望了。[注3]
  日期:2018-06-22 10:03:33
  第三、开局就集中力量夺取山西,然后一路向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打破西北军事力量的整体部署。因为顺着这条路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直扑西北军区。
  事实上,因为安禄山没有选择上策,所以整个西北就成为政府军反攻的主战场。因为西北朔方、陇右、河西三大军区(加上新疆安西、北庭两大军区,就是五大军区),一直完整的保存着,并且控制在大唐帝国手中,只要大唐帝国与回纥、土蕃实现某种默契,就可以大举反攻了。
  因为安禄山后来侥幸夺取了长安,所以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安禄山对西北的控制力非常强大。其实呢,安禄山对西北的控制力非常有限。
  因为叛军虽然控制了长安,但是西北的五大军区(帝国多一半的军事力量都在这里),始终控制在大唐帝国手中。大唐帝国一直无力反攻,仅仅是因为与回纥、土蕃无法达成共识。如果大唐帝国只有安禄山一个对手,就安禄山留守西北的军队,估计不够大唐帝国伸筷子一夹。
  通常的历史书,总会有意无意的模糊这个事实,所以看到后来大唐帝国大举反攻时,一个多月就打得叛军砖崩瓦解,常常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因为简单的看,好像就是唐肃宗就是靠一个太子(或抢班夺权而来的皇帝)称号,拥有了神奇的力量。

  当然了,再简单的看,好像就是四千回纥军神功无敌,所以才取得这样不可思议的战果,其实呢,我们也不想一想,如果回纥四千军队就有这种神功,那回纥派上四万大军,岂不是当时就可以实现满清后来的成功?
  其实呢,大唐帝国可以翻盘成功,是因为西北三大军区(加上新疆两大军区一共是五大军区),都完整的控制在大唐帝国手中。关键是,整个西南、江南还控制在大唐帝国手里,只要大唐帝国能与回纥、土蕃实现一定的默契,随时都可以大举反攻叛军的。
  日期:2018-06-22 10:04:48
  看到我这样分析,也许会让人感觉,如果安禄山选择上策,就能如何如之何了。其实呢,上策自然有很多优点,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选择上策,一旦在前线遇挫,安禄山就没有什么回旋余地了。
  一切是显然的,安禄山在造反之初,就全力争夺这种驻军众多,而且地形复杂的地区;并且直逼大唐军事主力云集的地方,很容易开局就一再受挫的;甚至而言,一开局就让政府军打得抱头痛哭,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开局如果打成这样,安禄山只会败得更惨。
  总的来说,选择上策,仅仅是存在一举摧毁帝国主要军事力量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谁灭了谁,还真是不一定的事。
  因为类似的原因,安禄山选择了下策;当然走着走着变成了中策。
  日期:2018-06-22 10:06:00
  安禄山可以选择的下策,就是趁帝国政府没有防备之时,先集中兵力夺取河南。
  这种选择,好处也有三个。
  第一、整个河南地区地形简单,利于骑兵作战,而且相关地区没有驻军,在中央政府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安禄山就集中力量大举进攻这里,应该可以迅速席卷这里的。
  第二、整个河南地区经济富裕,夺取这里就可以让叛军拥有一个广阔的后勤基地。在这种背景下,就算战争进行的不是太顺利,安禄山也有足够的回旋空间。
  从这两点去看,安禄山选择下策,开局就可以很容易取得一系列重大的胜利,并可以让自己拥有更广阔的后勤基地。

  处于安禄山的位置上,相信人们都会很容易做出这种选择。因为趁自己握有先下手为强的机会,先开局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并夺取广阔的后勤基地,怎么看,也比在敌强我弱之际,上手就和大唐帝国决战好啊!
  第三、夺取河南,向南还可以威胁帝国政府的大后方,一切是显然的,安禄山占据河南,整个江淮就会震恐。
  更主要的是,江淮地区也没有驻军,如果进行的顺利,安禄山派军长驱直入江南,一举就可以把大唐帝国的统治秩序,最大限度的打得偏离轨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