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第13节作者:
泪痕春雨 比如说,唐帝国解决后勤这块就有三个途径,一个是军屯和营田,就是国家分配大片土地,由专门的国家机构组织士兵、团练或者租给民众来耕种,收获粮食。理论上,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好办法,而且国家组织士兵耕种,还可以巧妙的把部队平时的训练组织管理,和战时的指挥系统分割开来。可问题是,作为一个国有农场的经营模式,军屯和营田的效率和里面的腐败侵吞,是不言自明的。我们举个例子,唐帝国的马场也是由国家经营的,太宗高宗前期,总体效率还比较高,最高时期育有七十万匹马,到了后来逐渐腐化失效,开元初期一度只剩下24万匹,损失了三分之二。
所以,一旦决定成立节度使,一旦决定授予军队更大的权利,去主动出击边境的敌人,你就必须要保证其后勤,那么营田使就自然的被节度使给兼了,因为军队日常战斗越来越多,粮食需要和训练、作战的时间都越来越需要由军事领袖统一调配,营田军屯的日常工作,再由不懂军事的部门和系统来管理和控制,就会与军队的需要产生矛盾,并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和后勤。而随着营运使普遍被节度使兼任后,这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官职问题,而是两个系统被合二为一了。
当然,仅靠军屯营田是满足不了需求的,还需要国家从常备仓里调拨大量的粮食和物资,这里的调拨存在一个转输的问题,这又是完全由政府控制的效率低下的大型工程项目,在161楼就已经介绍过不同的组织形式带来的消耗是何等的天差地远。当时要转输边军粮草物资,就需要转运使的机构来负责,以安禄山控制的范阳、卢龙两镇,需要大量从河阴仓运送物资,有陆运使和水运使两个机构负责海运和陆上运输。同样的,由于国家运营的极度低效,在常备军队数量激增,对转输数量和时间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把转输的工程放权给地方就成为提高效率,满足藩镇需求的必然,于是转运使,陆运使、水运使这样的职务,也往往被节度使兼任了,地方转输相关的系统,也就和军队系统逐渐合并,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节度使的控制力。
接下来还有部队的薪水和奖励,前面介绍,在缺乏国家信用的货币调节的情况下,采用绢帛来代替货币,那么就存在一个截留的问题。因为绢的运输也很不容易,运到仓库再运回来很容易耗损,现在招募的军队数量激增,每年不包括战争奖恤就需要上千万匹的绢帛,而主动出击的军事要求,战争的奖恤数量不必日常开销少。所以在财政捉襟见肘的现状下,为了减少耗损,往往地方的租庸调的粮食和绢帛,都会大量的就地截留。这就需要地方行政系统和军队系统的密切配合,你地方能征收多少赋税,数量准不准确,能不能及时到位,能不能更好的输送,这些决定地方官员政绩的东西,节度使就有了很大的话语权,至于军队里的人事权利,唐帝国此时连货币调节手段都没有,根本无力掌控军队的后勤,自然无力阻止军队领袖对军队人事的全面掌控。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就能大体理解为什么节度使的权利会越来越大,走向失控,接下来就容易理解为什么玄宗只能在关东三镇和关内三镇之间反复平衡了。
但是我们还需要几个常识,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楼主说关内三镇对皇帝的威胁远远大于关东三镇,为什么皇帝需要一个安禄山似的人物统筹关东三镇,为什么玄宗皇帝难以下决心调整关东三镇的布局。
这是因为关内三镇的后勤压力远远大于关东,导致关内三镇的后勤组织进一步失控。关内主要的后勤基地在于关中地区,可是随着关中的水土流失,政治经济组织模式的变化(比如府兵制度和关陇贵族为代表的豪族后代云集关中导致税源大减),以及官僚组织的急剧膨胀,关中实际上已经养不起全国性的政权了。从董卓、李傕和郭汜时期,我们就可以看出,关中已经养不起全国性的政权了。而到了唐帝国时期,有了完备的记载和统计,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到这一点,高宗皇帝开始,到武则天以来,首都长安每年的粮食缺口是二百万石!而低下的政府直营的运河漕运效率,导致每年的转输能力最多只有八十万石,每年净缺口达到一百多万石!所以没有办法,唐帝国只有频繁的迁都洛阳,玄宗皇帝开元年间,也不断迁都洛阳,直到开元二十一年,在裴耀卿的主持下,唐帝国迎来了漕运的组织和技术的革命,每年向关中的转输能力超过二百万石,从而玄宗皇帝终于可以不用往洛阳跑了。具体细节我们等到楼主的隋唐大历史还会细述。
我们可以看到,又是实物经济下,大政府的组织效率的低下带来的无可挽回的恶果。在府兵制崩溃以后,帝国连首都的粮食都满足不了,又拿什么去满足边军呢?开始的时候,张说主持期间,采用的办法就是大裁军,一裁就是二十万,然后用免除色役的方式,从被各级政府部门非法合法占有的色役和逃亡人员中招募壮士(这些人基本都是本来就吃财政饭的人)代替府兵和禁军宿卫京师。可问题是如前所述,这些节流的措施,无法满足边疆日益紧张的局势,更无法满足雄才大略的玄宗皇帝的主动进攻的愿望。怎么办?
于是随着关西三镇的设置和人马不断庞大,一个新的解决军粮的制度诞生了,就是和籴。在161楼已经为大家介绍过,就是政府将粮草的征集贮存和转运等相关的一系列工程项目,大量的转包给了民间机构,利用商业化的社会分工带来的效率的巨大提升,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和籴的规模达到了每年60多万贯钱加四百多万匹绢!
在一个连货币信用都没能建立,还需要靠实物作为主要等价交换物的帝国,这种向民间的转包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政府对后勤彻底的失控了!在关东,虽然军屯营田系统、转运系统甚至地方行政系统,都逐渐被节度使的军事系统所侵占,但至少物资的收集和贮存仍然主要掌控在帝国的手里,帝国仍然有力掌握军阀的命脉。可是在关内呢,连这一点最后的制衡也失去了。
我们可以简单的想一下,如果太子和三镇的一两个军阀眉来眼去的,突然说皇帝你身边的小人太多了,我们都觉得还是太子英明神武,鸟生鱼汤,您还是提前退休享清福去吧。你说皇帝该怎么办,哪怕三镇只有一、两镇有这个强烈意愿,也会让玄宗皇帝束手无策,因为太子和军阀都有能力掌控大量的绢,而常年的和籴意味着,民间已经有了成熟快速有效的与政府交换粮草的渠道、机构和人员组织,只要有绢,太子就足以撇开帝国中央的束缚,获取到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从而长期与皇帝形成相持,此时,如果没有关东强镇的强力支援,皇帝会有什么下场就很难说了。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楼主的所说的内容,理解楼主说的为什么皇帝会一天之间杀三个儿子,理解楼主所说的为什么皇帝对太子问题如此敏感;理解楼主的举例,为什么王忠嗣和太子就那么有的没的沾那么点边,就会立即被拿下,失去政治生命;最终理解楼主所说的玄宗皇帝关东关内诸镇布局背后,不得不为的一面。
=
这个分析的视角足够宏大。
我这个长篇估计还进入不了这个层面,感谢你的补充。
作一个自命唯物史观的作者,如果晃能进入这层面分析历史,多少是一种遗憾,但是我现在只能顺着我的视角,继续向前分析,希望可以走得更远、走得更深,所以这一两年估计是无法达到你这种层面。
感谢你的精彩回复。
日期:2018-06-05 20:06:34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