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主要战争》
第5节

作者: 小克TY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5-23 12:05:50
  曹操的父亲曹嵩,字巨高,是曹腾的“养子”。允许宦官“养子”,大概是从东汉开始的。因为当时的宦官“高冠长剑,纡朱怀金(佩朱绶怀金印)者,布满宫闱”,“府署第馆,棋列于都鄙(星罗棋布于大小城市)”,金银财宝“盈仞珍藏”,“嫱(姬妾)媛(美女)、侍儿(侍妾)、歌单(歌童)、舞女之玩,充备绮室(华丽的屋子)”。爵位、财产都需要人来继承,没有亲儿子怎么办?“养子”便应运而生了。曹腾之前权宦郑众、孙程、良贺都有“养子”,而且都袭爵封侯。在既成事实和权宦的压力下,皇帝不能不承认其“合法性”。 阳嘉四年(公元135年)二月,年轻的汉顺帝下诏,“初听中官得以养子为后,世袭封爵”(《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这开了历史的先河,自此以后,直至明清,宦官“养子”便成了无可非议的“成例”被沿袭下来。

  既然是“养子”,必然另有所出。那么曹操的祖宗到底姓什么呢?陈寿作《三国志》、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这两个大知识分子还未搞明白,所以只好存疑,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意思是没有人知道曹嵩是从哪家过继来的。袁绍发布的讨曹操檄文说,“父嵩乞丐携养”,只是说出身卑微,而没有说他姓什么。首先提到曹嵩姓氏的是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吴人作《曹瞒传》及晋人郭颁《世语》,说:“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后来,元人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也说:“曹氏,夏侯氏之出也。”从陈寿作《三国志》将夏侯与诸曹合为一传,以及曹操对夏侯诸兄弟的确视同本家的情况来看,这个说法也并非无稽之谈。

  曹嵩曾为司隶校尉,灵帝时擢拜大司农、大鸿胪。后来有点官迷心窍,通过贿赂宦官、出钱一万万买了个太尉的官职(另一说是当时朝廷公开卖官)。因而被袁绍臭骂为“因臧(赃)买位,舆金替宝,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注引《魏氏春秋》载袁绍讨曹檄文)。曹嵩在史书上没有留下什么政绩,大概为官平平。他没有曹操那样的胆量,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花天价买的“太尉”官职,不到半年便被免去。儿子起兵后,他没有积极支持,也没有坚决反对,但“不肯相随”,带着小儿子曹德跑到琅琊(今山东胶南境)避乱,结果被徐州刺史陶谦的部下杀死。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把家世搞得模模糊糊的始作俑者就是曹操本人。东汉末年,重视门第之风已很盛行,曹操虽然很讨厌重门第轻才干的风气,但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身世。他对自己的亲祖讳莫如深,从不讲起。曹氏为当时大族,家势显赫,父亲曹嵩因曹氏而进而贵,官至太尉。如果曹操无视荣华富贵从曹氏而来,继别立宗,无异于自取其辱。而且自己的祖宗同曹氏相比差距甚远,即使不像袁绍所说的那样,曹嵩为“乞丐携养”,但肯定不是富贵人家,否则不会作人家的养子。就如同现今,如果不是家庭条件不好,不会去做上门女婿一样。曹操隐其所出,把自己的家世置于同各政敌的家世相等或相近的地位,无疑在客观上增加了自己的号召力。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人们,包括曹操的政敌也不提及他的真正祖先呢?原因可能是:第一,在当时人眼里,曹嵩既为曹家“养子”,其后人就是曹氏的后代,名义上就不再是原父母的儿子了,从继统上说就同父母断绝了关系,也就不应有别的话可说。第二,在某些人特别是他的政敌看来,把曹操视为“奸阉遗丑”的后代,臭骂一通,何其快哉,管他那么多呢。
  日期:2017-05-24 12:37:23
  史称: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机警、有权术”,说的是机灵能干,反应快捷,遇事会随机应变;又诡谲多诈,工于心计。“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说的是无所拘束,任性行事,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也不认真学习,没什么专长。“世人未之奇也”指当时的曹操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但是惟有桥玄、何颙(yóng)对他另眼相看。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南)人。灵帝初为河南尹,转少府,大鸿胪,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迁司空、转司徒,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迁太尉。后以久病策罢,拜太中大夫。死后“家无居业,丧无所殡”。据说曹操地位卑贱时,曾去看望过桥玄。桥玄见而异之,说:“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后汉书·李陈庞陈桥列传》)并愿以妻子为托。曹操常感其知己,在后来的戎马岁月中经过桥玄墓时,还去进行了祭拜,并写了一篇很漂亮的祭文【见《后汉书·李陈庞陈桥列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褒赏令》载文略有不同】。

  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今湖北襄阳东北)人。因与陈蕃、李膺相好,被宦官诬陷,于是改名换姓逃亡到汝南(郡治今河南息县),所过之处皆结纳豪杰,在荆州、豫州一带颇有名声。袁绍仰慕其为人,也暗中与他往来。党锢解除后,在司空府任官。董卓秉政时,何颙曾同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除董。后因他事被董卓收捕,忧愤死去。史载,何颙见到少年曹操时,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后汉书·党锢列传》)

  桥玄为了让少年曹操及早显名,曾介绍他去结交许劭。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讲节操,好品论人物,以看人看得准而被人赞誉。东汉末年有一个风气,叫作人物品评。即一个人要出人头地,要混入上流社会,必须要有著名的人物品评家品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给写个鉴定,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许劭就是当时有名的人物品评家。他在每月初一,与一些有名望的人,要对当时的乡党人物发表一次评论,因此称做“月旦评”。

  曹操为此常常“卑辞厚礼”去找许劭。但是许劭很看不起他,不肯发表意见。后来曹操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估计也是有点见不得光的手段,许劭这才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郭符许列传》)【注:这句话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中则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且成为家喻户晓的评语被流传至今】
  从以上可见,曹操生长在一个既贵且富的大官僚家庭。少年时狂荡无羁,有点纨绔子弟的泼皮之性,但同时也被有识之士刮目相看。当时,受曹腾之荫,曹氏家族很多人都做了官,有的官至尚书令,有的为地方太守,社会关系广泛,盘根错节,已形成一股势力。这样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为曹操顺利踏入仕途铺平了最初的道路。
  日期:2017-05-25 20:59:45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