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主要战争》
第3节

作者: 小克TY
收藏本书TXT下载

  十一月,皇甫嵩转攻下曲阳,黄巾主帅张宝战死,获首十余万级。桓帝得报大喜,拜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兼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又以黄巾既平,遂改元中平。至此,黄河南北的三支黄巾军主力,起事仅仅九个月就都被击溃。其后继起的其他黄巾军如青州黄巾、白波黄巾、益州黄巾和冀州黑山军亦先后遭到地方军阀的镇压而失败。
  日期:2017-05-17 20:46:45
  从秦末以来农民起义战争的发展过程来看,黄巾起义比之陈胜、吴广起义和绿林、赤眉起义有相同的进步意义,而在起义的策略上更为巧妙。
  一、黄巾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简称“黄天太平”)”,指出了东汉王朝必然要被消灭,并明确了农民政权一定要建立。比陈胜、吴广只提出“伐无道,诛暴秦”更为进步。

  二、起义事先有秘密的领导人。张角利用“太平道”这一宗教组织形式进行了十多年的长期秘密准备。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都拥有信徒,多至数十万人。张角将他们组成三十六方,每方六、七千至万余人不等,各设渠帅统率,统一由张角指挥。
  三、事先拟定了大规模起义计划,后来因起义计划暴露,临时飞告各部,提前于二月起义,并规定人人头戴黄巾作为标志,这表现了前所未有的组织力量,所以起义一爆发,“遐迩摇荡,八州并发,烟炎绛天”(《后汉书·百官志五》注引应邵《汉官》)。
  四、利用宗教,在传道治病的掩护下,进行宣传组织,便于麻痹官府,接近群众,所以有些官吏认为“以善道教化,为民所归”(《资治通鉴·汉纪五十·汉灵帝光和六年》),不加禁止,这就有利于起义发动。
  日期:2017-05-18 11:03:25

  黄巾起义的失败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客观方面有它难以战胜的敌对势力:东汉王朝虽然是腐朽的,但比起秦二世和新莽的统治却有力的多。它手里直接掌握有强有力的武装力量,不比秦二世和新莽,把大量的军队调去戍边或用于对外战争,当起义风暴掀起后,东汉政权不像秦二世那样惊慌失措,而是下令“大赦天下党人,还诸徙者”(《资治通鉴·汉纪五十·汉灵帝中平元年》),以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鼓励各地豪强地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修筑坞壁,扩大武装,组织起来抵抗黄巾军;下令各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并向朝廷推荐有作战经验的人听候调用;编练新军,镇压起义;还发出宫中藏钱收买官兵,用西园马匹装备军队,扩充骑兵。可以说,东汉王朝是联合统一了统治阶级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对付黄巾军。这是因为,黄巾起义直接危及统治阶级的生存,统治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促使统治阶级内各个集团自然地联合起来对付农民起义军。而在当时的具体情况下,各统治集团反对黄巾军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且想在农民起义军动摇东汉王朝统治的波涛中,发展他们自己的势力,实现他们各自的野心,这就增加了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疯狂性和残暴性。黄巾起义遭到失败,除了自身的弱点之外,这是一条重要的客观原因。

  在军事部署上,东汉王朝采取了“进剿和防堵”两相结合的措施:一方面调派部队进行镇压,并命南阳一带的地方官加强防守,隔绝各部黄巾军的联系,把三支黄巾军的主力封闭在起义地区,予以各个击破。另一方面派外戚何进为大将军,统率左、右羽林军,屯兵都亭以保卫京师,并星夜派兵进驻洛阳外围的函谷、广成、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个关口,以加强京师外围防御,使起义不致冲垮东汉王朝的指挥中枢,影响它的发号施令。这些部署给黄巾军夺取胜利在客观方面造成了大的困难。

  从主观上来看,黄巾军有它自身组织领导上的缺陷和军事战略、策略运筹上的失误。
  一、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
  起义领导人张角既然利用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太平道”进行宣传组织,所接收的信徒,包括后来担任各方的渠帅,不免多为市井的平民和农民。他们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不懂政治战略和军事战略。他们参加起义,攻州郡,打坞壁,杀官吏,斗豪强,有破坏旧制度、旧秩序的豪情壮志,但缺少巩固胜利,建立新的统治政权的才干韬略。起义力量愈壮大,破坏的地方愈多,给它本身带来如何安定社会秩序的问题也就愈多。他们提出“黄天当立”,但应如何“立”,没有一套具体的章法。结果“黄天当立”成了空洞的政治口号,只能鼓动于一时。

  二、没有建立起后方基地和有组织的战斗部队
  组成起义军的基本力量起初是大量的贫苦农民和流民,以后加入了在地主坞壁内受尽苦难的徒附和农奴。他们扶老携幼,全家随军,起义军中既有精装男丁,亦有老弱妇幼。表面看起来,阵容庞大,声势浩荡,但行军作战,部队行动受拖累,将士有后顾。自古以来,家属随军作战,兵家所忌。起义军的主要领导人在领导农民群众杀贪官,清官府,打坞壁,没收他们的财产后,没有重视建立自己的的地方政权,安置将士家属,从事生产,以减除部队行军作战的拖累,起义军受到官军重兵进攻时,遭致失败。

  三、缺乏统一的指挥和互相的配合,各自为战
  起义军在战略指导上,缺乏统一的指挥。起义开始时,有统一的行动计划,所以出现“八州并起”,天下响应的大好局面。但是起义以后,失去了统一指挥,各自为战,互相之间难以支援和配合。张角和他的兄弟张梁、张宝只坐镇河北广宗一地,既未能建立统一的指挥以指导各地起义军的行动,也未能主动与其他起义军配合。当皇甫嵩、朱儁率军镇压颍川的波才部时,其他起义军纠缠于当地的官军,未与波才部进行有力的配合,以致政府军击破波才部后,又转用兵力反击南阳地区的黄巾张曼成部。结果,各路黄巾军被封闭在各个起义地区,互不连系,致遭各个击破,这是黄巾军在战略指导上重大的失误。

  四、攻坚守要,消耗实力,未运用流动作战的战役指导
  起义发动时,攻官府,打坞壁,诛贪官,杀豪强,使起义在广大地区轰轰烈烈地发动起来,这是必要的,但在政府军集中力量开始镇压时,继续胶着在一个地区,攻打坚城或困守孤城,给敌人以“聚而歼之”的机会,都是失策的。如:波才部长期攻打长社,张曼成部坚守宛城,他们打得虽然英勇顽强,但消耗了自己的精壮力量,终遭失败。如果起义领导人认识到敌强己弱的整个形势,在作战指导上有统一的战略行动,避免在没有必要略取或坚守的地区如长社和宛城与敌人打硬仗,拼消耗,而采取机动作战,避实击虚,与敌周旋,积蓄力量,壮大自己,可能会逐步导致胜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