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11-15 13:12:49
清朝实施剃发令成功,普及满语却失败,知道原因后我笑了
面对清朝推行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两者选其一,仁人志士宁死不屈,但是最终还是普及了。但是在普及满语的过程中,中华汉文化用她极其广博智慧的胸怀最终同化了满族文化。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防止汉人造反,颁布了诛心的政令—剃发令。
虽然遭到了激烈的反抗,最后也成功的实施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留头不留发。
剃发易服难道就真的能让汉人打心底里臣服满清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毕竟汉文化数千年之积累不可磨灭,满清统治者深知这一点,
所以他们紧接着筹划下一道政令,那就是全国普及满语。
非常幸运的是,清朝统治者跟他们的前辈蒙古人一样,在消灭汉语这件事上失败了。
早在元朝,忽必烈就想消灭汉语,把汉人都变成彻彻底底的蒙古人,以求江山永固。
但是由于蒙古语太落后,本身就是从维吾尔语临时改过来的,
因此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推广开。
清朝统治者认为,元朝灭亡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普及自己的语言,
所以这一次,一定要普及满语。
现实却给了满清统治者一个响亮的巴掌,推行满语失败了,
而且失败的原因,令满清彻底放弃普及满语。
好奇的我想知道满语为什么普及失败,知道原因后我笑了:
一、跟汉语相比,满语先天残疾
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本身就是一种不太完善的小语种,
汉语里很多音满语发不了,汉语里很多意思满语也表达不了。
由于满族是渔猎民族,日常生活也不需要多么丰富的意思表达,
但是清朝入关后,要是治理国家的话,用满语根本玩不转,
很多关于政令制度的词,满语里根本就没有。
这令满清皇帝很是尴尬,为了便于统治只能主动向汉臣学习汉语。
二、百姓文盲太多
在古代,读书人只占少部分,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一辈子务农,
对于语言这个东西,都是会说不会写。
汉字都不认识几个(古代汉字是正体),这种情况下还要普及满语,简直是在搞笑。
早在明朝时,藩属国朝鲜曾普及汉语,但是几十年后只有读书人学会了,
老百姓还是操着他们的高丽话,
后来无奈的朝鲜国王为了扫盲,编出了通俗易懂的朝鲜语,这才慢慢普及,
因为朝鲜语只是简单地将高丽话用拼音拼出来,
导致现在很多韩国人的名字不翻译成汉语,都读不懂名字的意思。
三、方言多到你崩溃
曾经看过一个电影,一伙中国人在日本打黑工,一个日本丨警丨察带着翻译去问话,
结果翻译一句也听不懂。
翻译很崩溃地说:中国有上百种方言,我只听得懂普通话。
直到今天,有几个北方人能听得懂闽南语的,
尤其是湖南,因为山多交通不便,每个村说话甚至都不一样。
中国这多如牛毛的方言,成为语言推广最大的障碍。
每种方言都自成一派,不同方言之间都听不懂,
这时候再来个满语,老百姓表示:就算刀架脖子上俺也学不会能咋办?
四、满清皇帝变汉粉
普及满语这个事儿,初期受阻然后就一直拖了下去,
可是没等满语变完善呢,满清皇帝就已经换了好几代。
从雍正皇帝开始,清朝皇帝就变成了汉文化的狂热粉丝,平时交流处理政务基本都说汉语。
雍正没事在圆明园就穿着汉服,雍正的儿子乾隆更是迷恋汉文化,
收藏了大量汉族名士字画,并且每天都要写好几首诗,不然根本睡不着觉。
乾隆更是自诩在汉文化的造诣上超越了宋徽宗,对于那些书法名家的字他更是爱不释手。
综上所述,汉语得以保留至今,并不是满清统治者大发慈悲,也不是汉人誓死抵抗,
归根结底是汉文化在文化上太先进,满清非但不能消灭它,还反过来被它征服。
由此看来:任何想消灭汉语,或者废除汉语的行为,都是非常可笑的。
日期:2017-11-15 15:55:49
北京南下的火车,人很多,好在我们提前定的票,有座位。也就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所以也不感觉心烦。上车后,我一直闭目养神,一直在想问题:这次去京,解决了我心中的谜团,也彻底放下了悬着的心,同时也满足她一直希望能和我一起逛京城的愿望。
也许她有什么预感,也许只是她的一种习惯,坐在车上她一直握着我的手,把头靠在我的肩上在休息,我能感觉到她没有睡着。也许她也感觉到我在想什么事情没有睡着。
车到济南,她说有点饿,我买了两盒盒饭
吃点东西之后,她开始用手机听音乐,把其中一个耳机塞在我的耳朵里,手机里一直放着流行歌曲-可能有代沟,我觉得旅途中听一些轻音乐或者古典民乐好一些,听这些所谓流行音乐我不是很喜欢。但也不是不能听。为了不让她扫兴,她问我好听吗,我回答好听!-这也许是我的一个大缺点,往往会为了顾及别人的感受,做事情常常会宁愿自己委屈,也不会让别人扫兴。当然自己也常常宽慰自己这叫做“顾全大局”。
接近四个小时,高铁到我们所在的城市。下车后依然是她走地上去坐公交,我直接进入地铁站回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