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中国古代的神魔小说》
第24节

作者: 张延晨1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二天到了白民国。林之洋带着很多的绸缎和海菜拿去卖,唐敖请多九公上去玩。多九公道:“这个地方人烟甚广,地方富厚,语言也和咱们的一样,但是老夫以前和这里没什么缘分,每次到了这里不是有别的事情就是生病,今天沾你的光一起上去看看,这也是难得。”一块上了岸走了二里地,发现到处都是白色的土,远处有几座矾石构成的山岭,田地里种着荞麦,遍地开着白花,虽然有几个农民在那里耕田但是离得太远看不清楚长得什么样但是衣服是白色的,没多长时间,到了玉城走过银桥,周围的房屋店面接连不断,都是粉壁高墙,人来人往,做买做卖,热闹非常,本地的人不管老少个个都面白似玉,唇似涂朱,都长的两道弯眉一双俊目,没有长得难看的,而且都是白衣白帽,都是绫罗的打扮非常的白净,手腕上都戴着金镯子,手里也都拿着香珠,身上挂着宝石的小刀、戳纱荷包、打子儿的扇套、双飞燕的汗巾。还有很多翡翠玛瑙玩器,穿的衣服估计都用异香熏过,隔得很远就觉得芳香扑鼻,这时候的唐敖如同进了山**上,目不暇接的一面看着一面赞不绝口道:“这样的美貌,再加上这些穿戴,真是风流盖世!海外各个国家的人可能就是这里最讲究了。”再看两边的店面鳞次栉比,都是酒肆、饭馆、香店、银局。绫罗绸缎堆积如山,衣帽鞋袜摆列无数,其余的牛羊猪狗,鸡鸭鱼虾,诸般海菜,各种点心不一而足,真是吃喝穿戴无一不精什么也都有,满街满巷的酒肉香竟然直上云霄。

  林之洋和一个水手从绸缎庄出来,多九公迎上去问道:“林兄卖的东西有没有赚到钱?”林之洋满面笑容道:“俺今天托了二位的福,卖了很多东西,价钱也合适,一会儿回去了肯定多买酒肉请你们吃饭,现在还有几件荷包和腰巾之类的零星货物,要到前面找个大户人家卖出去,要不咱们一起过去?”唐敖道:“这样也挺好的。”林之洋让水手把卖的钱拿到船上去,顺便买一些酒肉,自己提着包袱和唐、多二人进了前面的的巷子里,林之洋:“这回好了,前面有个高大的门楼,看来一定是大户人家。走到门前的时候正好走出来一个长得很好的后生,林之洋说明来意,那个后生道:“既然有货物,为什么不让进去?我家先生还要买哩。”三个人正要往里面走,看见门旁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学塾两个大字,唐敖看见以后吓了一跳道:“多九公,原来这个地方是学馆。”多九公见了也吓了一跳但是往回走又不好,只得走进去。那个后生看见他们进去就提前进去报信去了。唐敖向多九公道:“这里的人长得清俊,他们天资聪慧博览群书肯定不要说。我们进去了,一定比黑齿国那回要多留点神才行。”林之洋道:“用不着留神,据俺的愚见咱就跟他说不知道。

  三人到了厅堂里,里面坐着一位教书先生,带着玳瑁边的眼镜,大约四十多岁,还有四五个学生,看上去二十多岁的样子,一个个品貌绝美,衣帽鲜明,那个先生也是一个美男子,里面诗书满架,笔墨如林,厅堂当中挂着一块匾,写着学海文林四个大字,两旁挂着一副粉笺对联,上面写着研六经以训世,括万妙而为师。
  唐敖和多九公见了这种阵仗,不但走路的时候轻轻的,并且大气也不敢喘。唐敖轻轻说道:”这才是大邦人物,气质与众不同,相比之下咱们这些人真是俗气了。”走到厅堂里也不敢冒昧行礼,只好站在一旁,先生坐在上面手里拿着香珠,看了看这三个人,望着唐敖招手道:“来来来,那个书生过来!”唐敖听见先生把自己称作书生,不知道自己在他眼里是什么样子,所以大吃一惊。
  日期:2017-05-25 16:00:20
  第二十二回 遇白民儒士听奇文 观药兽武夫发妙论
  话说唐敖忽然听到先生把自己叫做书生,吓得赶紧上前作揖道:“晚生不是读书人,我是做生意的。”先生道:“我先问你,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唐敖躬身道:“晚生生活在天朝,今天是因为卖东西才来到这里。”先生笑道:“你头上带着儒巾而且生在天朝为什么不承认自己读书人,难道是怕我考你吗?”唐敖听了这才明白他是从儒巾看出来的,只好说:“晚生年轻的时候读了几年书,但是做买卖很多年,读过的书差不多忘得一干二净了。”先生道:“话虽然这么说,估计也是能写诗做赋的。”唐敖一听见作诗心里就更慌了,说:“晚上从小到大就没有做过诗,连诗也从来没有读过。”先生道:“亏你生在天朝,连诗也不会写,肯定没有这样的事,你为什么瞒着我,快点说实话!”唐敖急切的说:“晚生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敢欺骗你?”先生道:“你这儒巾明明就是个幌子,为什么不会作诗,你既然不懂文文墨,为什么冒充我们儒家的样子,却不要自己的本来面目?难道你要用这个招摇撞骗吗?还是撞出一个斯文的样子要谋馆吧,我看你想馆把心都想昏了,算了,我出个题考考你,看你作的怎么样,如果作的好,我就推荐给你一个美馆。”说完就把《诗韵》拿出来,唐敖看见他把《诗韵》给拿出来心里急得要死,慌忙说道:“晚生如果稍通文墨,今天有幸在这里遇见了当代鸿儒,虽然想献丑,以便您指教,怎么敢自暴自弃不识抬举呢,而且有美馆推荐,晚生怎么敢不勉力而为,实在是不懂文字,所以让你失望了,希望你问问和我一起来的人就知道晚生不是有意推辞了。”因此先生像多九公和林之洋问道:“这个儒生真的是不知文墨吗?”林之洋道:“他从小就读书,还中过探花,怎么会不知道?”唐敖暗地里跺脚道:“大舅哥要坑死我了。”然后林之洋又接着说:“俺跟先生说实话吧,他知道是知道,但自从得了功名,就把书籍都撇在九霄云外,以前读的什么《左传》右传、《公羊》母羊,还有平常写的什么打油诗放屁诗零零碎碎都就着饭吃下去了,现在只剩下几段大唐律仪注单,还有许多账目,你要是考他律例和算盘倒是熟得很,不如老先生把这个美馆推荐给俺吧。”先生道:“既然这个儒生已经废业,看来是真的,你和那个老头会作诗吗?”多九公躬身道:“我们俩向来都是做买卖,从来不读书,怎么会作诗?”先生道:“原来你们三个都是俗人。”然后指着林之洋道:“你既然和他们一样,为什么要求我给你荐馆,可惜你生得白净,但是胸无点墨,就是出来做生意也应该要认识几个字,我看你们虽然是可造之材,但你们都是途经此地,要是你们在这里住上两年,我倒是可以指点一番,不是我吹,我的学问只要你们稍微领略一些,就叫你们终身受用,有朝一日回了故乡,经常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有了文名,不光是近处的朋友都找你,说不定还有有朋自远方来哩。”林之洋道:“在俺晚生看来,岂止是自远方来,而且心里还乐乎哩。”先生听了很吃惊,站起身来把眼镜摘了,从身上拿了块汗巾擦了擦眼,望着林之洋上下看了一眼说道:“你既然知道乐乎,明明是懂文墨,为什么故意骗我?”林之洋道:“这是俺瞎猫碰上死耗子,晚生无意中撞在经典上,至于这句话的出处我实在不知道。”先生道:“你明明就很懂,为什么还推辞?”林之洋道:“俺要是骗你,心甘情愿发誓让俺来世做个老秀才,十岁上学不离书本,一直活到九十岁才死。”先生道:“这么大岁数,你倒是愿意!”林之洋道:“你只知道活得长,哪知道从十岁上学活到九十岁,这八十年考试的苦处,也是活受罪。”先生坐下说:“你们既不知道文理,也不会写诗,没什么能聊的,站在这里就觉得俗不可耐,不如先出去,暂且到屋外头,等我吧学生的课讲完了再来看你们的货,而且我们谈文你根本不懂,要是你们站在这站的时间长了,我怕你们这股俗气到处传染,虽然我上智不移,但馆里的学生都是些孩子,一旦染了,不知道我怎么循循善诱,才能脱俗哩。”三个人只能诺诺连声,慢慢的走出去,唐傲心里还是扑扑乱跳,生怕先生仍然要谈文,想和多九公一块先走一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