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一个大坑,不知何时能填平》
第21节作者:
猪哟 第一,组成人员的差异。关西集团成员主要是武将,关东集团成员主要是由文臣转为武将的。这种差异导致关西集团的战斗力远高于关东集团,这也是关东集团都不敢轻易与关西集团交战的原因之一。(曹操当时还是个愣头青,自恃有作骑都尉时与黄巾军交战的经历贸然出击,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
第二、领袖的差异。关西集体的领袖是董卓。集团以凉州军为主,并州军为辅。凉州军里的主力是董卓的三千亲兵,主要将领长期跟随董卓在西部作战,对董卓的忠诚度相当高。并州军在吕布的统率下依附于董卓,虽然忠诚度相对凉州军较低,但仍然忠实于董卓。董卓是唯一的领袖。关东集团的领袖是袁绍。集团以州郡兵为主,各自忠实于自己的州牧郡守。主要将领虽然与袁氏家族多少有些关系,但并没有长期跟随袁绍,忠诚度比较脆弱。在集团凝聚力上还有个致命的漏洞,就是袁氏兄弟不和,出现两个都以袁氏家族的人为中心的不同阵营。如果袁绍兄弟同心的话,汉家天下还真的非袁氏莫属。
第三、政治目标差异。关西集团的成员几乎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目标。这与他们的政治水平、文化层次、地域限制和职业身份有很大的关系。这些人主要是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没有受过什么教育,长期在西北戍边征战,对政治运行、行政管理几乎是一窍不通。董卓自任相国,却不取消拥有实际行政权力的司徒,使得王允拥有充分的权力暗地里对付董卓。董卓外放文官出任州牧郡守,内任文官担任朝廷重臣,造成他们拥兵自重,拉帮结伙,共同反对自己的现象,其根源就在于董卓不懂朝廷行政运行的程序,手下也没有治理国家、地方的人才。他们的目标就只是低层次的、原始本能的**掳掠,最高境界也不过如董卓造郿坞,希图做一辈子土老财。关东集团的成员则多是儒学之士,生长于仕宦之家,受教于饱学鸿儒,对帝国的政治关系、运行程序了如指掌,是时局的变迁才使他们从士人转化成武将。拥有武装的现实无疑使他们在乱世中有了非分之想,他们的政治目标是很明确的。
第四、社会认同。关西集团边陲武将和甚至带有羌胡血统的身份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朝廷历来对武将的压制和戒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华夷大防的主流社会思潮,既是他们主政的外在社会障碍,也是他们自身内在的心理障碍。关东集团大多是根红苗正的红几代,不论是外在社会和内在心理,都有很高的认同度。他们有建构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和能力,社会也普遍认同和服从他们的治理。
因此,关东集团自成立时起就是个各自心怀鬼胎的假联盟。与其说他们是反对董卓,拥护袁绍,不如说他们是借这个名义获取自身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很难想象各拥数万人马的盟军都不出击,就算是害怕并凉劲卒的战斗力,不敢正面交锋,起码也应该接受曹操的建议,紧逼洛阳,坚壁清野,促使董卓做出或战或走的战略决定。如果不是白波军的活动有随时切断董卓与凉州的通道威胁的话,董卓不迁都,盟军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孙坚再威猛,也不能仅凭一支部队就能消灭并凉兵团。(董卓是主动迁都,并不是迫于孙坚的压力)
日期:2017-05-31 17:46:12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是曹操写的著名诗歌《蒿里行》,非常准确、生动地描述了关东集团兴起、分裂、造成的后果的原因和过程,既是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曹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关东集团分崩离析的根本原因。所谓势利,就是势力与利益。扩大势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政治、军事、社会利益,成为独霸一方的诸侯,甚至雄踞天下的帝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路诸侯不惜同室操戈手足相残。
第一个对盟友痛下杀手的是孙坚。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是富春孙氏家族乱世崛起,继而称霸江东、图谋天下的肇始人。史书记载孙坚是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之后,这和说曹操是汉相国曹参之后、刘备是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一样,都是附会之说,不必信以为真。这是中国史书中惯用的已经程式化了的为强化君权天授和将相有种的宿命论、血统论宣传方式。
孙坚就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孙钟是个瓜农。(南京有钟山,孙权时改为蒋山,就是避祖父的名讳)在下只要遇到有偶然性出现时就忍不住要啰嗦几句。如果孙钟不是个瓜农,孙坚的人生轨迹又会有所不同,历史也将不同。因为孙坚就是在十七岁时跟随父亲去钱塘(今杭州)卖瓜时,遇到以胡玉为首的一群水匪抢劫了商贾财物在码头岸上分赃,孙坚孤身一人持刀而上,吓跑并杀死一名水匪。孙坚因此出名,被官府征召为假尉,就是管理治安的临时官员。(古代也有临时城管哦)如果孙钟只是个耕种的农夫,孙坚就没有机会外出到钱塘遇到这件事情,出人头地就不知道是哪年哪月了。
日期:2017-05-31 17:46:40
第二年,也就是汉灵帝熹平元年(公元172年),会稽郡句章县许昌和儿子许韶起兵造反。许昌封其父为越王,自称阳明皇帝,郡内数县影响,有一万多人参与。孙坚以郡司马的名义召募了一千多士兵,与州郡一起合力击破了这次造反。扬州刺史臧旻(臧洪的父亲)上表朝廷为其请功,朝廷封孙坚为盐渎县丞,终于转正成为正式工。在以后长达十三年的时间里,先后任过盱眙县丞、下邳县丞。(这和刘备老是在县尉一级打转的情形相似,都属朝中无人赏识提拔,亦可证实其出身低微)也就在这段时期,孙坚周围聚集起了一支以“乡里知旧”和“好事少年”为主、规模数百人的武装队伍。(汉时官制,县丞的职责是“掌管文书、仓狱”,但孙坚的兴趣更多的则在武备,更适合做个县尉)
黄巾民变给了孙坚一展身手出人头地的机会。中郎将朱儁是孙坚同乡,奉命征讨黄巾军时征召孙坚为佐军司马。赴任之时,跟随孙坚在下邳的“乡里少年”都愿意追从前往。孙坚又招募了一些商旅和淮、泗精兵,共有一千多人,然后率领这支队伍“与朱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
在征讨黄巾军过程中,孙坚曾有过死里逃生的经历。在西华(今河南周口市内)与黄巾军战斗失利,孙坚受伤落马,昏死在草丛中,部下士兵被打得四分五裂,都不知道孙坚在什么地方。危急时刻,是孙坚所骑战马救主。识途骏马飞驰回营,刨地长嘶。正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的将士赶紧跟着战马来到孙坚落马处找到了孙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