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一个大坑,不知何时能填平》
第11节

作者: 猪哟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是个阴谋!

  这里面一定有阴谋!
  这就是个阴谋!
  日期:2017-05-08 16:52:16
  袁绍确实是冲着何氏家族去的,但并不是要去辅佐,而是去利用。何氏家族表面上看起来是第一家族,实际上何进是个“三无人员”:
  一无根基。因为妹妹成为贵人才摆脱了屠家的命运,祖宗三代没一个做官的。其拉拢袁绍、袁术兄弟,就是看中了袁氏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政治优势,想据为己用。
  二无声望。前面说过的郑玄、申屠蟠拒绝征辟,王谦拒绝联姻是最好的证明。
  三无威名。何进任大将军后没有带兵出征打过一次鼓舞人心令人瞩目的大胜仗。这点还不如弟弟何苗。何苗在任河南尹时,带兵讨平荥阳叛乱,因战功封车骑将军、济阳侯。何进任河南尹时,是遇到黄巾军叛徒来告密才立功的。这算什么战功啊?

  袁绍看准了这是个软柿子,才决定要去捏一捏。要利用何氏家族手里的皇权、军权来为自己服务,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何氏家族手里要没有这些权力,袁绍还不去呢。如果何氏家族是个德高望重、功名显赫的世族,估计袁绍也不会去
  袁绍的政治理想就是要当皇帝!在下先把谜底告诉各位看官,后面慢慢道来。
  日期:2017-05-08 16:53:01
  袁绍进了大将军府,一大批被袁绍营救出的党人和袁氏故吏,当然还包括他的奔走之友也随之而来。前面我们在对比何进与蹇硕的实力时所列举名单上的人,凭何进的声望是征召不来的,几乎全是袁绍带进来的。
  士人集团在宦官和外戚的争斗中,如果非要选择一方的话,他们几乎会毫无例外地选择外戚。士人信奉的是儒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儒学圣训已经刻骨铭心地扎在他们脑子里,他们天然地厌恶和鄙夷刑余之人的宦官。而外戚也是受的儒学教育,(像窦武少年时代就以熟悉儒家经典著称,名扬关西)在思想、理论体系上与士人有天然的亲近感。袁绍以杀宦官为名,士人集团自然趋之若鹜。

  日期:2017-05-08 16:53:50
  袁绍与士人集团要杀宦官,何进在杀与不杀之间犹豫不决。犹豫不决的因素确实是来自于家族的压力,母亲、弟弟、妹妹都反对他杀宦官。自己内心也有忘恩负义的愧疚。宦官集团在这一点上是赌对了的。士人集团则坚持要杀。何进不想杀宦官是因私利私心,士人集团要杀起码从表面上看是出于公利公心。在道义、道德层面上,何进是处于下风的,就被迫去杀。这就是何进杀宦官时思想和行动上三心二意一波三折的原因。

  杀宦官不是袁绍的首创。就在何进担任大将军后,韩遂、盖勋、刘虞等人都先于袁绍向何进提出杀宦官的建议,何进从来就没有采纳过。可这次不同了,袁绍可不是韩遂、盖勋可比的,后面还有一个庞大的士人集团。何进想不杀都不行。

  日期:2017-05-08 16:54:29
  那就杀吧。谁知何进刚准备杀宦官,就遇到来自母亲、弟弟、妹妹的反对。何进又犹豫了。袁绍是不会给何进犹豫的机会的,立即指使门客张津告诉何进,中常侍正在与长乐太后勾结。(即灵帝生母孝仁董皇后。董皇后死于189年5月,此事应在5月前)言下之意就是你不早点杀掉他们,他们就可能谋反,反而威胁到何氏家族。何进向何太后转告了这番话。没有证据说明何太后是听了这番话后才下手毒死了董太后,但逻辑上可以这样推论。因为后来何太后并没有同意何进诛杀宦官的请求,说明中常侍勾结董太后谋反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

  一计不成,袁绍又生一计,亲自去蛊惑何进,说当初窦武、陈蕃诛杀宦官之所以失败,主要是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现在我们应该征召四方猛将进京,以武力胁迫太后同意杀宦官。何进对袁绍是言听计从,佩服得象滔滔江水,居然同意了。
  日期:2017-05-08 16:55:28

  这是个很滑稽的理由。窦武杀宦官时,掌握的武装力量并不比宦官弱,之所以失败,完全是因为出现了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突然带兵回朝的意外。张奂是糊里糊涂地帮助了宦官,为此而悔恨终身。而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存在武力不够的问题。何进兄弟、袁绍兄弟都手握重兵,其中任意一个人所辖的军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灭掉宦官。蹇硕被杀后,宦官手里已经没有实力较强的军队了。还招的哪门子猛将啊?

  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侍御史郑泰、大将军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陈琳都劝谏过何进。郑泰说,“董卓强bao残忍,有无穷野心,若倚重他做朝政大事,将会放任他的凶暴和野心,必定会危害朝廷。你是皇帝的外戚,有辅政大权,应当坚持由自已决断,诛除有罪的人,实在不适合以董卓作为援助。而且事情拖久了就会生变,窦武的事正是前车之鉴。”陈琳认为,诛杀宦官是国家大事,不能使用欺诈的方式去恐吓太后。你现在是集皇家威严和军事重权于一身,杀宦官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就象用炉子里的烈火烧燎牲畜的毛发一样容易。但现在你反而要放下手里的利器,去求助于外人。大兵聚会,强者为雄,你倒持干戈,授人以柄,不但不能成功,反而会生出乱子来。何进不听,郑泰一气之下拂袖而去。还对荀攸说,何进这个人不值得辅佐。同时劝谏何进的还有时任尚书的卢植。

  相关史书上还记载了曹操听说这件事情后的评论。曹操认为杀宦官太容易了啊,去掉首恶就行,用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必招那么多外官。无论曹操说没说这话,反正何进是听不到的。曹操年轻时用尽九牛二虎之力都没能进到袁绍的核心圈子里去,一直就只是袁绍的一个马仔。
  日期:2017-05-08 16:59:41
  仔细分析一下袁绍让何进招的四方猛将,大致就可以看出其中隐藏的奥秘。
  1、前将军、并州牧董卓;(今山西、河北部分地区)
  2、武猛都尉丁原;(都尉,主要为武官职务,汉末时次于校尉,多为临时因事设置,事完即解)
  3、东郡太守桥瑁;(今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
  4、大将军掾属王匡;

  5、西园军假司马张杨;(假,临时)
  6、原并州从事张辽;
  7、骑都尉鲍信;
  8、都尉毌丘毅。
  看上去有八支队伍,挺壮观的。但其中真正拥有正规军具有较强军事实力的只有董卓的凉州军和丁原的并州军。(董卓虽然是以并州牧从并州而来,但所带的是其原来的凉州军)兵员最多的董卓也只有三千兵。其他的不是郡国兵就是临时招募的士兵,并且还不能同时到达洛阳。王匡、鲍信在泰山;张杨、张辽在并州;毌丘毅在丹杨。真正能到洛阳的武装也还是只有董卓和丁原。
  日期:2017-05-09 17:41:27

  估计还是有看官不大明白这份名单和袁绍有什么关系。直说了吧,奥秘就在董卓身上。原来董卓是袁绍叔父太傅袁隗的幕僚,即所谓的“袁氏故吏”,是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推荐的。袁绍招他进京,主要是希望他能像其他的袁氏故吏一样,遵守潜规则,听命于自己,为实现自己的野心效力。皇甫嵩的儿子皇甫郦曾经分析过天下豪强的实力,认为只有其父亲皇甫嵩与董卓有争夺天下的实力。袁绍如果能如愿以偿地得到董卓的支持,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取少帝刘辩而代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