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掘墓人---司马懿的奋斗》
第3节

作者: 子非嘉澍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司马防三十九岁的时候,董卓入京独断超纲,杀伐异己。
  忠臣义士们慷慨赴死,阴谋者们曲意逢迎拉帮结派。宦海浮沉多年的司马防,心念其家族沉沉浮浮几百年,早已郎心似铁,就这么看着同事们被拖出去或者斩首或者全族诛灭,昨天还一殿为臣的同事今天就成了刀下鬼,他就这么看着看着,像个观众一样看着,只要不涉及自己和身后的家族,他努力扮演好一个忠臣,不管主子是哀帝也罢是董卓也好。
  日期:2017-08-29 11:36:59
  ··········
  2、董卓出场
  东汉末年和三国的故事,董卓同学是绕不过去的关键人物。董卓同学的出场,就要说一下纠缠于有汉一朝的各种草原民族。
  西北的游牧民族始终是汉朝的一块腹心之患,从西汉到东汉,从汉高祖到汉献帝。
  凉州,史称西凉。包括甘肃、宁夏以及青海的大部,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冲突融合地带,是中原王国经营西域的必经之地。汉武帝时期,战神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走廊,大败匈奴,武威、酒泉、张掖、敦煌等地进入西汉版图,成为西凉的河西四郡。处于扩张期的西汉帝国一大批将星都出自西凉,素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之称。而由于西凉作为关中的屏障,其地位也非常重要,而西汉秉承秦朝的军功爵制度,立有军功不问门第均可享受爵位,受益于独特的战略位置和频繁的对外战争,成为关西子弟上升的重要途径。西汉时期,凉州和关东地区分别作为帝国的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互相有一种很强的互补作用,保持着一种平衡。

  但是到了东汉,这种平衡被打破了。
  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是关东南阳人,而其依仗的力量云台二十八将则主要是来自南阳郡和颍川郡的豪族。东汉定都洛阳,就标志着经济中心的东移,连原来龙兴之地长安都可以当做战略缓冲说扔就扔,更别说凉州了。凉州作为帝国屏障的作用消失,逐渐式微也就没有什么意外的了。匈奴威胁消除后,西凉的战略作用更加削弱,逐渐被东汉朝廷冷落,甚至边缘化。
  为了更形象一点儿,贴一张东汉末年凉州地区的形势图。

  日期:2017-08-29 17:12:32
  正所谓世事如棋局局新。从刘邦时就开始折腾汉朝的匈奴虽然不闹了,但羌乱肆虐有过之而无不及。匈奴虽然也是游牧的军事联盟,也挺彪悍,但匈奴起码有单于这一统治中心,杀了单于匈奴就散了,起码能群龙无首一阵子,其生活习性和轨迹也有章可循。而羌人则是更加松散的部落联盟,临时组织起来抢了就散,来是一阵风去时也是一阵风,没有统一的中央统治,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西汉虽然是代秦立国,但秦亡于农民起义,西汉的典籍制度大范围秉承秦制,军功爵就是其中之一,这也符合西汉初年积极扩张的国策。尤其是在武帝时期,为了经营西域不光大力推行军功爵制度,而且大规模向西凉移民屯垦。到了东汉,国策变成保守防御,不光放弃了军功爵制度,而且带兵的将领必须是文官出身,有带兵打仗的特长才能转为武将,像西汉时期那样靠不怕死拼军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再无可能,不读圣贤书满脑子之乎者也就别想有功名。西凉人对于东汉朝廷的不满情绪一天天累积,后来甚至有暗通羌人的,汉奸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东汉历史上共有五次规模较大羌人叛乱,对羌作战的初期东晋朝廷派出关东人司马钧主持对羌作战,就是前面提到的司马家的常败将军,也就是司马懿的爷爷。其战绩用四个字就能概括,屡战屡败。直到换掉司马钧,改派凉州本地三明皇甫规、张奂、段颎(三人字中都带明)才平息了羌人叛乱,而此三人都是凉州文官临危转为武将,由此可见东汉时期武将地位的下降。叛乱刚一平息,朝廷就宣三人回京并夺其兵权。

  东汉决策者不明白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退缩到关内,把凉州拱手让人并没有带来和平。到了汉灵帝的光和年间(184)爆发的黄巾起义更是把风雨飘摇的东汉搅得更加摇摇欲坠。
  鼓破更有万人捶。此时西凉的羌人和对现实绝望的汉人趁机联合起来叛乱,很快就成席卷之势进逼关中。东汉多年豪强把持,割据势力大都出工不出力,东汉帝国就要分崩离析之时,汉哀帝急命凉州将领董卓平定叛乱。就这样,凉州人董卓满怀多年被压抑被歧视的不平,在割据势力冷眼旁观的目光中,走上了平定羌汉叛乱的征程。一个被贴上凉州人标签的将种就这样站到了舞台的中央,肩负起了匡扶汉室的重任,你觉得这样的人是乱臣贼子是印象中那个猥琐的胖子么。每个人可能都曾经有这样的冲动或者幻想,在就这样在热血和梦想感召下的董卓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招募凉州猛士,建立了一只只听命于自己的亡命之师,挡住了滔天的叛乱,挽狂澜于既倒。

  羌乱平定后,东汉朝廷故技重施,要召董卓为少府,意在夺其兵权。前有三明的前车之鉴,董卓当然不会放弃自己用命换来的虎狼之师,无奈之下东汉朝廷改封其为并州牧,并允许其带兵赴任。
  东汉确实是气数已尽。
  189年中平六年,就在董卓带兵赴职之时,汉灵帝驾崩,一直以来与外戚势力互相倾轧的宦官势力十常侍害怕有变,将辅政大将军何进骗进宫中杀掉,不想消息走漏,外戚势力与割据势力袁绍等联合发动兵变杀进洛阳,收拾了宦官一党,然后清理了外戚势力,并以朝廷的名义下令禁止董卓入京。
  东汉的宦官与外戚之争,其根源是毫无根基小皇帝登基后受到外戚势力的打压,转而依靠最亲近的宦官,使得宦官势力在夹缝中生长并壮大起来。从88年的和帝一直到189年的灵帝,可以说是伴随了整个东汉一朝,三方势力不断相互绞杀,一直到刘姓政权瓦解。而且剧本都是一样,皇帝驾崩,新皇帝太小,皇后专权导致皇后家的亲戚把持朝政。然后过了几年小皇帝长大后不愿做傀儡,发现满朝都是外戚,能够依靠的只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太监们,于是小皇帝联合宦官发动对外戚势力的攻击,基本上每次都是宦官剿灭外戚,然后再过十几年皇帝驾崩,换一拨外戚,按照这个剧本再演一次,在东汉一朝都是这样没有一朝例外,直到汉灵帝驾崩,外戚和宦官一起被袁绍等人一锅端。

  董卓会不会把这个诏书当回事儿,其实有点儿脑子的人都会猜到。董卓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羌人拼命,挽救了大汉政权,你袁绍趁着外戚和宦官互殴下山摘桃子,还不让人董卓来分一杯羹。

  这是把人当傻子。
  董卓一点儿不傻,所以他立刻率军入京。现在的董卓军挟平定羌乱之势,是天下最强大的势力,袁绍等人见势不妙赶紧逃走。然后董卓进入洛阳,废帝自立。就是这个废帝自立,让董卓被打上乱臣贼子大魔头的标签到现在也洗不干净。其实董卓不废这个十岁的小皇帝,袁绍在洛阳一旦腾出手来也会废了他,一个十岁的孩子生在乱世生在帝王家,就像是野草一样卑贱,被废掉能够平安的活下去也许不失为一件好事,区别就是被董卓废掉或者被袁绍废掉。后来曹操就聪明多了,留着汉献帝当幌子,为自己的野心当遮羞布,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的选择是那个乱世所有的权谋者都会做出的选择,错误可能就是明目张胆的废帝自立,所以成了众矢之的。这个时代烂了,董卓的作为就是代表无数被伤害被剥夺的人们去撕烂这个时代最后的伪装,是乱臣贼子还是大刀阔斧的改天换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