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黑卫子夫---维基揭密之汉武谜团》
第4节

作者: 南方有樗
收藏本书TXT下载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皇帝,捧在手中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金贵得很,但在汉景帝刘启时,父亲更金贵,因为刘启有十四个儿子,既然儿子多,那当老子的就不太可能对每个儿子那么关注,而轮到儿子们希望自己是父亲眼中最得意的那个了。作为刘启所钦定的接班人,刘彻更希望自己能让父亲骄傲,所以在即位后,他一心想要完成父亲未竟的心愿。
  刘启这辈子最想做成什么事?历史告诉我们,是“削藩”,削减诸侯封地,巩固中央集权。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为了防止诸侯王过于做大,一意孤行,重用亲信晁错,根据晁错“反正不削藩这些藩王也会反,削藩这些藩王还是会反,不如就削他个娘的”的判断,不顾天时地利人和,强行削藩。当时诸侯王中实力最强的是吴国,刘启削来削去的,削到了吴国,决定将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并到中央来。这两块地方肥着呢,吴王刘濞也舍不得,而且他觉得不能光担个会造反的名义不造反啊,立马联合了七个诸侯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叛乱了。判断诸侯王会反和诸侯王真反了这是两回事啊,刘启急啊,为了平息这次叛乱,听了身边臣子的话,把忠心耿耿的晁错给斩了。诛晁错本来就只是一个借口,叛军当然不会退去,这一场战争仍在进行。最后还是谁拳头大谁牛,刘启靠武力,依靠当时的大将军周亚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硬把七国给打下来的。

  公元前154年,刘彻才刚刚2周岁,不能算亲自体验过七国之乱,但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七国之乱对他的影响实际上是非常之大,因为他周边的人都在讲当时的故事,讲战士们是如何的英勇,讲形势是如何的危急......更重要的是,刘彻在成长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他的父亲汉景帝刘启的痛定思痛后的解决办法。没错,汉景帝刘启实际上拿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诸侯王的办法,那就是大兴儒术。刘启认为,用儒术来框住这些诸侯王,让他们知礼仪,懂进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那就不会有背叛。

  刘启也算是个有想法就付诸于行动的人,他认为儒术好,那就重用儒生,甚至为了儒生可以和自己的母亲窦太后来个小对抗,要知道,刘启可是以孝闻名的,人称孝景帝。

  话说汉景帝时有一个儒生叫辕固生,原本是清河王刘承的太傅,因为研究《诗经》,后来做了皇帝的博士,很是得宠。窦太后听说了这后,就召辕固生来咨询《老子》一书。辕固生很不通事务,竟然说:“这只是平常的家长里短。”汉初以黄老治国,窦太后更是黄老的拥趸,听到这句话,非常生气,说:“怎么比得上管犯人的儒家学术呢?”盛怒之下,窦太后命令辕固生到猪圈里去杀猪。这可不是普通的猪,那是长了獠牙的野猪。汉景帝知道自己老娘很生气,但辕固生直言无罪,就借给了辕固生一把利刃。辕固生到了猪圈之后,手持利刃,一下就刺中野猪的心,野猪应手而倒。窦太后愣住了,说不出话来,没办法再给他加罪,只好就此作罢。(“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 “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史记.儒林列传》)

  由于汉景帝时代离汉初较近,黄老在诸子百家中仍然是一家坐大,汉景帝处处受掣肘,并未能将儒术发扬光大。
  “父亲未竟的工作,那就由我来完成吧。”从小耳濡目染的刘彻发下了大宏愿。
  日期:2017-04-02 22:59:29

  建元元年冬天12月,也就是刘彻刚刚继位九个月时,他下诏丞相、列侯,大小官员一起举荐贤良方正敢直言上谏的人员。当时的丞相是儒家卫绾,他奏请说:“下面的人推荐的贤良,有的是讲申、商、韩非子、苏秦、张仪这些人的学说的,会让国政乱掉,请把他们都罢免了。”(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汉书·武帝纪》)刘彻一听,甚合朕意,他更是听取了因“天人三策”脱颖而出的大儒董仲舒的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请注意,刘彻即位时才刚刚行了冠礼,还是个少年,他凭什么对儒术情有独钟,非它不可?更何况,如果他真的是从心底里觉得儒术好,他又怎么会把提出“天人三策”的董仲舒送到江都易王刘非处当丞相?留在自己身边不是更好?刘非可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前面说过,听到打仗可兴奋了,万一不小心将董仲舒给伤了咋办?
  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当然是继承刘启的遗志,希望通过儒术来实现对人的控制,来建立一种新的秩序,所以他来了个三斧头。
  第一斧头,让诸侯王们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就是别居心叵测地呆在长安城里。当时诸侯王都喜欢住在长安城,长安城好啊,是政治的中心,在长安进可攻,退可守。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外戚,大多娶了公主,更多的是同姓王放在京城中的暗探,比如说淮南王刘安的女儿刘陵就受父亲之托,在长安卧底,结交大臣和其它诸侯王,甚至不惜利用自己的身体,比如说岸头侯张次公,就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这些人成天盘据在长安,又与同姓诸侯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变成了诸侯王的耳目。早在汉文帝时代,就曾经下诏让诸侯王都回自己王国去,官面上的理由是,诸侯王们住在长安,离自己的封地太远,封地的赋税还得耗费人力物力送到长安来给他们,而且他们也没办法教化当地的百姓。但诸侯王们并不听这道诏令,后来还是汉文帝把丞相周勃给罢免了,让他带头去封地,这才让其它的诸侯王不敢不听话,只能回国。但到了汉景帝时期,因为扛不住压力,又废了这条禁令。刘彻觉得,诸侯王是悬在自己父亲头上的一把剑,这帮子人在京城该吃吃,该喝喝,再拉帮结对来对付朝廷,如果自己把诸侯再次赶回去,父亲在地下都会笑。

  第二斧头是提出废除关禁。本来汉景帝时期是没有关禁的,问题是七国之乱后,虽然朝廷赢了,但天下很乱啊,汉景帝没有办法,只能设了关禁,不让老百姓串来串去的。这说明这关禁也是无奈之举啊,刘彻认为把关禁废了,说明天下太平,这一定是父亲所乐意看到的。
  第三斧头是按礼来制定服制。这就不用再解释了,什么地位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大家都各司其职,各守本位。后来的封建王朝一直延续这个传统,从服饰上把人分个等级。比如我们常说“顶戴花翎”,实际上就是区别官位大小的一种服饰。顶戴是帽子顶上戴的珠宝,一品戴红宝石,二品戴珊瑚,依次往下,看看顶戴就知道是什么品级的官了。“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戴花翎的一般是有功之臣,可以根据花翎的式样来辨别功劳大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