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笔记(试图讲述一个完整、鲜活的西周)》
第55节

作者: 独孤晓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4-10 08:06:24
  这正是自己的妻子,阔别三年的新婚妻子。阿丁不顾一切的闯进了屋子,四目相对,歌声戛然而止,四行热泪夺眶而出。阿丁的父亲在大军归来前已经去世,四个儿子,他终究一个也未能盼回,他走的太匆忙了。
  只有妻子一人默默的守在家中,盼望着自己的丈夫早日归来,几成怨妇。
  好在苦尽甘来,在经受了太多的苦难后,两个苦命的人终究是盼到了彼此。他们已不再奢求其他,只求今后的生活安安稳稳。
  此时,屋外响起了锣鼓之声,阿丁携妻子走出屋子,看到一位新婚的新娘正从门前经过,细雨蒙蒙,人们在细雨中欢呼雀跃,为新婚燕尔送上祝福。阿丁和妻子静静的看着迎亲队伍走远,消失在烟雨朦胧中。
  三年前,他正是以同样的方式迎娶了自己的妻子。生活虽有不尽的苦难,但终究会有喜事,让人在苦难中看到希望。
  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堆雨其蒙。果蠃之实,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堆雨其蒙。鹳鸣於垤,妇叹於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於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堆雨其蒙。仓庚於飞,熠燿其羽。之子於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诗经 东山》

  五味杂陈,当笔者看到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时,笔者第一次看到了战争的可怕。突然间,笔者仿佛更能体会柏杨在晚年说出的那句铿将有力的话: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不是我们不愿去唱赞歌,只是当我们切身的感受到苍生的痛苦时,这赞歌也变的更加沉痛。
  日期:2017-04-10 19:08:28
  殷民
  历时三年的东方叛乱浩浩汤汤,席卷了大半个帝国,深刻的影响了周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及人口等各方面的格局,也彻底改变了周朝对于商遗民(下文称为“殷民”)较为宽松的政策。
  周朝建立之初,整个国家处于草创阶段,真可谓百废待兴、千头万绪,一切都等待着统治者做出重新的规划。不得不承认,周在代商之前乃是一个雄踞西方的方伯,虽说也是王畿千里,诸侯来朝,但她毕竟不是天子,也从未以天子的角度审视过天下,当武王初登天子之位时,也不免显得有些窘迫。
  尤其是在对殷民的处理上,更是显示出了这个新生国家的稚嫩。面对广袤的王畿,庞大的人口,周朝的决策着们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在万般无奈下,武王听取周公的建议设置“三监”制度,对殷民加以监管。
  俗话说,强龙尚且压不过地头蛇,更何况殷民本就不是一般的地头蛇,怎可能受区区“三监”的压制呢?这种周初的权宜之计在一开始就暴露出了它致命的弱点。
  武王何曾没有看到这一制度的致命性?只是,一来周朝刚刚立国尚有许多事务亟待解决,二来周朝的统治者确实拿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姑且只能听之任之。商朝立国六百余年被周所灭,在这六百多年间不知产生了多少的世家大族,其势力犹如参天大树的根茎般盘根错节,他们相互攀附,百余年间已经成为一张巨网,强大到即便商朝灭亡了,在这片世代生存的土地上周天子也奈何不得他们。
  如果不能彻底打破这张权力的巨网,就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将商王朝击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商朝就是这样一只巨虫。晚年的武王深以此为焦虑,为了彻底瓦解这些世家大族的势力,他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夜不能寐的晚上。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武王开始考虑将这些世家大族迁离本土,从根源上切断家族的势力。
  日期:2017-04-11 07:51:51
  殷民经历了六百多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了家族式的生产体系。在这些世家大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服务于商朝的官营手工业,他们当中有的是陶匠世家,有的是玉匠大族,有的是冶炼能人,这些匠人共同创造了商朝的繁荣。如果能将这些有着一技之长的匠人家族迁徙到各个诸侯国,使其服务于诸侯国,对于周朝的发展必定会做出不可限量的贡献。这不但将是一次技术的输出和扩散,也将充实诸侯国的人口,增强诸侯国的实力。

  武王甚至已经决定在镐京的东方,洛水河畔建立一个新的都城。这个都城除了便于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外,另一个重要作用便是安置殷民中的世家大族。在武王的构想里,那部分有着一技之长的家族可以迁往诸侯国,助力诸侯国的发展,还有一部分世家大族则需要迁徙到周朝的政治中心加以监管和教化。
  前者是由于自身的技能,经过六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一方颇具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后者则是因为其高贵的出身、显赫的地位而成为累世公卿、世家大族,他们往往没有一技之长,但却与商朝的王室沾亲带故。他们当中有的是王侯将相的后代,有的在不久前甚至还充当着王侯将相,他们是真正的前朝遗老遗少,其思想最为顽固不固化,其势力也最为强大。
  武王知道,只有将这些真正影响殷民去向的遗老遗少们控制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商朝残余势力对周朝的威胁。
  如果这次迁徙能够得以顺利实现,那无疑会对周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及人口分布等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武王并未能将这一切付诸实践,国事的操劳将武王耗的已是油尽灯枯,他没有来得及大展宏图,便带着遗憾,抛下了百废待兴的帝国,撒手人寰了。
  历史总是使人不胜嘘嘘,如果说武王的生命能够再延续一段时间,让他完成这次伟大布局,历史的发展又将会是怎样?是否这次耗时三年的东征可以避免?是否周公的功业将因此而减半?是否东方将不再需要太公这样一位方伯?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有待商榷。
  可是,历史终究还是吝啬了时光,武王终究未能完成这些,周公、太公终将要建立更大的功业为后世膜拜。
  日期:2017-04-11 20:02:25
  武王的遗志

  武王未能完成的遗志,终就在经历一场战乱之后由周公来完成。
  周公按照武王生前意愿,将殷民中有着一技之长的匠人分配到了各国诸侯国,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各个诸侯国的国人,享受着统治阶级的权利。不久后,洛水旁一座参照镐京建制的新城建成,是为洛邑。周公将殷民中最具影响力的世家大族迁居与此,严加看管和教化。远离了本土的遗老遗少们如同拔了牙的老虎,再也没有掀起任何的淘浪,很多年后,他们成为了周朝治下的顺民,为周朝的发展做出着自己的贡献。

  这种将世家大族迁徙而加强统治的做法是周朝的一大创举,在此后的千百年里,那些不甘被地方好强、大族欺压的帝王纷纷效仿,且屡试不爽。
  如果说周公只是简单的继承了武王的遗志,那么他也不值得为后人一再称颂。事实上,周公对这一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殷民威胁周朝统治的土壤。
  在分化了殷民的人口之后,周公还不失时机的将商朝原有的千里王畿加以缩减。在商朝都城朝歌的原址上建立了有卫康叔为首的卫国,并在此安插了八个师的军队,维护当地的安定,史称“殷八师”。周公只是将商矯hong王畿南部的一块土地赐给微子启,使其建立宋国,延续商朝的祭祀。其国土面积不但比武庚时期大大缩小,而且宋地处平原,无险可守,一旦宋国有变,周边的齐国、鲁国、卫国均可长驱直入平定叛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