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帝国的子民》
第56节

作者: laohu5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捡到温慧池是夏末的阴历9月,温肇氏往前推算,把农历的2月2,当了他的生日。除了好记,也图个龙抬头的吉利,企盼这苦命的孩子,能有出息的一天,温慧池连阳历生日都没有。
  温牤子平时寡言少语很少说话,却经常对着睡熟中的温慧池念叨着:“可怜孩子,家里有好日子过不上,这是惹到佛爷不高兴了,给你设下这一劫,非让你跑到我家,来遭这份罪呀?!”

  养父母都没大号,温牤子是正红旗,温肇氏是正蓝旗。都一样的少言寡语、吃苦耐劳、极具责任心。他们没有生养过孩子,只领养了一个父母双亡的本家侄女琴子,年长温慧池四岁。
  养父温牤子健壮勤劳,养母温肇氏勤俭贤惠。养父母的善良正直,对温慧池一生影响极大。
  为了养子养女,温牤子不惜耗尽自己的的一切。在温慧池的记忆里,似乎就没见他有过疲惫。无论整天忙碌着如何的疲惫不堪,只要见到孩子扑上来,就总是脸上挂着笑;只要不耽误活,还总是愿意把孩子背在身上继续忙碌。捡到温慧池的时候,温牤子已经是30大几的人了。
  温慧池从五岁开始读私塾,十二岁就被大字不识的温牤子,鬼使神差的送到了奉天读中学。
  去奉天读书,在当地富裕家庭都是很少见的。至今都让温慧池感到奇怪的是,打他记事养父母便精打细算,竟然都是为了攒钱把他送到奉天。两个苦了半辈子的苦命人,都是目不识丁。
  温牤子在此之前,还从没去江城和鹤城,更没去过奉天。据温牤子自己讲,只是小时候去过一趟佳木斯。他每年去趟伊正县城卖毛皮,平日平常打到鱼,就是打怵到几里地外的镇子里去,宁愿便宜些,都在岸边就卖掉了。和在伊正县城卖毛皮一样,到佳木斯就能多卖不少。
  温慧池从小就没干过活,即便读私塾的时候,养父母也不许他干活。年纪稍大一点懂事后,寒暑假回家,刚一伸手帮忙,养父母连同一天学也没上过的姐姐,不管谁见到,都会赶过来从他手中夺走活计,基本是同样的一句话:看书累了就上炕睡会歇着去,歇过乏了就去读书……。
  温慧池很懂事,且嗜书如命。进入中学后,新式学堂的教育方式和学科,也让温慧池十分兴奋和开心。直至中学毕业,温慧池的成绩,在学年都是名列前茅,回家报喜父母都喜笑颜开。
  教授国文课的班主任老师,很看好温慧池,不但不限制他读杂书,还经常会借给他一些书。
  固然是因为温慧池的功课出众,更重要的是老师觉得:温慧池不是呆板死啃书本的书呆子。
  温慧池性格又开朗好动,似乎在整天的疯疯癫癫和乐乐呵呵嬉闹中,就把课业全部完成了。

  老师们对没有恶习还懂得规矩,聪明勤奋又能够独立思考的温慧池,都寄予了极高的厚望。
  奉天大城市也确实让来自偏僻乡村的温慧池,大开了眼界。兴趣和读书涉猎的范围,都非常广泛。他对一切都好奇,有一次就为了看明白一家碾米厂的机器,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就能把米粒给脱离出来。他甚至不惜给操作的师傅,白白的当了半天的搬运工,满头大汗还很高兴。
  在奉天读书的三年,温慧池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周末的休息,几乎都是被他的好奇心给占用了。只要听说有什么新鲜东西,他都要跑去看一看,只要是不讨人嫌,都要亲手摸摸。
  温慧池明白:淳朴的父母,都是大字不识,母亲只知道自己姓“大尾巴儿(音:yǐbaer。东北方言)”的“肇”,还不会写。却都是认为读书才有出息,才不惜消耗自己,过年都舍不给姐姐买块花布,供他来奉天读书。在他们的意识中:孩子出息就是对自己最大回报,并没想得济。
  温牤子50岁上,终于累倒了,染上了痨病。温慧池直到这个时候,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无法忍受养父拖着吐血的身子,再钻山林和趟冷水,更唯恐没等自己去报答养父,养父便已经不在人世。民国六年(西历1917)年秋,温慧池中学三年刚一毕业,就瞒着父亲,在老师和同学的惋惜中,加入了奉军,在营部当了文书。当兵领饷也能做官,又立马能给家里捎钱了。
  老师和同学怎么也没想到,看似文弱刚满16岁的温慧池,竟然选择了当兵,都很惋惜:哪怕家中供养有困难,不读大学,进到类似师范这样不需要学杂费的学校,也不该自毁前程。
  日期:2017-03-19 13:29:32
  民国八年(西历1919年)5月,温慧池以少尉军阶,进入了张作霖主政东三省后的“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第一期骑兵科,与炮兵科的后来的少帅张学良成为同期同学,学习初级军事理论知识。转年4月毕业后,被授予中尉军衔的温慧池,留校任军官教导队见习连副,半年后便晋升为上尉参谋。便按照养父母的的意愿,民国十年春,请假回家,和姐姐琴子完婚。
  温慧池自觉的不适合吃饷扛枪,投身军旅其实完全是无奈。更不想死在枪林弹雨中,留校就是想躲避前线的阵仗和炮火,他还有辛劳大半辈子的爹娘需要他来养老送终,不能老无所养。
  留在教导队,还有一个好处是,更有时间多看书,而读书也躲避了你来我往的酗酒和空耗。

  志、典、诗、曲和经、史、子、集,诸子百家也都翻过,读的很杂很乱。温慧池从不死啃硬背,宁愿一知半解。但读书还算能过脑,不至于人云亦云的盲从,也有些自己的见识和感悟。
  8年过去,温慧池也算是仕途平稳。没有家庭背景和战场军功,一步一步升迁的很缓慢。
  温慧池还是很自足,美中不足的是养父温牤子,坚决不肯离开伊正的家,随他住到奉天。
  养母竭力让琴子去陪温慧池,怕他一人在外,饭都没热乎的,他俩自然也不会扔下父母。
  温牤子连去奉天看病都不肯,为了不拂儿子的孝心,在温慧池探亲时勉强去了趟佳木斯。
  看病花钱太多,温牤子只抓镇里郎中的药,只要不卧床,就坚持渔猎。温肇氏和琴子谁也劝阻不了,又不敢告诉温慧池。温牤子终于在民国十七年(西历1928年)底,吐血不治身亡。
  温慧池奔丧后便申请离校,被调往东北陆军第十七旅,任旅部作战处的中校作训参谋。
  十五旅中将旅长韩光第,少年得志,仅年长温慧池四岁。早年毕业于吉林省立警官高等专门学校,又在日本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2年。是民国9年(西历1920年)4月,“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招收的第二批学员。尽管是以第八名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大帅张作霖望远镜、金表和军刀的奖赏,但毕竟是温慧池的学弟。韩光第遇到了这个小兄弟的学长,很是诧异又十分困惑。

  以往并不相识,但以东北讲武堂第一期,少帅同期的资历,整整9年却仅仅混出个中校,无论如何怎么去想,也是想不通的。温慧池也没遮没盖,很直接的把自己为养父养母一直避战,毕业后当了4年队官和参谋,又做了5年教官的经历,很坦白的对学弟长官,报告了个仔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