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担心是有根据的,赵国的国王赵歇虽然没有什么才能,赵军的主帅陈馀也只是个沽名钓誉的货色,但赵军中有一位出色的军师叫李左车。李左车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孙子,是当时有名的谋士。李左车就敏锐的意识到汉军的问题所在,他建议陈馀一旦韩信的军队进入井陉道,便让自己率军三万绕道去抄韩信的后路截断他的粮草供应,而陈馀的大部队可以在井陉口坚壁不出,这样汉军的队伍进退不得又没了粮草几天之内必然会溃散。
按理说李左车的计策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既省成本又少风险,顶多是花上点时间。可陈馀是个假道学书呆子,偏偏还要做道德上的翩翩君子,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正义之师不需要什么阴谋诡计”,自认为仁者无敌的他那里会理会李左车什么抄后路、截粮草、坚壁清野,还要等他们进退不能自乱阵脚,于是陈馀立即否定了李左车的建议;“我听兵法上说如果你的军队是对手的十倍,就应该把他们包围起来;如果是对手的一倍以上,就应该主动进攻。现在韩信的情况我打听得非常清楚了,说是一万人,其实不过数千,还是远赴千里前来进攻,如果对付这几千人我们都不敢主动应战,那不是被诸侯们小看我们了吗?要是这几千人都不敢打,以后有比这几千人还多的敌人来进攻,那我们又要往哪躲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漂漂亮亮的跟他们正面打一仗,让其他的诸侯们都不敢小看我们赵国。”
历史上像陈馀这样的“道德君子”们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什么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而韩信得到了李左车的建议被否决的消息,他大喜过望,马上命令部队整装全体进入井陉道。
历史在这里缺失了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透露陈馀否决了李左车的建议让韩信大喜的间谍,大家对这个人似乎并不关心,他本人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蛛丝马迹,但认真研究下这个人还是有意义的。
从当时的历史事件我们知道,这个人应该至少有这么几个特征:第一,因为李左车的建议是被陈馀否决了的,向来只有会议批准通过的建议才会被下达执行,会中已经被否决的建议不太可能被很快的被不参会的其他人得知,但这个人竟能知道得如此详细,所以他是赵国的高级官员而且直接参与了当时陈馀和李左车对话的会议;第二,他是一个值得韩信放心相信的人,不然仅凭间谍的一句话韩信如何就会大喜过望,就把自己手下的军队全数放进了兵家所谓“死地”的井陉小道?考虑到韩信本人的出身和经历,他似乎并没有可能安排一个如此高级的间谍到陈馀的身边,而且这个间谍又必须深得韩信的信任,再考虑到陈馀和张耳的关系,那么这个间谍最大可能是张耳的亲信旧部,也可能是张耳和陈馀反目后张耳策反的陈馀手下,专门给张耳在赵国做地下工作。
前有项伯,后有赵国的间谍,我们可以想象,刘邦集团像这样安插在对手阵营中的探子并不是个例。正是有这样的一群地下工作者帮助,刘邦才能一步步的削弱对手的实力,从而战胜对手;反观项羽,好容易有一个主动投靠的曹无伤都不知道保护,怎么能不失败?
汉军迅速的行进在井陉小道之中,一路上并没有遇到赵军的骚扰,部队过了当地称为“绵蔓水”的一条河后,很快到达了离井陉口要塞三十里的宽阔地带。
韩信遥望着远处赵军规模庞大的军营,知道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按理说部队千里奔袭到达了井陉口前人马已经相当疲惫,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也,应该休整休整再准备交战,可是韩信没有准备休整,因为他有他的苦衷:韩信手下的士兵数量上不仅远远不及对手,组成上也有问题,他们部分是在魏、代两地连续作战之后的疲惫之士,部分是出发前刚抓来毫无战斗经验的平民百姓,这样的军队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只能靠一股锐气跟敌人战斗,说白了就是趁大家头脑发热的时候赶紧上,一旦拖一拖让他们清醒下来,面对数量庞大的赵军,可能都不用对手进攻他们自己就会溃散。
于是韩信决定冒一把险,他让士兵们背水下寨,同时命令两千骑兵每人都拿着汉军的旗帜连夜到两军之间的山林中埋伏,大部队准备天一亮就跟赵军决战。
日期:2017-06-14 23:40:01
这个时候的赵军虽然没有采取李左车的建议,但他们扼守井陉口要塞以逸待劳,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有利因素,可以说先就立于不败之地。那韩信如何才能在这场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战斗中取胜呢?他的计划是这样的:先诱使赵军全军出动攻击自己大营,接着半路埋伏的两千骑兵快马奔到赵军营中拔掉赵军的旗帜全部换成汉军的大旗,造成汉军已经攻陷对手大本营的态势,以期对对手起到心理震慑的作用,然后如果对方陷入混乱,就可以一鼓作气将他们消灭,如果对方镇定自若,那……就听天由命吧。
作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将领之一,韩信显然对自己的计划还是有一定信心的,不至于到赌运气的地步。他信心的来源于两点:一是通过那个高级间谍了解到赵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军纪比较的涣散,也就是跟自己的手下差不多,都是一群未入流的乌合之众而已,只不过是赵军比汉军“众”得多;二是韩信对自己的能力和自己手下将领的执行力还是有信心的,他相信有他和没有他的乌合之众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战国末年,儒家大师荀子在和赵孝成王的谈话中将古代的军队分五个等级:五流的部队就好比当年齐国的士兵,各个精于技击格斗,好勇斗狠却散沙一盘,遇到弱小的敌人就会穷追猛打,遇到强大的敌人则一触即溃,这样的军队是亡国之兵;四流的军队好比当年魏国的武卒,行军时身穿三层的铠甲,用十二石的强弓,背负五十支利箭,还要带着刀剑和干粮,半天就可以走百里的路程,俨然就是古代的特种部队,但这样的士兵战斗力强悍却不能持久,这样的军队是危国之兵;三流的军队就好比秦国的锐士,他们生性狭隘,凡事以利益驱动,战场上能奋勇作战,但他们打仗杀敌是为了升官发财,这样的军队是蹈利之兵。
当然在荀子看来,上面这三种军队都不是好的军队,还没摸到常胜之师的门道,这真正登堂入室的军队是以下两种:二流的军队就好比当年齐桓公、晋文公的军队,那是真正有节制、听指挥的军队,是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军队;一流的军队就如当年商汤、周武王的军队,那是真正的仁义之师,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所以荀子总结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当汤、武之仁义。”
按荀子的理论,陈馀的赵军和韩信的汉军一样,都是五流以外未入品的军队,这样的军队作战人多不一定有用,人多了搞不好还麻烦。而韩信自认为自己的能力,对军队的节制力不输于齐桓公、晋文公,这一下就能把五流外的军队提高好几个档次,天下非汤武的仁义之师不能与自己匹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