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原创长篇、每日更新)》
第58节

作者: 千成葫芦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4-17 12:21:40
  第五节:清查
  上半部分
  中国明朝:清丈土地与普查人口

  清丈土地,是指仔细地丈量土地,把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耕种情况记录下来;普查人口,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标准,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
  清丈土地在古代很早就有,普查人口则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有过,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对大明全国人口和户口进行过一次系统地调查。朱元璋下令:给每户编制户帖,户帖上填写户主以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还附上一些备注,比如记录这家人的身份和经济来源。后来,人们把这种户帖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户口本。有的学者认为:朱元璋在洪武年间进行的普查人口,是全世界最早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当然,明朝的普查人口和近现代的人口普查还是有一些不同的。

  朱元璋下令普查人口,查知大明全国人口为6054万余人。在普查人口的同时,朱元璋还下令清丈土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清丈土地结果显示:大明全国已经耕种的土地,有850万余顷。
  按照大明王朝的实际发展来说,到了明朝中期,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和耕种土地应该是都有所增加。但是明朝中期进行的清丈土地和普查人口,却让人大跌眼镜。以明朝中期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的统计结果为例:清丈土地,国家控制的全国纳税田亩为422万余顷;普查人口,全国人口为5328万人。
  弘治年间的两项数据很有问题,从数据上看,从明朝开国到明朝中期,国家的实际国土面积有所增加,但是全国能征税的田亩居然从850万余顷降低了一半多,成了422万余顷;还有,人口由6054万人降低了几百万人,到了5328万人。对于明朝的国情来说,实际上应该是田亩不会降低到不足原来的一半,人口数量应该至少和明朝初期的人口数量持平。可以认定:弘治年间的统计数据绝对有问题!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明朝初期到中期,由于土地兼并、豪强瞒漏以及大批贪官污吏的从中牟(móu)取私利,有田不报,即使是上报也是以多报少,而明朝政府时常收取不应该收取的百姓钱财,还给农民们施加大量的徭役。农民们在种种高压之下,不堪重负,相当多的农民是该种的田不种,还有一些农民是依附于豪家大族,以此少交税或不交税。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一些人干脆搞起了黑户,不要户口,不上报人口,用这种办法来逃避繁杂的税收和繁重的徭役。由此,清丈土地和普查人口都出现了数据明显下降的情况,但实际上的数据不至于这么低。

  到了改革家张居正的时代,张居正为了核实国家实际发展状况的各项数据,于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排除各种阻挠(náo)(尤其是豪门大族的阻挠),彻底地清丈土地和普查人口。在张居正的严令和考成法的辅助下,张居正的命令实行了两三年,两项大数据都统计出来了:此时的国家控制的纳税田亩为701万余顷,全国人口数为6069万余人。
  张居正的两项统计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有了比较真实的数据,张居正心里也有底了。从清丈土地的结果来看,此时的国家控制土地比弘治年间增长了接近300万顷,这是一个什么概念?300万顷就是3亿亩,也就是20万平方公里,当时数据增长的田亩面积大约是现今日本国土面积的一半(说明:现今的日本国土面积大约为37.8万平方公里)。从普查人口的结果来看,此时的全国人口比明朝初年的全国人口多了15万人,比较符合实际。

  张居正执政时期实行的两大清查措施,带来了不小的国家利益:国家控制的纳税田亩的增长,能够征收更多的税,补充国用;而人口数量的增长,能够更合理地分派徭役。
  张居正改革,还要从清查的大数据着手,实行进一步的改革措施。
  日期:2017-04-18 15:27:15
  第五节:清查
  下半部分
  日本战国:查办
  在织田水军与毛利水军之间爆发第二次木津口海战的时间前后,织田家中的荒木村重(人名)谋反,织田信长查知消息,立即处理此次谋反:织田大军包围了荒木村重的城池。荒木村重坚守城池一年多,终于不敌,他只带着几名亲信逃往毛利家,而被他抛弃的城池很快就被织田军攻破。城池内的将士和民众都被织田军处以极刑,刺死、火烧,无所不用其极,也再一次显现了织田信长残忍好杀的习性。

  攻下荒木村重城池的同一年(天正七年,即1579年),织田信长在三年之前命令的建造安土城的工程基本完工。安土城的城堡主体建筑天主台(天主台的含义:天下之主)立在石垣(yuán)之上,城堡共有七层,极尽雍容华贵。安土城的北面,是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琵琶湖。琵琶湖,面积约为674平方千米,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被当地民众亲切地称为“生命之湖”。琵琶湖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临近日本京都一带,四周被近江国环绕。在琵琶湖的湖畔(pàn)地区建造安土城,水陆交通便利,靠近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安土城的建成,象征着织田信长已经执日本之牛耳,无人敢捋(luō)其锋。织田信长的野心和欲望,完全地展现开来……

  同年,织田信长命令同盟势力德川家的家主德川家康,查办德川家的叛逆,处死德川家康的正妻和嫡长子。对于这个命令,有些人认为:织田信长莫不是精神错乱了?怎么能逼迫德川家康干出杀妻灭子的恶事?
  有必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透:德川家康的正妻与今川义元有亲属关系,他的正妻是今川义元的外甥女,她对在桶狭间之战中灭掉今川义元的织田信长怀有刻骨的仇恨。后来,这个正妻见到德川家与织田家结为同盟,自己生的德川家嫡长子和织田信长的女儿德姬结为婚姻,气得简直就要发疯。此时,德川家康另结新欢,与他的正妻之间关系恶化。后来,在德川家与武田家相抗衡的过程中,有不少情报指向了这个正妻与武田家暗中勾结,还与德川家的家臣勾搭为奸,她做了武田家安插在德川家中的内应,或者说是间谍。妄图颠覆德川家的这个正妻,一步步走向谋逆的深渊。织田信长查知了这些情况,就要求德川家康立即处死这个谋叛的正妻。德川家康很快就命人动手,处死了这个正妻。

  不过,德川家康的嫡长子德川信康(人名)为什么也被织田信长纳入死亡名单当中了呢?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德川信康由于武勇出众,被织田信长认定是自己儿子(织田家继承人)在日后无法驾驭的德川家继承人。为了给织田家继承人留下一个较为安宁的外部环境,织田信长先下手为强,命令德川家康杀死德川信康。
  第二种说法:德川信康作为织田信长的女婿,婚后,他与织田信长之女德姬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mù)。德川信康与其母一起,动用各种暴行对待德姬与德姬的侍从,还残忍地杀害了德姬的侍从,犯下了一系列的错误。德姬在写给织田信长的书信中,说明了这些情况。出于帮助女儿出一口恶气,教训无道的德川信康,愤怒的织田信长把德川信康划入了死亡名单。
  第三种说法:在织田信长调查起德川信康的各种行为时,德川家中有的重臣添油加醋、夸大事实,把德川信康描述成了一个根本不适合做德川家接班人的形象。众口铄(shuò)金、积毁销骨,在众人的毁言之中,德川信康走上了绝路。
  第四种说法:织田信长认为:既然德川信康的生母是武田家内应,那么德川信康也具有可疑性。还有,杀了德川信康的生母,难道德川信康不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这样想来,必须处死德川信康。
  综上四种说法,就是我总结的关于德川信康之死的四种主流说法。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可能不光是有一种说法成立,也有可能是有两种、三种或是全部说法都成立。
  事情的结果是:德川家康遵从了织田信长的严厉查办的命令,下达了处死德川信康的指令。在德川家康正妻被处死过后一段时间,被监斩的德川信康在凄风苦雨之中切腹而死,年仅21岁。
  面对着杀妻灭子的结果,德川家康坚持着隐忍的精神,在事后仍然与织田信长保持着同盟关系,让后世的人们不得不惊叹于德川家康的坚忍。
  达到目的的织田信长,剥夺了难以计数的人的生命。过于强硬好杀的他,大概会应验“强梁者不得其死(引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意思是:强横霸道的人是不会得到善终的)”的预言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