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解红楼:红楼梦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第26节

作者: 正气歌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第五十一回里有一段“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的故事,胡庸医为晴雯胡乱下药,差点把晴雯给害死!而晴雯是黛玉的副本(“晴有林风”),在晴雯身上遇到的事情,在黛玉身上也是必然会发生的。这也是在影射后回黛玉被人下了“虎狼之药”的情节;在前几回中还有黛玉两次借故叫人捧打贾菖、贾菱的内容,也是为这里铺垫,我们看到为了本回这个情节作者居然事先埋下了这么多伏笔!
  (黛玉的病情让贾菖和贾菱有机可乘,下“虎狼药”)
  其次,从黛玉的判词和图册上来看,黛玉只能是最终选择上吊自尽。
  黛玉和宝钗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是并列的,两人合用一个判词、合用一个图册。关于二人的图册和判词是这样的: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和“玉带林中挂”即是黛玉之死!“两株枯木”即是黛玉的姓氏“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即是一个“朱”字,而黛玉是“绛株草”,心是红色的,即是“朱”。而“玉带林中挂”则是再明显不过了,即是指上吊!
  再次,黛玉上吊而死在前面早就有过谶语!

  《红楼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各人的命运一般都由各人自己亲口讲述出来,绝对不会有例外。
  比如金钏儿之死。在第三十回中,金钏儿对宝玉说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而我们知道,金钏儿的最终命运就是投井自杀!果然是一语成谶!
  那么黛玉的命运呢?其实早就由黛玉亲口讲出来了!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书上是这样写的:

  黛玉一听此言,李妈妈乃是经过的老妪,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这里已经是十分明显了,黛玉最终的结果是“拿绳子来勒死我”。在“癸石”,这里也有一条批语“此言不假,伏后文短命。”
  而通过前面笔者的论述,黛玉是影射崇祯皇帝的,其冤杀林红玉(小红)也即是影射崇祯皇帝冤杀袁崇焕。
  黛玉竟然是贾府最终沦亡的最主要的负责人,真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黛玉临死之前,将当年宝玉赠送给她的两块手帕放到了上吊的槐树旁边的柳树洞里。而这里的槐树又在不经意是点明了黛玉就是影射崇祯皇帝,因为崇祯帝也是在一棵槐树下上吊自尽的!

  而这两块手帕也为宝玉和宝钗最终找到黛玉,为其收尸埋下伏笔,而这个故事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寓意的。
  在乾隆年间,有一位叫“富察明义”的人写了《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成为红学史上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在这二十首诗中有几首揭示出来的情节明显与“程高本”所续的通行本的完全不同,所以红学界一至认为富察明义读到了原本《石头记》八十回以的的内容。
  在关于黛玉结局的诗中有这样两句:“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第十八绝)
  (《葬花吟》伏黛玉之死)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指黛玉在第二十七回所作的的《葬花吟》即是她最终结局的谶语!这也即是说,黛玉之死应该跟《葬花吟》中的描写能完全对应上才行!
  那么,黛玉之死是否真的如同《葬花吟》里面所讲的那样呢?笔者下回将为你详细讲述。
  日期:2017-03-23 18:06:52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上次笔者说到黛玉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所作的《葬花吟》是黛玉之死的谶语,这首堪称《红楼梦》中最美丽、最重要的一首诗十分完美地写出了黛玉的命运。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最美最重要的一首诗。)
  在二十七回《葬花吟》的地方,甲戌本的侧批是这样的:
  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
  批者也是感慨万千,不能下笔。由此可知,这首诗真的令人十分感伤。那么这首诗,是否真如“富察明义”所说的那样“似谶成真自不知”呢?
  我们先看《葬花吟》中的这样几句: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但诗句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很明显,那就是黛玉早死,这个应该毫无疑问。
  我们再来看看黛玉死于何时: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几句诗中出现了许多关于时间 的节点“春暮”“春残”“春尽”,意思都一样。古人以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季春也即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和“春暮”“春残”“春尽”是一个意思。而在《癸酉本石头记》中,黛玉死于三月十九(即崇祯皇帝殉国那天),时间点上完全对应得上。
  最令人触目惊心的应该是这一句: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三月香巢”这一句很是让人费解,许多人不明白黛玉一个小女孩,怎么会和什么“三月香巢”联系到了一起,以至于土默热老师以为黛玉的原型是明末清初之际的名妓柳如是,《红楼梦》是以她和陈子龙同丨居丨的故事为蓝本写成的。原因就是陈子龙写过一首《春日早起》的诗:
  独起凭栏对晓风, 满溪春水小桥东。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这首诗里面提到了“红楼梦”,于是土默热老师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红楼梦》书名的来历。这当然是牵强附会、捕风捉影。关于柳如是和陈子龙的故事,笔者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详谈,在此略过不提。
  其实只要想到《葬花吟》是谶诗,是讲以后发生的故事,就不会有这样的误会了。这里的“三月香巢”实际上是指她和宝玉经过重重磨难,两人的婚事定下来了。在第二十七回的那对“玉色蝴蝶”终于“将欲过河”了!
  (宝玉和黛玉这对“玉色蝴蝶”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将欲过河”了。)

  然而就在贾府准备筹办两人婚事的时候,贾家出了变故!元春被杀、贾家被抄、贾政被贾环所弑、贾家众主子被发配充军……而更为致命的是,贾府竟然被贼寇和“戎羌”轮番占领,黛玉自己也死于非命,这里的“梁间燕子”应该是指“强梁”,而“燕”则应该指“燕京人”,即从北方来的人。他们破坏了二玉的婚事,掳走了宝玉,逼迫黛玉上吊自尽,在贾府里大砍大杀,真可谓是“太无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