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解红楼:红楼梦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第21节

作者: 正气歌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对历史稍稍有些了解的话,甄宝玉所说的“做尚书的四十余岁兄辈带兵打仗,屡获战功,却被奸人诬陷,已经凌迟处死”,在这里也未免太直白、太过露骨了,这个人应该即是影射明末清初的名将——袁崇焕!其实《红楼梦》一书最核心的故事就是隐写“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这段历史,像这样重大的史实,作者必然会将其隐写在书中!
  (甄宝玉所说之人即是指袁崇焕)
  甄家发生的故事也必然会在贾家上演!也即是说,贾家也必然会出现一个能够带兵打仗、屡获战功,却被奸人诬陷,最终被凌迟处死的人!那么,这个人又会是谁呢?
  日期:2017-03-17 21:43:53

  用”避讳学”看《红楼梦》作者及成书年代
  《红楼梦》讲到这里的时候,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笔者的基本观点了,笔者在此再复述一遍:《红楼梦》即是“风月宝鉴”,这其中的“风”指清风,“月”指明月,《红楼梦》即是一部反清悼明的隐写历史的“史书”。
  许多读者还是不明就理,他们受主流红学的影响,坚持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江南织造曹寅的孙子,是乾隆中期人。作者生活的年代已经是清中叶,距明亡已有一百余年历史,而且曹家一直受清廷恩惠,说曹家之人反清,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样的说法当然是荒谬绝伦,想要反驳起来也有无数的论据。但笔者不想就这个问题深入下去,因为这个和笔者所作的系列文章的主题无太大关系。笔者只想举几个十分浅显易见的例子,就足以驳倒这些所谓的主流观点。其实,研究《红楼梦》真的不需要有多深厚的文学功力,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就能有十分不错的收益,我们普通读者也都可以成为《红楼梦》的专家。
  众所周知,古代是一个礼法社会,对子孙来说,对自己的祖宗也应该起码的敬畏,一般人不会埋汰自己的祖宗。
  曹寅一向以曹操的子孙自居,亲自撰写《续琵琶记》为曹操翻案。而据现代红学家考证出来,曹寅这一支的确是曹操子孙。然而,我们都知道,在《红楼梦》中,曹操可是“应劫而生”的“大恶之人”, “大恶者,挠乱天下”,“ 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和桀、纣等暴君和王莽、桓温、安禄山、秦桧等乱臣贼子并列,可以说是最不堪的!身为曹操子孙的曹雪芹又怎么会辱骂自己的祖宗呢!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曹雪芹不拘礼法,对自己的祖宗也是毫不含糊。这要另一方面说明了曹雪芹的伟大。

  这更是无稽之谈!还是让我们以事实说话。除了敬畏祖宗,对长辈的名讳也是不可以乱说的。《红楼梦》中的黛玉就是这样做的:
  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黛玉的母亲是贾宝玉的姑姑贾敏,作为女儿,不能直呼父母的名字,在抄写的时候也要缺笔,不能写全。而黛玉是作者竭力称颂的人物,借雨村之口说出这个事,说明作者对黛玉的赞扬,认为黛玉明礼懂事,也由此可见,作者是对避讳是持肯定态度的。
  如果作者果真就是所谓的曹寅孙子曹雪芹,那他应该知道自己的祖父还有一个号叫雪樵。曹雪樵的孙子竟然叫曹雪芹,这样的一种现代人都不会犯的错误竟然出现在礼法森严的清代,想想也是不可能的!

  说到这里恐怕有人会说,“号”也许不在避讳之列。那好,我们就以曹寅的“寅”来说事。且看下段: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因发幽情)

  在这里,作者不仅将“寅”字写了出来,而且将之和春宫画联系在了一起,这简直是是作践这个“寅”字了!如果作者果真就是曹寅的孙子,试问,他会拿自己祖父的名开这样的玩笑吗?
  在“第六十九回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中,作者又再次提到了这个“寅”字,这回更是过分:

  天文生回说:“奶奶卒于今日正卯时,五日出不得,或是三日,或是七日方可。明日寅时入殓大吉。”
  这里的“寅”竟然和“入殓”放到了一起,太不吉利了吧!
  由此可见,作者丝毫没有避讳“寅”字的意思,说其是曹寅的子孙,岂不是贻笑大方!
  这样说来,作者不可能是曹寅的子孙。
  我们再从“避讳学”的角度来看一下《红楼梦》的成书年代。
  古代之人,除了要避父母长辈的讳之外,还要避皇帝的名讳以及官方规定的一些圣人的名讳。
  在清雍正三年,清世宗雍正帝决定进一步对孔子表示尊敬。由于孔子名丘,于是雍正规定要避这个“丘”字,所有的“丘”字一律写成“邱”字,就算是姓氏也不例外。这样一来,所有的想要读身上进的文人再也不能写这个“丘”字了,否则就是和朝廷过不去。
  这是庚辰本的截图,这里的仍旧用了“丘”字,由此可知《红楼梦》成书起码早于雍正三年之前,抄书之人都是一些稍通文墨的底层文人,他们对避讳不会看重,而是原书上是什么他们就跟着抄什么。

  但将《红楼梦》整理出版的程伟元和高鄂可不一样,他们对避讳有着高度敏感的神经,因为稍有不慎,那可是掉脑袋的事情,在乾隆一朝也是“文字狱”最为风行的时期,他们能不谨慎吗?我们且来看看同样的一段话,程高本上是怎样的:
  程高本严格进行了避讳,将原本的“丘”字写成了“邱”字,由此可以说明避讳“丘”字是真实的。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清高宗乾隆帝名弘历。乾隆皇帝一登基,就决定对这个“强”字动刀,“强”的繁体字是“強”,拆分开来就是“弘虫”,这让乾隆帝很是不爽,于是他决定将“強”字改成“强”字,这样他就不是虫子了。这样的规定直到民国才改了过来,“强”又变成了“強”,只是后来简化的时候,又变成了“强”字,成了唯一一个简体字比其繁体字笔画还多的字。
  我们且来看看这幅图:
  左边的是“庚辰本”,仍旧用的是“強”,右边的程高本用的是“强”。程高本是严格避讳的,而庚辰本显然是成书于乾隆之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