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的那些人(外加金瓶梅)》
第26节

作者: 天权国学社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2-09 19:50:23
  厚道人之刘璋
  《三国演义》里面提到刘璋,首先在脑海里出现的两个字是“黯弱”,就是没什么本事,这倒没错,不过他这个厚道也是真的。
  《三国演义》里对刘璋的描写和《三国志》没有太大的出入,估计一是罗贯中先生对这样的角色也没有深度加工,为其设计情节的热情;二是刘璋的性格在《三国志》当中已经有所体现,这里面咱们就拿《三国演义》来聊。
  刘璋一出场就是张鲁想要进取西川,刘璋没主意,找大伙一商量,张松提出要找曹操求援,刘璋答应了。其实这个张松就是没憋好屁,他带着西川地形图走的,就惦记着把刘璋这一亩三分地卖给一个更强势的老板,他就没替自己现在的老板筹划,完全是想自己怎么能有更好的前程,典型的吃里扒外。所以最后虽然《三国志》没记载张松的结局,但罗贯中安排他奸计败露,让刘璋杀了,也算是罪有应得。

  拉回来,张松在曹操那儿热脸贴了一回冷屁股,也就不想把西川卖给曹操了。回来的道上,被刘备接住了一番款待,张松发现刘备的屁股挺热,这脸就贴上去了。回去他就跟刘璋说刘备是好人,又跟您都算是汉室宗亲,大汉朝廷认证的皇叔,找他帮忙准没错。
  这会儿就看出刘璋的厚道,他真是念着所谓的亲情,从后来的情节看,他真是全心全意地相信刘备,没有一点儿怀疑,张嘴就是:“玄德是我同宗,他安肯夺我基业?”要是说一次,那是一种说辞,他张嘴闭嘴都是这个,说明他是真相信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谁劝都不行。没有一点做为一方领导人的警惕性,这不是家长里短过日子,亲戚里道的都互相帮衬,这是尔虞我诈的三国争雄,他这个厚道只能招灾惹祸。就算是居家过日子,有时候亲戚之间要是涉及到利益,还都有可能翻脸打架呢,何况是宰执天下的大事。不过我觉得,如果这个刘璋真的就是个小老百姓,他过日子时如果有亲戚之间的争执,他应该也会念着亲情,让上一步,不怕吃点亏,街坊邻居都会说这个刘大哥是个好人,但用在政治斗争就不行了,对他的形容词就是“废物”,热情而又主动地引狼入室。

  后来,刘备带兵入川,他似乎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觉得就是帮自己亲戚,根本就想不到这个属于资敌。刘备让他到涪城来见一面,他说去就去,毫不犹豫。他这边也有明白人,黄权和王累都劝他不能去。黄权用嘴叼着他的袍子,磕头如捣蒜,他愣拽走袍子,把黄权的门牙拽下来两个。
  当然,黄权的损失还不算大。王累用布把自己挂在城门上,告诉刘璋:“您要非去,我就把挂着我的布割断,死在您面前。”这还是劝不过来他,王累就真的摔死在城门下。您可能说了,刘璋不是厚道吗?怎么对劝他的人这么狠啊。
  其实我觉得,一开始刘璋就是感情在起作用,他就认为刘备是好人,劝他那些人自然就是没好心眼子的表现,这种情绪作用下,他做出这样的事情就不难理解了。就跟现在,有的老太太被人骗,到银行要汇款,银行的工作人员都看出这是个骗局,就老太太糊涂,但还就是谁劝都不行,这也是这样的心理在起作用。
  日期:2018-02-10 11:09:03
  至于王累的死谏,我觉得是刘璋有点赌气了,你们就非得跟我较劲是吧,还拿死来吓唬我,有本事你死给我看啊!他想的是王累在作秀,没想到他来真的,估计看到王累的尸体,他也有点后悔。
  而且在王累死的时候,刘璋应该在心理上有所变化,毕竟血淋淋的场面,他不能不嘀咕一下。但这会儿还是相信刘备的心理占上风,所以他还是去会刘备,哥俩表面上还是相谈甚欢,但怀疑的种子已经埋下了。到后来,刘备以荆州有事为由要走,狮子大开口,找刘璋要精兵三四万,粮十万斛。这就是讹人啊,到这个时候刘璋对刘备的怀疑终于占了上风,但还没有放弃幻想,表现就是首鼠两端。不敢不给,给又心疼。于是就派过去老弱军四千,米一万斛。其实刘备要的就是这个,好有借口翻脸。刘备一翻脸,再加上张松被告发,刘璋这才知道自己被玩了,厚道人厚道出这样的一个结果。

  对于刘璋的这个厚道,毛宗岗先生有两句批语。第一句他说:“从来有仁心者,每每吃亏,每每失事,为之一叹。”这句话像是在发牢骚,下一句话说到重点了,“忠厚为无用之别名,非忠厚之无用,忠厚而不精明之为无用也。刘璋失岂在仁,失在仁而不智耳。”这里面的“智”不是让你设局算计人,那样就不能说是厚道了,这个“智”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意思,在这样的大争之世,一味地厚道,没有心眼,这样的人根本活不下去,刘璋就这样。而且您看,不光是张松里通外国,他身边的重臣孟达和法正也是同谋,而这些人在刘璋这儿过得都挺好,真正的忠臣黄权王累李恢这些人也没看有多受重用,不辨忠奸,不识好坏人,也是这路厚道的不足之处。

  不过我对刘璋的感觉还是很好的,主要在后面,刘备跟他翻脸,一路打过来,势如破竹。这时候有人给刘璋出主意,让他“不如尽驱巴西、梓潼民过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尽皆烧除,深沟高垒,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彼兵自走。我乘虚击之,备可擒也。”就是让他把战场附近的老百姓都赶走,东西能带就带走,带不走就烧,坚壁清野,让刘备得不到补给,时间长了就得撤退。这是个好办法,但代价是老百姓流离失所,所以刘璋说:“不然。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备敌也。此言非保全之计。”那意思是抗拒敌人是为了保住老百姓,不能为了防备敌人的进攻,先把老百姓祸害一番,不能做那样的事。作为一方诸侯,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很佩服刘璋的人格,即便失败,也令人感动。

  再后来刘备兵临成都城下,刘璋就要不战而降,他的话就是“以救满城百姓”,要是别人说这话,那不见得是真的,有可能是走投无路,说两句好听的,但刘璋说这话,我相信他是出于真心。这时候董和说:“城中尚有兵三万余人;钱帛粮草,可支一年:奈何便降?”就是让刘璋坚持抵抗,不能这么轻易就便宜刘备。割据政权之间没有正义性可言的战争,一方山穷水尽,徒劳抵抗的话,只是搭进更多普通百姓的性命。一般的统治者想不到老百姓,才会为了所谓的“大义”而玩命对抗,他不在乎老百姓的鲜血和生命。这时候刘璋的厚道又闪光了,他说:“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在这里,我要为刘璋致以热烈的掌声。

  说完了汉室宗亲当中的厚道人,还有最后一个厚道人要提提,咱们下一段聊他。
  日期:2018-02-10 21:56:40
  厚道人之韩馥
  这个三国当中的厚道人系列的最后一位,说的是韩馥,这位的知名度实在是有点低,不仔细看三国的可能对他都没什么印象。
  这个韩馥在东汉末年官拜冀州牧,冀州在当时是非常富裕的一个大州,韩馥管着这样的一个州,他怎么也得算一个风云人物。前面说了,《三国演义》当中著名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其实在历史上满打满算就十路,而这十路当中就有韩馥,所以韩馥是真正参加过革命的,虽然没有什么事迹,但行动摆在那儿了。《三国演义》当中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最露脸的刘关张三兄弟,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参与进来,完全就是旁观者。

  既然是真正参加过讨董的,那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自然也不能把他落下,反正就是一笔的事,也不必费什么劲,就让他来跑个龙套吧。所以讨伐董卓的情节当中,韩馥除了出了个名字,就再也没露过面。
  我说韩馥厚道是在后面的情节里面,对于这样的小角色,罗贯中先生是不会费心为他编织故事的,就照着《三国志》一抄完事,所以韩馥的情节就是历史事实,倒不用我们去还原了,也不错。
  话说袁绍这几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之后,看到董卓手里有个皇帝,说话方便,这个皇帝一时半会儿抢不到自己手里。抢不到没关系,我再弄一个,他就和韩馥商量,要立幽州牧刘虞当皇帝,反正也是汉室宗亲,姓刘的。韩馥厚道就厚道在这儿了,他是袁家门儿里出来的,总是以袁氏故吏自居,对袁绍那是马首是瞻,袁绍说什么他听什么,其实他已经是一方诸侯,完全可以自己做主了,但这个人念旧情。不过他最后也就倒霉倒在这儿了,这个后面再说。

  既然袁绍要立新皇帝,韩馥自然是要把这个精神贯彻落实的,但人家刘虞有自知之明,坚决不当这个皇帝。韩馥是羊肉没吃成,还惹一身膻气。这身膻气的名字叫做公孙瓒,他和刘虞水火不容,一听有人要立刘虞当皇帝,立刻不爽了,带着兵就打韩馥来了。韩馥打不过人家,赶紧找人商量对策。这时候就有那个吃里扒外的跟他说:“公孙瓒咱们肯定是打不过,袁绍也在这块儿待着呢,他也惦记着咱们这一亩三分地。咱们肯定就守不住了,怎么办呢?干脆您把这个冀州让给袁绍得了,袁绍天下英雄啊,比那个公孙瓒强多了,要给就得给这样的。何况您过去还是袁家出来的,袁绍跟您也亲啊,给东西当然要给熟人啦。您把您这个冀州给了袁绍,袁绍肯定也不会亏待您,您还不用操心,光剩享受生活了,多好啊。”

  韩馥一听,也对,那就这么办吧。但韩馥这边也不都是那个脏心烂肺的,也有忠臣,长史耿武等几个人就跟他说:“大人您这是为何许的,咱们这个地方要兵有兵,要粮有粮,谁咱也不怕。袁绍连自己的地盘都没有,无根的浮萍,他现在靠咱们养活,不给他补给,他立刻就饿死,这是您降着他呢,您怎么还能把冀州给他啊,这不吃饱了撑的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