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原创长篇、每日更新)》
第1节

作者: 千成葫芦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1-28 15:14:00
  先祝各位网友看帖愉快!祝天涯论坛“煮酒论史”越办越红火!
  《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
  序
  品评中国与日本的历史,讲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必先“正名”,正是“名正则言顺”。
  针对这种情况,尤其是对于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方面,需要详加解释说明。以前,我在了解日本、学习日语时,有的人对我提出质疑:“学习日语的人,整个儿就是做汉奸的材料!”还有人自称:“(因为)我爱国,所以我不说日语!”我认为上述两种看法是片面的、错误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解日本、学习日语是否具有合理性、正当性?
  显而易见,造端倡始(指首先倡导)的必然是“正名”。不妨来看一下近代以来的一批彪炳(biāo bǐng)史册(形容伟大的成就名垂千古)的名字:***、李大钊(zhāo)、董必武、宋教仁、黄兴、蔡锷(è)、秋瑾(jǐn)、鲁迅、郭沫若、郁达夫、陈寅恪(yín kè)、王国维,名单包含了国家总理、开国元勋(xūn)、革命先驱、文坛巨擘(bò)、学术大家,可谓群星灿烂、人才辈出。名单诸人无一例外都曾经到日本留学,都了解过日本、学习过日语。再如一手缔造了中华民国的孙中山先生,他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率先在日本发展,逐渐地风生水起,也是与日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部的相关人员,特别是那些用日语与日本进行国家之间交流的翻译们,如果他们不用外语进行交流,何谈我国外交工作的顺利进行?请问诸位读者:上述诸人何曾做过汉奸?又何曾不爱国?显然,能够以此有力地回应一些人的质疑。

  在历史上,虽然有些不良分子在学过日语之后,出卖国家利益而做了汉奸。但是,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一概而论,毕竟还有一些了解日本、学过日语的贤达名流为我国创造了卓越功绩。***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种读书,不仅仅读中国的书,还有留学日本而读书,以其所学来促进中华之崛起。所以,我认为:对于了解日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情况实际对待,了解日本、学习日语本身没有问题,只是人们在了解与学习之后的使用方式的优劣善恶,才是应该区别对待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ài)”,这条军事领域的至理名言同样适用于国家发展大计。古代的中国与日本的发展,也是遵循着这条规律。可以来比较一下:中国与日本于公元663年爆发的第一次交战——白江口之战,中国的唐朝军队大获全胜,全部消灭了日本军队。日本经此惨败,感到中国的强大,不敢继续造次,而在此战前后的一段时期内,日本源源不断地派遣使者来到中国进行学习交流,开启了长达近三百年向中国学习的历程。历史上,把隋唐时期的那一批批来自日本的使者称为“遣隋使”、“遣唐使”,在这些使者充分地了解中国之后,一部分使者返回了日本,并对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和创新。在当时的改革措施中,包括了对中国汉字的效法仿造,从而创制出日语(日语中的日文汉字、平假名、片假名都是证明)。后来,到了近代,日本仿效那时候的西方列强,实行明治维新,致使日本各领域、各行业蓬勃发展,以致国富兵强。随后,公元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海面之上炮声隆隆、硝烟滚滚,随着炮声被打击的,不惟有北洋水师的船舰,还有清政府的一败涂地、元气大伤。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悲壮情形令人扼(è)腕叹息、泣血枕戈(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杀敌雪恨),也能得出其中的经验教训:闭关自守、不思进取的结果只能是故步自封,甚至是落后倒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针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与日本的历史文化,应当采用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和借鉴的方式,还需要兼收并蓄(xù)的胸襟(jīn)和海纳百川的气魄,这才是正确的、理智的法门。
  综上,就是我想“正名”的论述。
  完成了“正名”,接下来就是“立言”。本系列《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涉及的时间范围主要为日本战国的中后期与中国明朝的中后期,全书分为三部:第一部《革新》,第二部《创造》,第三部《坚忍》。其中的每一部都是以中华英雄与日本英雄为主线,采取记述与评论并用的方式,总计完成三部著述。
  那么,各位就随同我的文字一起,看一看那一段段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吧!
  日期:2017-01-28 15:15:59
  《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
  正文
  第一部:革新

  第一章:英雄出世
  第一节:总论:革新英雄
  中国明朝:张居正
  日本战国:织田信长
  张居正与织田信长,均为一代英雄!
  所谓“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二者兼而有之,谓之“英雄”。具体而言:张居正以他的聪明睿(rùi)智、勇于任事,足以称为中华民族的英雄;织田信长以他的刚毅强健、雷厉风行,能够叫做日本民族的英雄。

  张居正与织田信长,二人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都是以革新精神而扬名于世的英雄,都是谈论中国明朝与日本战国时无法绕过去的里程碑式的豪杰,也都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的人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chù)立,不堕(duò)青云之志。在中国明朝中后期与日本战国中后期,两国都是社会动荡、政局混乱,这也恰恰能够显现出两位革新英雄的本色,而张居正与织田信长的远见卓识、远大志向,如同青山一样坚定不移、坚不可摧!
  时势造就了英雄,英雄又影响时势。时势与英雄,互相联系,不可割离。中国明朝与日本战国,就是在当时的天下大势之中,由广大民众与众多英雄共同唱响的“交响曲”、合力绘制的“油彩画”,可以说是精彩纷呈(chéng)、蔚(wèi)为大观(形容盛大壮观的景象)。
  看吧!张居正与织田信长,正在踏着时代革新的主旋律,在历史大舞台上粉墨登场!
  日期:2017-01-29 13:41:08
  第二节:天下大势
  中国明朝:内忧外患
  日本战国:乱世来临
  既然是时势造就英雄,张居正、织田信长就必然与他们出世之前的天下大势有着千丝万缕(lǚ)的关系。接下来,对当时的天下大势一探究竟。
  先看中国明朝,自从明朱元璋开国以来,明朝的文治武功一度辉煌。到了明成祖朱棣(dì)在位时期,大明国威达到顶峰。又经过“仁宣之治”,接着是明朝第六任皇帝明英宗登基。

  大明的国运,在明英宗时期由盛转衰,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土木堡之变”,下面进行说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là)大举侵犯明朝北部边境。瓦剌,就是蒙古族的一支。明英宗在弄权太监的怂恿(sǒng yǒng,指劝说鼓动做某事)之下,对瓦剌用兵,并且统领着二十余万人马(也有说法是五十万人马,但是由于当时的明朝军队有空头名额、无实际兵员的情况严重,所以此次动兵应该为二十余万)御驾亲征。虽然明朝军队的声势浩大,却只有听从明英宗和太监的荒唐的军事指挥,更架不住瓦剌的凶悍的作战方式。荒唐的军事指挥只能导致战败的结局,就这样,双方经过交战,明军伤亡过半,而且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虏。悲剧啊!堂堂明朝天子、一国之君,竟然亲手葬送了明朝大军,沦落成了阶下囚!史称“土木堡之变”(也称为“土木之变”、“土木之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