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或听说的鬼话事儿》
第21节

作者: 鼎湖听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12 15:56:00
  第五篇 “鬼打脸”什么滋味(续一)
  大刘是我在县中的高中同学,他家是县城城厢村人,算是正宗县城人。
  大刘家是县城大户人家,势大财雄。他父亲早年做屠户兼开豆腐坊积聚了第一桶金,然后跑运输致富了,后来房地产兴起,他们家族又做起了建筑生意,大刘也算是标准的“富二代”,跟着他肯定能吃香喝辣的。
  不过,后来因为争抢一块地皮建房,却差点让他家破产,而且还神秘兮兮地遭遇“鬼打脸”,呜呼哀哉。
  在此,突然想起了清朝那个著名的让地故事。
  话说清朝康熙年间,相传相爷张英邻居家建房,居然要搂草打兔多占去张家的三尺宅基地。
  尼玛,这不是反了吗?当朝相爷家你也敢吃人家的豆腐,没死过啊?

  于是,吃了亏受了委屈的张家人,立即星夜修书飞马急报张相爷。张英一看,也不说什么,只写了一首诗作答:“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一见回书,也只好退让三尺以免酿成冲突。而意想不到的是,有感于相爷的宽宏大量,居然邻居家亦退让三尺,于是遂成六尺宽巷,礼让原来也是能感染的。
  日期:2016-12-13 15:44:00
  第五篇 “鬼打脸”什么滋味(续二)
  在此扯到清朝相爷那么远,当然不是在过历史瘾,而是大刘家碰到的问题,和张英家的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皮地基问题,重点不在谦让宽容的美德,而且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物欲横流的年代,利益的再分配几乎都是火星撞地球的款式,礼让有时倒是有点迂腐的冒出一种酸气。
  正如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一样,善良有时也成为了善良的人的祭坛,比如那经典的大灰狼与小红帽的故事。

  话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们县城便迎来了急速发展的时代,城区附近规划四片区域拓展,相当于原有城区的四倍,所以周边的村子的土地都有升值的空间,换句话说是“香饽饽”,寸土寸金啊。
  正因为土地补偿以及开发利用的巨大经济效益,由此而引起的土地纠纷便时有发生,甚至演变为全武行,用香港警匪片来表述就是“开片”。 
  而大刘家遭遇的正是此种情况。  
  日期:2016-12-14 16:02:00
  第五篇 “鬼打脸”什么滋味(续三)
  话说大刘家曾经在城乡结合部的江边拥有过一块接近一亩大小的旱田,由于产量不高又离家较远,加上家里忙于做生意,疏于耕种,于是就和村里的一个人口大户换了一块离家较近的地,即使面积上不对等明显偏小也心甘情愿。

  然而,这一交换,立马就种下了以后两家因为土地纠纷而动武的祸根。
  因为土地交换之后不几年,那里的地价便连年翻番,主要是那块旱田正好在县城新规划的一区,还是新的大型农贸市场新址所在地,十分抢手,在那有地皮,当然和拥有金矿差不多。
  原本,大刘家也想囤积地皮的,毕竟后来也涉足了建筑生意,不过谁又能未卜先知政府的发展规划呢,当然是比较短视比较贪小便宜地舍远取近了。
  正因为这样的没有发展眼光,让村人冷手捡到了热煎饼,肠子都悔青了的那种。  

  日期:2016-12-15 16:18:00
  第五篇 “鬼打脸”什么滋味(续四)
  眼看着见财化水,大刘爹十分懊丧又十分不服气,于是试图说服换田村人物归原主。
  大刘爹认为,这只是两家口头承诺式交易而已,相当于是易地而耕,双方并没有什么正式的书面文字确定承包田的归属,所以刘家把地要回去,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对方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手里的这块田已经营多时,从婚姻的角度来说,算是事实婚姻,田也可以说是“视若己出”,你想要回去,没门。这明摆着利益太大太肥,一亩几百平方,那是能建多少房子?即使是做老赖,也不给你,到手的肥肉谁他娘的还要吐出来了?除非他是活雷锋,或且干脆是傻子。
  正所谓古人所说,马前泼水,覆水难收,只怪当初鼠目寸光。
  因为,即使是用武力解决问题,尽管大刘家族在村里也是蛮大,但是对方家却是有8个如狼似虎的儿子的雄性世界,有几个据说还是会武功的流氓,有社团背景。
  这还真是难倒了生意算盘打得脆响的大刘父亲,吐血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