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那杯茶,战国这碗酒》
第47节

作者: 南柯月初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4-03 00:20:19
  住在小山丘上的人,失足滚下去,只会被树木刮伤,或者摔肿脚踝,但他们会好起来,会再不怕死地爬上小山丘去。但是住在云朵里的人,摔下去,就只有死。公子章就是长期住在云朵里的人,用赵武灵王自己的话说,公子章的确是和十分优秀的太子,如果他做国君所建功勋一定会在自己之上。捧的太高摔的越死,公子章太想表现自己了,所以攻城略地都是一马当先,最大限度的放大了自己在打仗上的天赋,但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彻底的坑了他,在赵武灵王眼里,国君的位置只是一个虚名,他唯一的目标是灭掉强秦称霸天下,实现赵国各族伟大复兴的大国梦。跟自己的野心比起来,王位什么的都是浮云,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太子章那么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已经变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灭秦的大业少不了他的帮助,所以老赵就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了自己的儿子,公子章虽然也希望赵国变强,但自己拼死拼活的跑业绩为了啥?不还是为了一个董事长的位置嘛,这就好比老子辛辛苦苦打工赚了钱,相亲搞对象,盖了房,买了车,下了聘礼,办了酒席,临了临了,没我什么事了,小叔子赵何跟他嫂子入洞房了,这事谁受的了。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赵武灵王传位于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他则自称为主父。什么叫主父呢?字面的意思就是:你们大王的老爸,就是“王爸”的意思(请注意不要读错)。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太上皇了,赵武灵王的本意是在赵国构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儿子都是国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君王的称号,而是使用有着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称号……赵武灵王让赵王何提前即位的另一个考虑是,自己经常亲自带兵打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自挂东南枝了,到时候,赵国没个撑场面的,必定会大乱。先前几代国君都是在政变中或者在反政变中即位的残酷事例,让赵武灵王非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权平稳的交给自己的接班人。想法的好的,但是老赵的这番设想却严重违背了政权建的基本规律,国不可有二主,这和一儿不可有俩爹的意思的一样的,权力这东西就像蛋糕,分的人越少越好。赵武灵王是绝鼎的军事家,却是个蹩脚的政治家,正是他的这种政治决策上的特立独行,害死了他的儿子,也害死了他自己。

  把王位让出去后,老赵感到莫名的轻松,终于可以专心致志搞军事了,接下来的几年他修长城,灭娄烦,忙的不亦乐乎。另一边,在肥义的教导扶助下,天赋聪敏的赵惠文王很快就进入了王的角色。经过三年的听政,赵王何已经很懂得治国的道理了。赵武灵王是幸运的,他的两个儿子都有成为明君的潜质,这一点历史上很多君主都是羡慕他的,有的君主的挑接班人是瘸子里面挑将军,所以特别为难,但要是继承人里都是将军,那就更为难。在知道自己永远失去董事长之位后,公子章萎靡颓废,整天在在外面喝酒打牌泡妞溜冰,时不时还仰天长叹:哎,想我才华与人品齐飞的公子章,三岁获得算盘运算三级证书、五岁契丹语专业八级证书、七岁考了骑马证,十几岁就上战场拿下来了first blond,啊,无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孺子含辛 ,隐忍不嗔(意思就是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让赵武灵王十分难受。公子章,性格强悍,体魄健壮,大有赵武灵王之型,本来最为赵武灵王喜爱,公子章多次随从赵武灵王出征,屡立战功,为国人所称颂。在想起公子章的生母贤惠的韩夫人的时候,赵武灵王就会更加的愧疚。他想找一个填补自己愧疚之情的办法。

  于是,赵武灵王封公子章为安阳君,派田不礼相公子章。这个狗不理,sorry啊,是田不礼,(其实差不多),他是何许人也呢,田不礼本是齐国的失势贵族,一直希望能够东山再起,其实说白了,就是个小人,对于这种人,我实在不想多费笔墨,公子章被废后,他时常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每天都撺掇公子章让他谋反,公子章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狗不理又每天在他面前每天念叨:“两生花开,帝皇星现,乾坤逆转,天下大乱。”这么一搞,公子章就被洗脑了,每天盘算着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

  虽说他这样想,但也是有贼心没贼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干一票的人,不是别人,还是赵武灵王自己。老赵虽然战场上杀人不眨眼,但生活是一个父亲,想大多数父亲一样,他爱他的所有孩子,一个孩子当了王,他不想亏欠另一个孩子,所以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赵武灵王打算把代郡分给公子章,让公子章也称王。这个方案的确有点荒唐,这不是国中之国,搞分裂嘛?但老赵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弥补公子章,第二,是赵武灵王要收回赵王何的实权,重新亲掌朝政。什么意思呢?老赵在灭中山收复了娄烦以后,觉得灭秦指日可待,自己又还年轻,他就想从新获得王位,称霸天下,禅让赵何以后,赵武灵王就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赵何毕竟是继承了老赵的基因,在肥义的辅佐下,名正言顺地取代赵武灵王成为赵国的一号人物,并且处理政务越来越娴熟,能力也逐渐的到了王公大臣以及百姓的承认。最初的二元政治的设想破产了,“王爸”比较不是王。尽管赵王何是捧上顶点,但权力与名位远去的痛苦让赵武灵王十分失落,一生追求荣誉的赵武灵王有些不甘寂寞了。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要,因为比毕竟是自己吃错了药让出去的东西,现在在生要回来,太没面子了,于是他想出了这个一举两得的办法,他有意无意的重新扶植公子章,然后让公子章和公子何争斗,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他再以上帝视角站出来主持公道,你们俩都不用争了,“王爸”我还可以继续干几年,于是就打着防止赵国内乱的旗号重新主政,说起来还挺完美的,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赵武灵王把要立公子章为代王的想法同重臣肥义说了,肥义是老赵的老爹培养的,在老赵十几岁的时候就辅佐他,等于说他是亲眼看着小赵一步步变成老赵的,按理说这关系,我做的决定你似乎没有理由拒绝,可是肥义通通拒绝。起初,肥义以为立公子章为代王是赵武灵王的过分溺爱。但聊了两句后,他发现没那么简单,他吃的孜然比老赵薅的羊毛都多,敏锐的政治嗅觉让他得出一个结论——老赵要发动文化***了。肥义是个忠臣,他不忠于某个老板,他只忠于国家,忠于百姓,如果别人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你可能会回答,从娘胎里来,到坟墓里去。但肥义的回答肯定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错他不想去参与政治党争,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在过去的四年里,肥义精心辅佐赵王何,使赵王何已经很得王的精髓。肥义为赵王何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势力范围,赵王何的羽翼已成。赵王何也是个与他父亲一样渴望荣耀的人,也想建功立业,如果赵国再出现一个王的话,无论是父亲还是兄弟,肯定只有一个结果——煮豆燃豆萁,赵国必然要有一场血雨腥风,百姓又要水深火热。所以,他必须阻止,于是他严辞拒绝了老赵立公子章为代王的想法。这样的选择也许会被赵武灵王记恨,有朝一日反攻倒算,他会首当其冲,身首异处,五马分尸都是有可能的,但他明白一个道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日期:2017-04-03 00:20:48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