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挨打太轻》
第24节

作者: 火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8-30 16:04:50
  第二十一章 拖延的办法只能对内,难以对外
  义律决定继续选择武力威慑的方法,逼迫琦善认真对待和谈事宜。前面说过,琦善解散水勇后,这帮人无所依靠,很多就给英国人打工了,自然,琦善裁撤非正规军人一事,英人早都获知。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初五,伯麦突然率军突袭虎门沙角、大角炮台。这两个炮台位置特别重要,是防守广州的第一道门户,当时驻守炮台的是副将陈连升,湖北土家族人,手下有六百多号人。陈连升是老将,作战经验丰富,这里的防守非常稳固,炮台主要是为了防御水面,但陈担心腹背遭敌,特意在炮台后山,埋了地雷。

  伯麦带领兵船从正面洋面上进攻,两千多原来的水勇(国人称之为“汉奸”)从炮台后面的陆路向上进攻,形成前后夹击的局面。虽然地雷炸死一百多“汉奸”,大炮也轰了不少下,但是地雷数量太少,武器弹药不足,义律又派船只阻击救援的水兵,而其余的横挡、靖远、威远炮台相距又远,不能相救,故而炮台很快失陷,陈连升并其子陈举鹏战死。千总蔡志安把能用的大炮都推到大海中去,自己突围而出。大角沙角炮台陷入英人手中。

  两个炮台失陷,责任当然要琦善承担。原因就是琦善误判形势,认为和谈可以解决问第一为了议和,琦善当初下令沿海清军不要攻击登陆的洋人,当然这点没错,只不过洋人从海岸登陆则可以畅通无阻。例如,在虎门海边有个二夕村,前些日子举行报赛的活动,吸引了一大帮洋人来此参观,报赛即农事完毕后的一种祭祀活动。当时陈连升获知此事,长叹说:台不可守矣。夷能登岸即能越山,咫尺已及我后。二是当时镇守镇远炮台的提督关天培派总兵李廷钰回广州请救兵,琦善拒而不发。因为琦善怕步入林则徐的后尘,把事情再搞僵,到时难以面对皇帝,又认为英人最多是个别抢劫行径,不值得搞发兵的大动作,另外,琦善和广东官场彼此不信任,担心是关天培等人故弄玄虚,甚至给自己设套。但琦善就没想定海失守,道光大怒,虎门炮台若失守,道光能不再发怒么?第三个原因,政府拨给虎门炮台的弹药本来不够,居然部分火药还存在假冒伪劣状况,军队腐败可见一斑,如此能指望打胜仗么?第四个原因自然是说“汉奸”的功劳。这个原因不予多说,后来的八国联军进北京,其中就有华勇。

  日期:2017-11-04 22:08:34
  《百年风云》一书中,曾说陈连升的坐骑黄骠马被英人运到香港,结果遥望大陆不食而死,时人称之为“节马”。后来东莞申请文明城市称号曾引用此马作为形象代言。
  客观地说,英人提出的六个条件如果放到今天,那不算什么,中国改革开放大力吸引外资,欢迎外商还来不及呢!首先第一条,赔偿损失,那首先要调查过错在哪一方,再做决定;第二条要求五处通商,现在中国全国都可以通商;第三条敌体平行,即所谓的国民待遇,更不必说,当初招商引资给外商减免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就怕人家不来,虽然到最后招来的大抵是二鬼子,即来自港台的商人,到底还是与中华血脉相连。第四条犒军费,根本不需要考虑,给洋商的优惠待遇好处早都超过军费;第五条好说,第六条也能办到,无非是官府少点灰色收入。

  放在今天,琦善早都收拾好了局面,可在那时,对琦善来讲,是个天大的难题。当初离开京城,道光皇帝曾嘱咐琦善:英人无非是想通商,如果他们的胃口小,倒也好办,如若他们胃口太大,尔可一面羁縻,一面防守,一面奏请调兵。
  这三条原则对琦善来说,就第一条还能使,其它两条难上加难。首先说第二条防守,多年的和平、腐败,加上福寿膏,早把军队的士气腐蚀得体无完肤。现在的问题,要搞好防守,就需要大把的银子。同林则徐一样,道光皇帝也没给琦善经费。林则徐早把广东地方刮了一遍油,轮到琦善时,几乎都弄不出钱来,没有银子,就采购不到武器弹药粮食等战斗物资,没有银子,谁肯尽心尽力做好防守工作。第三条,奏请调兵,这明摆着是给自己和皇帝难堪。道光是让琦善来灭火的,不是点火的,只有把事情办砸了,才会招致兵端。林则徐就是前车之鉴,琦善门清得很。

  其实,琦善没有选择,只能采用羁縻策略。至于结果如何,听天由命。
  伯麦在虎门并未停止军事攻击行动,占领沙角大角炮台后,继续集结兵力武器,要进攻其它几个炮台。
  其它几个炮台防守状况一样堪忧,人少炮少,加之亲见那两个炮台沦陷,士兵士气全无。其中,把守镇远炮台的清军竟然哗变,公然向提督关天培索要钱粮,这些士兵认为凭目前这点实力,绝非英人的对手,炮台根本守不住,谁都不想白白送命。关天培无奈,只好按名单发放士兵白银,然后这些士兵才勉强同意把守炮台。关天培命人在炮台上储存足够淡水,然后封锁住台门,防止士兵逃跑。即便如此,照样有趁夜晚翻墙逃跑的人。试问,这样的炮台尚能守住否?

  总兵李廷钰晚上赶到琦善处,哭诉形势,要求增兵增弹药。琦善猜测英人一时气愤,发泄一下怨气就没事了,就不肯答应李廷钰的要求,但是架不住其他文武大臣的压力,这才同意增派援兵七百人,还不敢光明正大的前去,怕被英人瞧见,要趁着夜色乘坐小船前去。
  根据前面分析,琦善也是从大局出发,不希望事态扩大。万一虎门其它炮台丢失,则广东战略防线势必收缩,到时,皇上怪罪下来,那是吃不消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琦善在天津便已意识到,英人的科技水平高出大清太多,论武力,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再看英人,是难以糊弄过关了,得给点甜头了,无奈,琦善马上派鲍鹏联系义律,伸出橄榄枝。
  这次琦善提出的建议是:撤销之前的禁止英人贸易的禁令,开设厦门为通商口岸,以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旬为期限,赔付英人鸦片损失,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大清同意称义律为公使大臣,大清以在浙江俘获的英国俘虏交换英人占据的定海。
  义律看了琦善拟定的条款,也是眉开眼笑,毕竟英人不是为战争而来,之所以搞突袭,就是为了给大清施加压力。
  义律就回复琦善,传达了英方的态度和诚意,大意是:归还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归还所抓获的大清水师船只和盐船,英方由海道赶赴浙江,撤离定海的英军,并请琦善写信给驻浙江的钦差大臣伊里布,请其处理归还定海事宜。
  伊里布收到琦善的信件,以为琦善与英人和谈进展顺利,于是就观望等候英人到来与己交接定海,不再主动用兵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