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1-13 10:47:56
荀赵不出兵
到今天还有人不能接受鞌之战中荀赵不出兵的事实,硬要坚持认为荀赵也出兵了。坚持这个说法的人,以“赏鞌之功”的获卿名单来为自己的观点论证:赵同、赵括甚至赵旃都列名其上,都成为晋国六军的将佐,成为十二卿之一;而荀庚也参加了鞌之战战斗的理由是,士燮在回国的时候,曾经对晋景公说,荀庚指挥的好:
“范叔见,劳之如郤伯,对曰:‘庚所命也,克之制也,燮何力之有焉!’”
关于“赏鞌之功”的荒唐,容当后论;现在我们要清楚明白的证实,荀赵两家三卿没有出战的事实。
此时晋国六卿名单如下:
中军将佐郤克荀首;上军将佐荀庚士燮;下军将佐栾书赵同;
参考历次左传关于战争的记载,一般参战指挥员都会出现在战争介绍中,并且按照他们的职衔高低顺序介绍,这是左传叙事的一个重要规矩。因此鞌之战中同样照此记录了参战将士:
“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左傳成公二年》
“新佐中军”的荀首,此时没有来辅佐郤克;上军将荀庚也没有排在士燮前面;下军也只有下军将栾书一个人,没有下军佐赵同的身影。
士燮所谓:“庚所命也”,不是说荀庚出战了,而是荀庚做为上军将,出战之前可能曾经为自己副手士燮提供过指导意见。
第二,在鞌之战结束后,鲁国国君感谢晋国出兵,奖赏参战的晋国将士,二荀一赵不在鲁君奖赏范围之内:
“公会晋师于上鄍,赐三帅先路三命之服,司马、司空、舆帅、候正、亚旅,皆受一命之服。”《左傳成公二年》
鲁君奖赏“先路三命之服”给了三个人,也就是“三帅”,这三帅很明显是郤克、士燮、栾书,沒有别人。荀赵两家也有三帅,但不在鲁君奖赏行列;
第三,晋军鞌之战后回军途中,恰遇卫穆公去世;按照礼节,路过的晋军将领应该为去世国君服丧哭灵,左传记载了晋国将帅非常遵守礼节,为晋国赢得了尊敬:荀赵两家三帅并未出现在哭丧行列:
“九月,卫穆公卒,晋三子自役吊焉,哭于大门之外。”《左傳成公二年》
最后是归国以后,晋景公分别接见三位参战将帅,他们和晋景公一起“大秀谦虚”,这场空前规模的谦虚秀,二荀一赵仍然不在期间:
“郤伯见,公曰:‘子之力也夫!’对曰:‘君之训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范叔见,劳之如郤伯,对曰:‘庚所命也,克之制也,燮何力之有焉!’栾伯见,公亦如之,对曰:‘燮之诏也,士用命也,书何力之有焉!’”
综上所述,在鞌之战中,没有荀氏和赵氏的任何人参战已经再清楚明白不过了。
联系到鞌之战出征之际,郤克认为兵力少不足以对抗齐国,要求晋景公增兵的事,可以清楚地看到,郤克做为中军将,显然无法调动荀赵两家的兵力,也无法要求荀赵两家出兵;这可以作为一个旁证,说明荀赵两家谁也抽不出身子来,参与晋国重大的军事行动。
如果说赵朔去世,赵氏家族不能出兵,为赵朔之死要求一个说法,或者还算是情理之中的话,那么荀氏两卿,荀首新佐中军,却不能配合郤克出兵鞌之战,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我们再次做一个推测:或许,就是因为荀首“新佐中军”,成为赵朔去世的最大受益人,这会不会令人联想到,赵朔之死,是与荀首有关的?赵氏家族找不到证据证明赵朔是怎么死的,或者找不到赵朔被杀的证据,只是凭着猜测把荀氏当成了假想敌?亦或者是郤克设立了一个假象一个伪造的现场?把证据和线索引向了荀首?于是荀赵两家虎视眈眈,心无旁骛对付对方,以至于闹得不可开交,国内外大事都被废止,郤克无奈,为了终止国内混乱,抓住鞌之战大做文章,只是为了消解国内混乱局面?
这个推测的依据,是荀氏后来一直不与郤氏家族和睦相处、直到参与郤氏灭族的态度而来的。鞌之战后,荀赵两家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搞清楚了某些情况,也未可知。
日期:2016-11-14 18:25:09
参战很荣耀的时代
不管晋齐之间发生冲突是如何的不合理,如何的无厘头,郤克仍然一意孤行,推动了这场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鞌之战。
可是荀赵两大家族不出战,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因为,在春秋那个时期,贵族如果遇到了战争,不敢出战,或者以任何理由逃避出战,都是很大的耻辱,会被邻居嘲笑,同样也包括作战不勇敢的行为在内。因此,上至周天子,各国诸侯,下至普通国民,都会踊跃出战,勇敢作战。
在鞌之战之前,天子和国君参战的记录有很多次,我们仅凭着记忆就可以列举如下:
郑庄公称霸期间,发生了周天子气愤不过帅兵讨伐郑国的事件,结果周天子在与郑庄公对阵的时候,遭到郑庄公手下大将弓箭袭击,天子左肩中箭;
晋惠公和秦穆公的韩原之战,双方国君都冲锋在第一线,打得难解难分:一开始是秦穆公差点被活捉,当地土人救驾;紧接着惠公失尽人心,结果被俘虏;
楚武王出兵之前,感觉不适,向自己的夫人邓曼咨询:“余心荡”;邓曼说楚武王这是要不行了,可是并没有影响楚武王出兵,他选择战死在外!
城濮大战中,晋文公虽没有冲锋陷阵,但一直在现场,基本上每一项战场决策都出自晋文公本人,最后打败楚国,一举称霸。
殽之战中,晋襄公戴孝上阵,在狼覃的帮助下亲手抓捕秦国大力士;
殽之战后,秦穆公亲自领兵跨越黄河,四处挑衅,寻求决战,晋军处处退让,任凭穆公在殽山祭奠秦国战死将士后罢兵回国。
邲之战中,楚證hong王追逐魏錡,一马当先,结果楚军担心證hong王有失,全军出动,奋勇争先,晋军兵败如山倒,晋楚霸权就此交割。在本次鞌之战中,齐国的齐顷公同样冲锋在前,打算“灭此朝食”,虽然最后失败了,逃命路上还两次射死追兵,差点被韩厥俘虏,但是因为逢丑父化妆救了他,于是为了抢回逢丑父,齐顷公三次冲进敌阵,令敌军纷纷退让。
天子和国君对待战斗的态度和勇气,当然是最好的榜样。因此春秋时期的贵族们当然会把参加战斗作为无限荣耀的事,也是立功受奖的最佳机会,不愿意轻易放过;参加战斗是表现个人勇气和智慧的最好平台,是所有贵族梦寐以求,他们甚至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创造条件也要上战场:
我们看到郑国颍考叔与庄公之嬖子都争夺战车的记录;看到过车右狼谭帅兵冲入敌阵,以生命来证明自己的勇敢;也看到过鞌之戰中高固的“余勇可贾”,看到了郑丘缓和解张在主帅受伤的情况下,鼓励郤克,不顾伤残继续擂鼓,激励全军冲锋陷阵。
荀赵兩家族为何放弃机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