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
第29节作者:
汉唐星空
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借大梁人尉缭之口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以上描写明显充斥着鄙视的味道。只是不知道是出于司马迁对秦始皇容貌的故意歪曲,还是尉缭对秦始皇真实的讲述。总之,尉缭的这席话不可能正大光明的流传出去,否则再大度的秦始皇也容忍不了尉缭赤裸裸的攻击和污蔑。
尉缭同志,不可能吃秦国的饭,砸秦国的锅!否则,寡人一定会开除其国籍,免去其公职。这一定是少数怀有不可告人目的之人恶意的中伤,希望广大黔首一定要擦亮眼睛、洗净耳朵,不要盲目轻信这种低劣的谣言。秦始皇或许这样告诫过秦国的臣民。
而真实的秦始皇容貌,根据常理推算,他的整体形象应和陕甘人种接近,和兵马俑中的大多数士兵一样,具有细长的眼睛,上翘的外眼角,窄鼻长颅。其他详细的面部情况只有等到始皇陵发掘后,真相才会大白于天下。
第三,秦始皇的生父。这本来是一件很清楚的事情,《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但是,司马迁在《吕不韦列传》中又记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这段话以记录片的方式描写秦始皇的父亲公孙楚与赵姬见面的过程,可谓是生动、简洁而富有戏剧性。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为司马迁小说功底之深厚大声喝好
与上述记载情节相似的,还有《春申君列传》中李园的妹妹和春申君的详细对话。读起来使人身临其境,好像春申君夫妇就在自己眼前密谋一样,有鼻子有眼的。
司马迁同志有七十二变的能力,他能化身为蛔虫,寄身于吕不韦腹中。吕不韦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他都能成功窃听。他还有穿越时空的超能力,在春申君和李园的妹妹睡觉时藏在其床下。不,是梁上!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床,春申君夫妇是睡在榻上,而非床上。他左手执竹简,右手握刀笔,攀附于梁上,黑夜中凝视着春申君夫妇的行为,并把他们的悄悄话都记录下来。
此时秦政虽然已贵为秦王,但年纪还小,因此国家大事都取决于文信侯吕不韦。
日期:2016-10-11 18:53:33
十、赵国名将廉颇(上)
公元前245年,赵相廉颇攻打梁国,占领了繁阳城。秦政14岁,刘邦11岁,项籍还没有出生。
廉颇在此之前官职为假相邦。假相邦,即代理相邦。这一年,公子无忌已得不到梁安僖王信任,距离病死还有两年,梁国开始走向衰落。因此,连赵国这样经历过长平之战而国力大损的国家都能攻打梁国。
廉颇留给国人的背影大概是一个负荆请罪的武夫形象,同时,“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充满无奈的话语又让后世的很多文人骚客为之唏嘘不已。
廉颇,嬴姓,廉氏,字不详,生卒年不详,后代不详。和赵国君主同姓,不过血缘关系很远,远不及秦国和赵国国君的血缘关系之近。所以,廉颇是靠自己的真实本领逐渐步入赵国军界的。
简历如下:
公元前283年,在伐齐战役中,攻取阳晋,威震诸侯,官拜上卿;
公元前280年,秦国、赵国会于渑池,廉颇、蔺相如上演“将相和”;
公元前279年,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公元前276年,攻打梁国,夺取了防陵、安阳城;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薨,儿子孝成王即位;
公元前262年,赵王不满意廉颇固守上党,让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公元前251年,大破燕军于鄗,斩杀燕将栗腹,封信平君,拜假相邦;
公元前245年,攻打梁国,夺取了繁阳城;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薨,儿子悼襄王即位,使乐乘代廉颇为将。廉颇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廉颇也逃到梁都大梁,后来又跑到楚国,死在楚都寿春。
具体事迹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现摘录如下: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名于诸侯。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舍人。
【汉唐氏曰: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上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燕国、韩国、赵国、梁国、秦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湣王逃到莒地,被楚将淖齿所杀。
此时的廉颇估计是赵国军队中的一名中层将领,年纪约二三十岁,正值壮年。五国伐齐,齐军兵败如山倒,廉颇所在的赵军趁机侵占了齐国的阳晋。廉颇在此次战役中的优秀表现引起了赵惠文王的注意,战役结束后,便被授予上卿的爵位。
上卿是周代时一种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地位相当于国相。与此对应的还有中卿、下卿。
而舍人,是战国时代特定的一种群体。它是无权势的士依附有权势的贵族而形成的一种拟制的家庭成员的群体,地位高于奴隶,而低于门客。刘邦家族的舍人光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22人。】
赵惠文王时,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给赵王写了一封书信,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等群臣商量:想要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受骗;想要不给,又担心秦兵来攻打。计策还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出使秦国的人,没能找到。
宦者令缪贤说:“臣的舍人蔺相如可以派去。”
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
缪贤回答说:“臣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臣的舍人相如阻止臣,说:‘君怎么会了解燕王呢?’臣说:‘臣曾经跟随大王在两国交界处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臣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因此臣了解他,所以想去燕国。’相如对臣说:‘赵国强,燕国弱,而君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君结交。现在君是从赵国逃到燕国,燕国怕赵国,这种形势下必定不敢收留君,而且还会把君捆起来送回赵国。君不如脱掉上衣,伏在斧刃上向大王请罪,这样还有希望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赦免了臣。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合适。”
于是赵王召见,问蔺相如说:“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寡人的和氏璧,能不能给?”
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
赵王说:“得到了我的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
相如说:“秦国用城换璧,赵国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让秦国理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