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老腔”,何以震撼人心?一言以蔽之,绝!
老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评价为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这说法高屋建瓴,高的,我辈难以望及项背。同样的,《白鹿原》作为一部巨作,也同时将老腔的演绎、渲染得“酣畅淋漓”。这一曰文学一曰艺术,说实在的,我不懂。这不新鲜,也不丢人。
但是我还是能说出这震撼从何而来:是绝无疑。
何为绝?鲜于知者是也。对于我们来说,莫说老腔种艺术形式,光是这两个字拼在一起,怕也是知之者甚少了。这么说到算是孤陋寡闻了,不过,我想这同在考场的兄弟姐妹们中,知道的也在少数。莫说是我们,大街上随便揪出个人来,除非你是在文化研究学院里,或是什么曲艺研究所中,恐怕,能说出个子午卯酉的也没几个。
鲜有人知,故而能够一鸣惊人。
看到老腔这两个字,我就想起秦腔来了。这两种腔,我是一个都没听说过。不过,我倒是在两个博闻强记的老师口中分别听到了类似的评价——震撼。
平心而论,任何一样濒临绝境的古曲传到我们的耳中,怕是都会以“震撼人心”、“酣畅淋漓”评之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从未接触过啊!荒凉的板调,直白的戏文,这些都是我们难以接触的。既然不能从它本身的技法、情感、韵味里说个明白。就只能,不得其味而浮于表面的随意说两句了。
扯着嗓子的大声唱着调子,不经修饰的诵着词句。我敢说,这老腔定比不上国粹精巧。毕竟两者的知名度就已经佐证了我的猜测。若不是那《白鹿原》的故事,怕也难登台面。既如此,又何曾听过?但这老腔,却也是某片土地上的那些人祖祖辈辈听下来的“草台帮子”,是真情的吐露。这“震撼人心”,倒也名至实归。
反倒是我们,久困在这昏天黑地的公式文章里。平日听的,也多是英语听力。美,谈不上。鉴赏,更谈不上。这陈忠实先生的感觉,更加不知从何说起。
说到底,“老腔”带给人的震撼,除了这种能被称之为“腔”的传承自有道理,还有一半怕是我们自行酝酿的。大概是我们忘得久了,看到这老物件,别有一些“人生之初见”的美妙在里面。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写在后面
对于高考,我是逃出语数外,不管理化生——久疏战阵了。至于今年高考能提出这种大作文题目,咱这不学无术多年了的确实看不懂。不过,我想这老腔,除了特定的小撮人群,怕也没几个听过或者听说过的吧。就是我从度娘那里查到了,也没看懂。但要说的话,我这种闲人都没接触过的,那这一届应考生们,又有几个有这个闲心去看一篇风马牛不相及的散文,或是听会儿被扣在陕西那边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腔”呢?是啊,从陕西那边过来的,却出现在了京卷的语文大作文上。应考的学生们,就算是有空怕也是听一些英语听力、做做五三模拟,真就放松了,听听喜欢的音乐,看看绿树白云的,也就差不多了。又有几个会去看那什么《白鹿原》的话剧,听个什么名不见经传的老腔?他陈忠实先生一介著名作家,又是中国作协副主席,看个话剧,写点心得体会的没什么问题。可这大天儿没见过的苦学生,又有几个能够得着这风花雪月的雅趣?至多是拿着课业习题,一本一本又一本的。你要考出个创新型人才,从四书五经的正统经典里取不好吗?非得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呼应大党中央的文化传承。传承,可以,别做表面功夫。高考作文是历年的话题不假,但未必是学生上课所学。拿着他们没学过的东西在这哗众取宠,玩笑了这莘莘学子的寒窗十年啊。这话倒是严重了,但我也懒得删了。想到当年考试的时候一句“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时事政治联系的紧,可当时看得我是一脸懵逼。我们不是不问政事,但是有轻重缓急。一摞卷子是一晚上的作业,你觉得谁有那个时间看什么“无关痛痒”的新闻?学海无涯,三尺讲台上总是说“两耳不闻窗外事”,可临了临了,是在这考场上给你上了一堂“政治与文化”。讲得好,我选择死亡。
最后,祝全国考生能够发挥出超常水平,考出好成绩,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
回想起来,上一次正正经经看书,还是在大学的时候,翘课站在宿舍的凳子上(这个姿势现在想想都很带感,尤其那本书还够厚,举着真心累),看渡边淳一的《樱花树下》。如今再次摸到日本的文学,总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甚至,在我将视线埋在太宰治的字里行间的时候,心中不由得生出了这样一种想法——我喜欢看日本文学。
当然,就算如此,不学无术的我所看的东西用三言两语就能说完。所谓的日本文学,也不过是渡边纯一的几本,和现在桌子上竖着摆设的《太宰治》。
最开始会去看,完全是因为所有的外国文学中,只有日本的名字不会让我产生那种完全看不懂的厌恶感。而到现在,被网络垃圾淹没的我再一次拿起《人间失格》的时候,却在不知不觉之间,打消了心头的焦躁感,耐心看完了这篇小说。
之所以我会说喜欢,是因为那文字给我带来了一种不可言喻的醉生梦死的悲哀感。而其中最为高妙的,则是那种蔓延着的,如同沉睡在纷繁樱花树下的,腐烂尸体中甜美的死亡。
颓废的,充满了自诩“充满了可耻的一生”。而太宰治在发表作品的同年自杀,也让这片作品在我的印象中增色不少。
这就是戏剧性,这就是小说,这就是应该有的人生,所谓缪斯戏谑的轻叹。
不过说起来,能让我想起来去看这部作品,还是源于两点:其一,那本渡航的轻小说《春物》,虽然文库版没有读完,不过算是我比较中意的小说了,主人公对于《人间失格》曾经的恐惧,与他们若有若无的关联,让偶然因为练笔才开始写《春物》同人的我想要去看;其二就比较简单了,还是要感谢从初中开始的挚友(话说我这种人用这个词是不是有点不要脸233)前段时间拉着我去书市,在走马观花之间偶然挑选了这本成书。
言归正传。
在开始看第一、二手札的时候,我还周旋在刚从网络垃圾中偶然漂浮出来的浮躁感之中,而当第三手札二段之间突然袭来的斗转让我不由自主陷入了高氵朝,有什么能比得上玷污纯白所带来的极致体验呢?那是深埋在人类潜意识冰山中的毁灭的性的欲望。当然,就算是弗洛伊德,在听到我这种点评的时候也会毫不客气地赏给我几个大耳刮子。
事实上,当你沉浸在全文近乎扭曲的失格之中时,唯一能被赞美的救赎在被侮辱的那一刻,才能真正让人回想起来鲁迅那句“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高妙。只不过,倒塌的不是雷峰塔,而是芳子对于他人的信任。那之后带来的战战兢兢与格格不入,那才是有别于甜蜜童话的同人间相似的悲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