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解刘邦及汉初人物之谜》
第42节

作者: 历史化学
收藏本书TXT下载

  北宋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他的短文《范增论》里曾得出结论说“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他认为是由于范增的离去,才导致了项羽的灭亡。这种对个人作用无限夸大,而视人民为无物的观点,千百年来都是相当有市场的。特别是名家的观点,影响力更大。苏轼如此看重范增,说明了他本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是有问题的,也说明了他对范增没有正确的认识。

  在范增追随项羽的几年中,项羽所犯下的很多恶行,不可能没有他范增的参与。虽然史书并没有明确地说,范增干了那些坏事。但是项羽大规模地坑杀秦降卒,在咸阳城里大肆屠杀,烧了三个月的秦宫室,抢走了大批的财物和妇女,就算范增没有跟着干这些缺德事,但是他制止了吗?他对项羽的残暴感到震惊了吗?我想他没有。至少这一对君臣都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后果,所以他们才会杀了秦国人民之后,又去杀齐国人民。说得好听一点,如果他范增还有头脑,那么他对人民的认识则很糊涂,甚至简直就是个糊涂蛋。难道他就不想一想,他们这些人吃的穿的都是谁供给的,他们要驱使作战的兵卒又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把所过之处的人民都杀光了,那么要土地还有什么用。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肯定不是什么杰出的人物。说得不好听一点,项羽是主犯,他范增就是帮凶。

  这样一对货色越是攻城略地,就越是要进行屠杀,也就越与人民为敌,人民起来反抗他们的也就越多,打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到处都是敌人,四面都是楚歌。所以不论是项羽,还是范增最终都一样必然是走向灭亡。还什么“增不去,项羽不亡。”看来大作家也未必都会有正确的认识。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很喜欢苏轼的文章,包括他那篇《范增论》,因为他的文笔实在太优美了。
  日期:2017-08-03 08:03:23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项羽伐齐所过无不残灭。因此齐人随即共起而叛之,致使项羽经过近一年也未能攻下齐地。而韩信灭齐,齐国的故主田横虽然很有贤德之名,但却未能鼓噪起齐国的民众再次反叛。说明韩信所代表的刘氏集团,一如当年刘邦攻入关中时善待秦民那样善待齐地的人民,所以能够继续安居生存的齐民就没有重新起来反叛的理由了。最后田横等人甚至在齐国的陆地上连一块立足之地都没有,只好逃进海上的小岛。这充分表明了以刘邦为首的集团对待人民,确实要好于当时的任何一个诸侯。这既是刘邦最终能够消灭项羽的原因,也是他日后能够消灭一个个反叛者的主要原因,更是他继秦朝之后能够成功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

  所以说,决定双方成败的最终因素,也是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民的支持与否,而不是被无限夸大的个人作用。然而,如今却有人否定“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样的观点。他们甚至举出秦始皇、成吉思汗等例子,认为该二人就是靠着征战与杀戮而取得天下的。笔者并不否认军事上的优势和残酷的杀戮也是取得天下的重要因素。表面上看对于该二人来说,征战和杀戮似乎就是他们取得天下的唯一因素。只是人们被表面现象给忽悠了。设想,如果没有秦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秦始皇能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吗?同理,如果没有全体蒙古民族的拥护和支持,成吉思汗能建立起幅员广大的蒙古大帝国吗?当然最好的组合就是,人民的支持与人才的参与。而刘邦正是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能够将这两点很好地结合到一起,是所有成功的政治家必需具备的才能。

  日期:2017-08-03 08:04:48
  当刘邦想要长久地把洛阳作为帝国的首都时,一个叫娄敬的齐国车夫,借着去陇西(今甘肃东部一带)服役的机会来到了洛阳。娄敬穿着一件羊皮袄,去拜见一个姓虞的将军,他也是一位齐国人。大概因为是老乡好说话吧,娄敬对虞将军说:“我想进见皇上,向他陈述对国家有利的事。”可能是因为刘邦没有架子,对人也没有那么多的规矩,所以就是平常人要见他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因此这位将军还没有进宫去通报一声,就先自答应了,并且还拿出自己的好衣服要给娄敬换上。毕竟是去见皇上吗。老乡穿得太寒碜,我这个将军的面子上也不好看啊。然而娄敬却拒绝了,他说:“我原本穿的是丝绸,就穿着丝绸去朝见;穿的是粗布衣服,就穿着粗布衣服去朝见。总之,没有必要换衣服。”嗬!这位穷老乡还真有个性。看来还真不是一般的人。虞将军于是进宫去报告皇上。虞将军之所以敢这样做,应该是与刘邦喜好人才,注重人才的风气分不开。否则就不会有萧何进韩信,魏无知进陈平,甚至夏侯婴连刘邦的仇敌季布都敢举荐的事。刘邦听说有人要陈述要事,还真召见了娄敬,并赐食物招待他。

  过了一会了娄敬除了又吃又喝外,还没有陈述他所谓的要事,刘邦就主动询问他。娄敬这才向刘邦问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想要和周朝比兴盛吗?”刘邦回答说:“是的。”于是娄敬长篇大论一番后,建议刘邦把都城建立在关中地区,他说:“陛下取得天下和周朝是不同的。……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把这里建成周的都城,以此为天下的中心,这样各地诸侯前来交纳贡品时,所走的路程也就相等了,在这里有德则容易称王,无德则容易灭亡。所以周定都在这里,是想让周王行德政来赢得民心,而不是想靠着地形险要的保护,使后代骄奢淫逸并虐待民众。……如今陛下从丰、沛起兵,率领三千兵卒用他们占据蜀汉,平定三秦,同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的关口,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的人民肝脑涂地,父子被抛尸于荒野的,数也数不完,哭泣之声一直不绝,伤残人员到现在还都躺卧未起,如此情形却想要和周朝的鼎盛时期相比,我认为是不相符的。至于关中地区被(音披)山带河,到处都是天险作为屏障,如果突然出现紧急情况,百万之众就可以应付所有的事情。靠着秦国固有的优势,利用非常富饶肥沃的土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府之地啊。陛下要是能进入关中在那里建都,即使山东地区出现了动乱,原秦国的故地仍然可以全部占有。同他人相斗,不卡住他的咽喉,拍击他的背部,就不能完全取胜。如果现在陛下进入关中建都,利用秦国原来的疆土,这也就是卡住了天下的咽喉,并打击它的背部啊。”

  刘邦觉得经娄敬这么一说,在哪里建都还真是一个马虎不得的大事。于是就把群臣一起召来,想听取一下大伙的意见。因为群臣都是山东即关中地区以外的人,所以都纷纷摇头表示反对。他们说周朝在洛阳建都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统一天下后,经历了两代就灭亡了。所以把帝国的首都定在关中是不吉利的,不如定都在本来就是周朝京城的洛阳。而且,洛阳东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水、洛水,这些作为险固的地形足可以依恃。刘邦一听感到似乎也有理,但想想娄敬的建议也是有道理的啊,因此犹豫不决。于是他就问张良,似乎只有张良能给他拿大主意。张良说:“洛阳虽然有这些险固的地势可以把守,但它的中心地区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土地贫瘠,四面都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不是能够有效守卫的地区。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山、蜀地的岷山,肥沃的土地有千里之广,南面有巴蜀的富饶资源,北面有草原可利于放牧,依靠三面的险阻而固守,只用东方一面来控制诸侯。诸侯安定的时候,黄河、渭水就可以用来转运天下的粮食物资,向西供给京城;诸侯要是出现叛乱,就利用这两条河,顺流而下完全可以运送军队和粮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娄敬的建议是对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