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解刘邦及汉初人物之谜》
第40节作者:
历史化学
日期:2017-08-03 07:39:41
很快追杀的汉军就赶到了。项羽命令骑士全都下马步行,用短小的兵器和汉军展开肉搏战,仅项羽一个人就杀死汉军士兵好几百人。看起来很勇猛,其实不过是可笑的疯狂。要知道,这些人并不是刘邦啊。此时你项羽既然已经自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要完蛋了,就是再杀几万人又有何意义?
项羽的最后表演更是可笑。当他身负重伤再也不能杀人时,就对汉军中的一个叫吕马童的骑兵司马说:“你难道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在这种充满血腥的气氛中,吕马童可没理这套带点煽情的套近乎话,他用刀指着项羽对别的将领说:“这个人就是项王。”项羽还用煽情的语调说:“我听说汉王为购买我的人头而出千金,封邑万户,我现在就把这个好处送给你吧。”说完项羽就自刎而死。为了争功,汉军立刻一拥而上争抢他的尸体。经过一番你死我活的拼抢,项羽的尸体最终被五个人瓜分拥有。——你看,到了最后,项羽是不是又干了一件愚蠢的事?既然你不想活了,与其那样死,还不如登上亭长的小船,行到江中再投江而亡,起码还能留下个全尸,有尊严地死去。这样不但可能让刘邦为未能得到你项羽的尸骸而感到无限的遗憾,并且还会因未能确定你到底是死还是生,而给他留下了一个终生无法消解的心结----毕竟项羽还很年轻,只要活着,就会对刘邦形成巨大的威胁----这下倒好,面对你项羽四分五裂的尸体,刘邦算是彻底放心了,心中不再会有你项羽留下的阴影了。于是他立刻封了那五个人为侯,好像是存心表彰他们把你的尸体搞得支离破碎。——轰轰烈烈的项羽就这样死掉了。千百年来很多人都觉得这很悲壮。其实如果他是在反抗暴秦的斗争中死去,那还死得有价值。但他是蛮不讲理地在与同盟进行的争斗中死去,这样的死,说得不好听,连一点悲剧色彩都没有。
项羽死后,楚地全部归降了刘邦,只有鲁地,也就是今天山东中部的那么一小块地方还不投降。刘邦就率军准备消灭鲁地,后来考虑到这个地方的人好遵守礼义为故主守节,于是就把项羽的人头拿给鲁人观看,鲁地的老百姓这才投降。起初楚怀王封项羽为鲁公,等到他死后,鲁地又是最后投降,所以刘邦就用鲁公的名义把项羽埋葬在谷城(今山东平阴县东阿镇),并为这个昔日的敌人发丧致哀,哭祭了一通之后才离去。刘邦对项羽的哭,当然不是真哭而是假哭,不过是一场作秀戏而已,但却比项羽自刎前的作秀要有意义得多。刘邦这样做,不但可以感动当地鲁人的心,表示他刘邦不把鲁人看成是敌对势力,而且对已投降的原楚军将士及项氏宗族都是个极大的安慰,让他们可以感到刘邦并没有把项羽当成是仇人,自然也就不会把他们这些原项羽的手下看成是敌人了。这对稳定战后的天下,当然是很有益的作法。《史记·项羽本纪》上说“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氏。”说明了刘邦给他们尊贵的地位,并不心存恨意。
日期:2017-08-03 07:44:46
从二十四岁到三十二岁,项羽在历史的舞台上仅仅轰轰烈烈地叱咤了八年,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却给后世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影响。以致在后人特别是今人的心目中,项羽的地位要高于刘邦。从古到今,人们都普遍地认为项羽英雄大气,最符合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标准。其实除了早期的北上救赵,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外,之后项羽所做的事中又有哪一件能称得上是英雄所为?按照英雄一词所具有的褒义来说,真正的英雄应该做的是,救人于危难、解民于倒悬的正义之举;而不是像项羽那样,动不动就烧掠、动不动就屠城、动不动就活埋人。但是人们似乎不管这些。一首《垓下歌》更让项羽这个虚有其表的大英雄,赢得了无数盲目的崇拜者。他们通过写诗歌、写文章以至后来发展到编戏剧,对这位大英雄不是感慨就是赞叹,不是悲悯就是同情。真是千古不绝。他们一致的看法就是,像项羽这样力能举鼎、气可盖世的少年大英雄不应该失败呀,特别是不应该败在刘邦这样一个大流氓、大无赖的手中呀!唉,真遗憾啊,历史怎么会这样啊?这些人潜意识里的想法肯定是,如果项羽做了中原天朝的统治者,就算他再残暴,依他大英雄的本色,再怎么着也决不会像刘邦那样的窝囊废,会让中原大邦受到北方匈奴的欺辱!而刘邦最让后人痛恨的事,就是他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不惜对对匈奴卑躬屈膝、忍辱求和,从此开了对外让汉人丢尽了脸面的先河,刺痛了一代又一代汉人的心。每当外族、特别是近代列强入侵时,这种倍感受辱的情绪就会更加强烈。因此对刘邦也就愈加鄙视。我想,这大概就是人们为什么要褒扬项羽而贬斥刘邦的真正原因吧。其实,就算真换了项羽,垓下一战他都吓得屁滚尿流,抛下数万部属仓惶逃窜,同样危险的场景让他去面对匈奴,比起刘邦他又能强到哪里去呢?更何况他本身就是刘邦手下的败将呢。
到了唐代,项羽死了已经一千多年了,还有一个叫杜牧的著名诗人给项羽出了一个点子,他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比起那位乌江亭长,这位诗人更是大言不惭。亭长虽然同情项羽,而且也愿意帮助他过江,好让他继续做一个国王,但并没有说要他再卷土重来。像项羽这样所过无不残灭,人民无有噍类(指活着的人)的家伙,八年间从头到尾都把人民当做敌人,以至最终走到灭亡的地步,说明天下已经没有什么“土”,还愿意被他卷着再重来了。就算他听了乌江亭长的话过了江东,刘邦一路追打而来连喘息的机会都不留给他,难道还会傻乎乎地让他过江去做什么江东国王,再做将来会东山再起的第二个勾践吗?就像司马迁所说的那样,“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的人,他又哪里知道要靠什么去“卷土重来”呢?说得不好听一点,后世那些项羽的盲目追捧者们,还真得感谢你们的祖先,没有被这位盖世的大英雄给活埋了,否则后世也就不会有你们这样一群,“至今思项羽”的人了。还是宋代的王安石看事情要看得更深刻些。他也写了一首以乌江亭为题的诗,来反驳杜牧的看法。诗是这样写的:“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其实几年的对抗,刘邦和其将士的“疲劳”要更大于项羽,其失败又岂止是一败,简直是百战百败。但是刘邦虽百战百败却未亡,就在于他有人民的支持。而项羽一败便亡,就在于他已经失去了民心,这是他不能再“卷土重来”的最根本原因。当然,我宁愿相信杜牧的诗的寓意是为了激励世人,而不是仅仅对项羽没能“卷土重来”的惋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